标题 | 北疆重镇楚风流韵 |
正文 | (古城印象) 北疆重镇 楚风流韵 叶邑古城,灿烂文化的点点滴滴 赵广根 叶县叶邑镇位于郑南公路和平桐公路交汇处,境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古有南通云贵,北接幽燕,东至海岸,西去丝绸之美誉。如今,漫步在旧县老街,就会被那浓厚深邃的气氛感染:两千年古栈道那辙痕深深的青石,久经沧桑的叶邑关那夯实且坚固的古桥,绵延屹立的楚长城那犹在的雄风,刘秀庙内汉代银杏古树那不朽的遒劲……这里记述着叶公和孔子论政的故事,承载着远古战争的金戈铁马,蕴含着楚、汉时期的灿烂文明。无论是千载厚重的历史,还是弥足珍贵的文化,时刻都在诱惑着人们对叶邑古城的向往。 叶邑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据《四库全书》和清《叶县志》记载:古昆阳有八大景致,即玩龙仙台、澧水长桥、三王古冢、梅湾新月、太李仙庄、狐仙道院、百家古渡和王乔飞凫。无论是人姓地名、河流寺庙在这里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 叶公陵园 叶公和叶公文化 叶邑镇是古代名城,春秋时期应国之都,桐叶封地为叶邑。据立于叶邑旧县南村的青石碑刻记载:古邑为千碑之城,百泉之汇,“素有昆澧二水抱住城、伏牛二龙镇昆阳”(古昆阳即今叶邑镇)之说。 因为叶邑故城南屏方城,北面中原,交通四通八达,是方城外的一个交通枢纽,楚国从春秋早期北扩之后,一直为其重要战略据点。楚国和郑、陈、蔡、宋、齐、晋、卫等国的战事,基本上都是以叶邑为大本营进行的,故《左传·昭公十八年》中楚左尹王子胜言于楚子曰:“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这说明叶邑在保障楚国北方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关叶邑故城的一个重要人文价值符号是叶公沈诸梁。 在距叶邑故城不远处,现在有叶公陵园,是叶公沈诸梁的墓冢。据《汉书》注:“《皇览》曰,县西北去城三里,有叶公沈诸梁冢……”当地居民称其为“叶坟”。 对于“叶公好龙”的典故,人们都有所了解,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此人的确与叶邑有关。按《辞海》记载,叶公原姓沈,名诸 梁,字子高,为楚国贵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孙名戌,在楚平王时封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县尹,称沈尹戌,官至楚左司马。左司马在与吴军作战时身亡,楚昭王为表其功,封时年24岁的沈尹戌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省叶县旧城),史称叶公。 有关叶公在叶邑故城发生的故事几乎被文化人所共知:公元前489年,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曾专程到叶地拜访叶公,希望能得到叶公的重用。孔子在叶期间,多次与叶公谈论为政之道,并称赞叶公治叶经验为“近者悦,远者来”。叶公和孔子就何谓“忠诚”的为人标准进行了讨论。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却不以为然地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由此,叶公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一天,他向孔子的弟子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责怪子路说:“汝奚不对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因二人观点不一致,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于是他很快离叶北返。孔子的门人大为不满。后来,一些儒士借用叶公喜欢画龙的故事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喻为伪君子。 