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香香的小麦粑 |
正文 | 又是一年端午节,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吃的小麦粑。 小麦粑也叫小麦馍、小麦包子。它是用新收的小麦磨成面后做成的,类似于现在的老面馒头,但比馒头好吃,特香。 小麦属旱地作物,冬天播种,春天抽穗,夏天成熟,一般在端午节前就收割完成。老家田多地少,主要种植水稻,但生产队还是安排在旱地里种一些小麦,收获后再分给农户,拿到磨房里磨成粉做成小麦粑。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做小麦粑过节。那时的端午节,老家除吃粽子外,还有吃新小麦粑的习俗。记忆里头天晚上,母亲用井水把老面化开,加点糖粉,和好面,放入盆中发酵,昱日早上,见面团产生气泡时,放在案板上使劲搓揉,等面团完全发胀后,像做包子一样捏成一个个拳头般大小的粑粑,盖上棉布,再次醒发。这时,母亲拿上镰刀,到田野里割一把新鲜的茅草回家,洗净,铺在大铁锅里的扒蒸上,然后放上发好的小麦粑,大火蒸十来分钟后,一锅香喷喷的小麦粑就蒸熱了,揭开锅盖,浓浓麦香味夹着茅草的清香扑面而来,馋得我们直咽口水。 有时,母亲摘一些菝葜叶回家,同样洗净,将小麦粑放在“粑叶”上蒸,蒸出来的小麦粑清香扑鼻。有时,母亲不用茅草和“粑叶”,直接将小麦粑贴在锅边,锅里熬上南瓜汤,汤熬好了,小麦粑也就熟了,面黄壳脆,满口生香,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小麦粑,一边喝南瓜汤,那种幸福的滋味令人回味无穷。那时,乡下人好客,平日谁家蒸了小麦粑,就会送几个给邻居尝尝,同时,相互交流,看谁家的小麦粑做得大、做得白,谁家的小麦粑香甜、松软,有劲道。 不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困难时期,村里很少有人吃小麦粑,每年粮食青黄不接时,乡亲们就把尚末成熟的大麦苞弄回家,去掉穗须,晒干,磨成粉,熬成疙瘩汤充饥,大麦苞吃完了,再吃小麦的苞,没等麦子成熟,已成“光杆司令”。真正能吃上白生生的小麦粑,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到了端午节,不仅有小麦粑,还有粽子,咸鸭蛋、芝麻绿豆糕吃。父亲吃了小麦粑后,牵着牛,扛着犁,赶紧去种芝麻、绿豆等农作物,我们则在胸前挂着一个红网兜,装一个煮熟的鸡蛋或咸