公元前479年,叶公已近耄耋之年。当时,楚国重臣白公胜在楚国都城发动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并劫持惠王欲自立。叶公闻讯后,不顾年迈,毅然出兵平叛,立下定国之功。叶公因平定白公胜之乱迎惠王复位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他却在平定边夷、整肃朝政后,让位于他人,自己归叶邑,身老于叶。 叶公在叶县历史上可不是个伪君子,他宰叶期间,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率民众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之一,比李冰父子所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几百年, 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叶公德范令人景仰,叶公文化更是传之久远。关于叶公主叶期间的踪迹甚多,至今保存完好或具有深远影响的如叶公陵园、叶邑关、问政书院、玩龙仙台、墨池、东西二陂、诸梁寨等。 据专家考证,叶公所好之“龙”与中华民族崇尚“龙”文化有关。叶公涂刻在器物上的图案,是水利灌溉之龙——引水工程。 为了开发叶县东、西二陂灌溉农田,叶公曾在墙壁上画了一幅施工水系图。一天,一位来访客人把壁上的水系图当成了群龙起舞图,就毫不隐讳地说:“人言叶公好龙,我看叶公并非真的好龙。”叶公问:“此话怎讲?”客人回答说:“风从虎,云从龙,图中之龙不画云,故从得知。”叶公笑曰:“我只想引龙出水,不求腾云驾雾。”客问:“何谓引龙出水?”叶公说:“凿渠引龙,龙就出水了。”客又问:“群龙真可以引出水吗?”叶公说:“少引则宜,多引则惧。”客又问其中原委,叶公说:“引一龙需工千额,需粮万斛,所以不可不慎重。”由此可知叶公所好“龙”,是水利之龙,所惧之“龙”,是怕引水工程过分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叶公临终时留下遗言:“勿以小谋败大作,勿以嬖御人疾庄后,勿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 在今叶县旧县村的叶邑故城,春秋时期是楚国北方军事要地,这里有许多贵族墓葬,发掘出土许多国内罕见的文物,受到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 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引得无数叶氏后裔纷纷至此寻根问祖。叶县在2000年、2004年和2009年成功举办了三届世界叶氏联谊会,不仅为海内外叶氏后裔提供了拜谒先祖的机会,也推动了叶县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第三届世叶会举办之时,笔者曾做“祭拜叶公文”,被世叶会部分采用并在有关刊物发表,现附于后。 [链接]《祭拜叶公文》 逢叶沈之始祖“叶公”沈诸梁先贤诞辰2533年,祖地叶县人民喜迎召开第三届世界叶氏代表大会盛事,谨做此文以表纪念。 叶公先祖,名沈诸梁。其宇子高,功德无量。 其父尹戌,司马弼良。治楚安邦,颈折沙场。 叶沈同宗,出于姬周。源于轩辕,华夏根壤。 先祖英明,力扶惠王。平白公乱,名盖华邦。 封地叶邑,主政一方。爱民如子,治水劝桑。 东西二陂,清渠尚淌。施惠于民,禀实无荒。 廉洁勤勉,恩泽村乡。智勇仁达,世称贤良。 叶孔论政,佳话传扬。近悦远来,为政良方。 叶氏子孙,根深叶长。全球广布,业兴丁旺。 秉承祖训,心系梓桑。拜谒祖亲,帮衬家乡。 文化名城,源远流长。昆阳之战,刘秀王莽。 刀光剑影,以弱胜强。李白游叶,山水生光。 诗文华章,百代流芳。明代县衙,古色古香。 公明廉威,世人敬仰。今日叶县,百业兴旺。 旧貌换新,蓬勃昂扬。中国盐都,白龙欢唱。 经济十快,蒸蒸日上。园林县城,鸟语花香。 游园绿地,情侣徜徉。青山千秋,澧水琴长。 燕山水库,明珠嵌镶。南水北调,玉带飘扬。 高速纵横,八方通畅。开放改革,春风惠荡。 科学发展,生活小康。人民幸福,和谐共享。 惟我中华,大国泱泱。文化灿烂,历史悠长。 今日华夏,国力盛强。嫦娥奔月,奥运梦偿。 东方雄踞,举世赞赏。叶公遗风,福善无疆。 与天同在,与日同光。与史长存,万年永襄。 叶氏后裔,同根同望。虔诚祭拜,扫墓酹觞。 伏惟尚飨! 古城墙遗址 据史料记载,叶为楚国四座大城之一,整个城墙周长约9公里。现存城墙多位于叶邑镇旧县村及村西南和西北,总长约4.5公里,城墙遗址最高约5.5米。在城墙遗址的断面可见明显的夯土层,土质细腻坚硬,含有沙石、贝壳等物。城址周围曾出土有商代青桐爵、玉器等。 东西二陂 这是叶公沈诸梁治叶期间,率民众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清同治《叶县志》载:“东西二陂,方城山有涌泉东流,蓄之为陂,方二里,即西陂也。陂最大,东西十里,南北七里,引水以溉民田。二陂并叶公诸梁所作,今遗址尚存,名水城。”今西陂遗址位于龙泉乡寨底村西南,呈“L”形,北起寨底,南至朱庵村北,西至叶邑镇安庄,南北均约1.5公里。坝基宽约9米,最高处高约6米,最低处高约1.4米。遗址保存较为完整。 王莽撵刘秀(一街鸡叫二遍) 王莽新军在追杀绿林军的激战中,寡不敌众的农民起义军眼看就要遭受灭顶之灾。绿林军军士刘秀挺身而出,自愿突出重围请援兵力挽狂澜,为最终战胜王莽新军奠定了基础。 一天,刘秀率军驻进城内,(今旧县街)的南头,夜幕降临,人困马乏的刘秀即刻睡去。闻讯追杀刘秀的王莽军也同日同时到达旧县街北头。但双方都不知对方已住进一座城内。刘秀刚刚睡定,街南头的雄鸡即开始打鸣,于是刘秀军按原来约定时辰装点行装,迅即赶路而去。而王莽下榻的街北头十分安静,一直到第二天黎明时刻,雄鸡才开始打鸣。待王莽起身撵刘秀时,因时差相隔整整一夜,刘秀已跑出百里开外,摆脱追杀突出重围。百姓们都说刘秀是真龙天子,上天也在护佑他,因此,现在还是旧县街南头鸡叫得早些,而北头鸡叫得晚些。据说就是王莽撵刘秀留下的“民记儿”。 楚长城 在叶邑镇境内至今尚存高约3米、长2000多米,位于旧县乡中西300米处,对整个叶邑古城呈环状包围之势。楚长城是用黄土堆砌夯筑而成,解放前,附近的农民为了开荒种地,对其有轻微破坏,如今楚长城雄风不减,上面生长着多种野草、灌木,两侧是长势喜人的麦田。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黄河以南惟一的一座楚城,在当时担负着防御进攻、保护军民的重任。《汉书·地理志》记载:“叶、有长城、号曰方城” 。就是指这个长城,叶邑镇的长城是整个楚长城中的一部分。 烧车河 源头在保安镇境内,从今旧县村东南绕村而过。因烧车河支流众多, 所以古时候也有万泉河的雅称。据旧县乡孟庄村80岁高龄的袁天喜老人介绍说,烧车河原本叫烧水河、万泉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昆阳之战。当时刘秀大败王莽军队后,欲挥师入宛城,在这条河中将缴获王莽军队的破损战车辎重付之一炬,后人为纪念昆阳之战,将这条河更名为烧车河。附近村民介绍,在当年刘秀烧车的地方,至今仍有一湾河水一半凉,一半温,类似温泉。还能在河滩上不时拾到几枚锈迹斑斑的铁箭头等古代兵器。烧车河蜿蜒近10公里,最后汇入澧河,是澧河的一条支流,由于上游建有三座中小型水库,所以其水流量得以控制,受汛期影响不大,总能保持着一定的水流。每逢旱季,沿岸的万余亩良田可以汲水灌溉,旱涝保收,被当地群众称为“母亲河”。 刘秀庙和汉代银杏树 刘秀庙银杏树 二十八宿战王莽 汉光武帝刘秀封手下战将二十八名,以应“二十八宿”。如今的刘秀庙内供奉着二十八宿战将塑像,个个仪态迥异、栩栩如生。一般意义上二十八宿为天文星宿座名。如:“宿、奎、虚、角、亢、氏、房、心、尾”等。二十八宿各宫七宿为:“角亢氏房心尾箕,井鬼柳星张翼珍,奎娄胃昴毕觜参,计牛女虚危室壁。”是古人用作观测日月五行运行坐标的二十八个恒星系。古人认为天上的星宿和世间的人是相对应的,天上有多少星,地上就有多少人,大人物是大星宿转世,小人物是小星宿转世。据通史载:“……分其军为二十八营,以应二十八宿,营各置部督。”史书《李闯王以前的暴动》一文中,有此说法。而围绕这一说法,在叶县民间流传着二十八宿战将的故事,这些战将中有的善用刀,有些善用枪,有的会火术,有的能土掩,总之是个个身怀绝技,出手不凡,都是刘秀打天下的大功臣,如:邓禹:生于公元2年,卒于公元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人。曾任大司徒,封赞候,后改封高密侯。贾复:东汉名将。字文君。冠军人。曾任都护将军,左将军。军功桌著,封胶东侯。还有吴汉、秋异、寇恂、岑彭、冯异、朱佑、祭遵、景丹、盖延、坚镡、联纯、减宫、马武、刘隆、马成、王梁、陈俊、傅俊、杜茂、铫期、王霸、任光、李忠、万修、邳仝、刘直等二十八将。这二十八宿战将在古昆阳战功赫赫,历来老百姓尊奉有加,代代相传,尤其叶邑、任店、夏李一带澧河流域,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说出其中一两个故事来。在地名上考证更见其详,“宋营、大邹营、小邹营、前营、后营、瓦店营、史营、尚武营”等等就是当年二十八宿队伍的营盘,有一部分战将死后还盖棺于现在的叶邑境内。 梅湾新月 梅湾村位于旧县乡西北约4公里处的澧河左岸,据明、清《叶县志》载:梅湾为二里,梅湾古名因宋代梅尧臣而得名。梅湾村是梅尧臣的故里,,这里因澧河自西南而来,绕村半周后往东北流去,处于澧河之水环抱的梅湾村呈半圆状,好象是初现的月牙,梅湾新月因此得名。这样一个不足一千人的村子,经济收入以种植和养殖业为支柱,村民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民风纯朴,可能是历史名人故里的缘故,据村民说这里的学生都很聪明,才思敏捷,是旧县乡有名的大学生村,近三百户的村子就出了五十多位大学生,老人们庆幸地说,这都是沾了梅家的仙气。 叶邑关 叶邑关 位于旧县乡旧县老街,是当时楚国的南大门。关隘处一座古石桥保存完好,石桥用大块青石铺砌而成,每块巨石足有千余斤重,整座石桥呈拱形,石逢间已铺满苔藓,青石板纹理清晰,桥的北端左侧有块石碑,上面写着“叶邑关”。石桥至今还固若金汤,担负着整个街道的交通。叶邑关已于1997年被中国长城学会、中华集邮联合会入选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 玩龙仙台 玩龙仙台的具体位置在旧县村西北,叶公陵园以南,这里有一南北走向的大土岭,方圆痕迹高七八米,宽数十米,长百十米,地势高燥,气势不凡。 龙,作为华夏民族所崇拜的图腾,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代。古时人们崇龙、好龙,是热爱祖国,祈求平安、富足和欢乐的良好愿望。叶公爱龙好龙,这是他惠政为民的最好注脚。 今人已无从知晓“玩龙仙台”的本来面目。这玩龙台,是叶公在世时就有?或是叶公去世由后人建造?已无可考,对玩龙台的造型、规模,亦不可知。但即为古叶八景,想那玩龙台上,必台阔百米,建有楼阁,有乐手、舞妓,置备各样的彩龙,以备娱乐,更有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昂首摆尾、活灵活现卧于台上的大型彩龙,按动机关,那龙便摇头摆尾,在台上自由游动,口吐红芯,鳞光四射,张牙舞爪,呼风唤雨,是为奇景。 倒马沟和刘贵庄 叶县叶邑镇东北方向有一个村子叫“倒马沟”,另一个村叫“刘贵庄”,也与昆阳大战有关。 据说,刘秀带领李铁、刘贵等13骑,趁夜晚敌人不备之时到守陵、郾城调集援军,当他们乘着战马飞奔赶路之时,忽然一条深沟挡住了去路,眼看敌军要从后面追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秀的战马腾空而起,紧接着一声残叫,战马落入沟底,刘秀的战马中箭。刘贵急中生智,把自己的坐骑让与刘秀。瞬间,诸位大将飞马渡水,消失的夜幕里,而刘贵却被乱箭射死,后人为了怀念此事,将这条沟叫做倒马沟,后来,有村民迁居此地,依沟建村,村名也叫做倒马沟。刘贵牺牲后,掩埋此,故这里叫刘贵冢,后来建村,村名叫刘贵庄。 草厂瘐 刘秀同手下大将飞渡倒马沟来到郾城、定陵后决定调集全部兵力援助昆阳。可那里的大将畏惧“新”军势力强大,留恋妻子、财物,提出分兵把守。经过刘秀耐心做工作,很快集中了一万人马,向昆阳开去。途中,刘秀见昆阳城东3公里的地方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翠色欲滴,景色宜我,不禁感慨道:“好一个草厂啊!”遂下令休息,让战马啃草饱食,而后西去,攻击莽军。当地百姓于此建村,村名就叫“草厂瘐”。 王乔飞凫 [知识链接]:《后汉书·方术列传·王乔》记载: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叶至台朝。帝怪其来速,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来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侯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履焉。乃诏尚方尔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叶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后天下棺于堂前,使人推排,终不动摇。乔曰:“天帝独召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夕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无知者。百姓乃为立庙,号叶君祠。牧守每班绿。皆先谒拜之。吏人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亦立能为崇。帝乃迎春彭,置于亭下,略无复声焉。或曰,此即古仙人王子乔也。 据传东汉叶县令乔属半仙之体,在赴洛阳参政时,每乘飞凫从古叶邑大堂前门直飞洛阳,朝去暮归。帝王见他速来而不见他的轿乘,后经太史密密查看,并在他出现的方向张上大网,只网住了两只鞋子,遂发现他是架仙鸟腾云而来。王乔在任时,体察民情,奖励农耕,农民得以温保,因此,后人立祠祭祀,香火不断,他提出埋葬的方式与地点,形成了有趣的民间故事。相传,王乔令临死时,忽然在大堂前天降一棺,别人都推不动,唯他能动,王乔说,这是上天召我去里,我不得不去,于是:沐浴更衣,自入棺内,棺盖立即自动合上。且留下话说:死后将棺材装在牛拉铁车上,有随从跟车向东南方向走,至到车辕断裂时就是入葬之地。果真如此,当车行止叶县东仙台地时,辕断、牛奔。遵其嘱,人们就把他葬在了那里。现在叶县仙台镇亦有他的墓冢。据民间传说:那一天全县各家的牛都是汗流浃背,就是因为拉王乔的灵柩累的啦! 今仙台镇王乔墓尚存,祠庙略有遗迹,急待修葺。 澧水长桥 在今旧县村北一里,叶公墓东2公里处。 据记载,澧水古桥始建于唐代,传说是唐贵妃杨玉环为感谢澧河渡口摆送南来朝贡荔枝客舍金所建,明清曾由官府和义士出资整修,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桥长四十余丈,在古叶邑是一项宏大的建筑工程。因她座落在南襄夹道要口,可南达云贵、北通京燕,在方圆百余里也颇有名气,号称叶县古八景之一,《叶县志》有诗云:“方城北望有通津,横跨修梁不计春。冉冉虹霓疑卧水,堂堂河伯俨垂绅。雪天缓步还堪画,月夜长吟更绝伦。濯足濯缨淹过客,观澜观逝属高人。”。 石桥全部用青石砌成,有七十二孔,每孔间距约六尺,每个桥板石长约六尺,宽约二尺,厚约一尺,桥面并排有八块石板组成,宽一丈六许;桥两边的石板都与上桥墩石有石隼和石槽相结合,增加了桥体的稳定性,迎水面桥墩石都呈箭头形,除起到减轻洪水冲击力的作用外,还增加了桥体的美感;迎水面的上方桥墩石每隔一孔都雕成龙头形,桥东出水面都雕成龙尾状,桥面两边的石块都由内燕尾槽铁扣相连(建造时用铁水现场浇铸而成),使整个桥身连为一体,更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桥面石板上日积月累遗留下的车辙印到如今还清晰可辨。现存石桥除中部一段因泥沙覆盖而得以保存较完整外,南段和北段桥体大多已残破不全,甚至荡然无存。 叶邑古镇和古城文化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吸引着人们在这里探索、发现。这里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善良、勤劳的古城人民。 “叶邑古镇传久远,叶公故里展新颜”。叶邑镇这座厚重的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奔向新世纪美好的明天……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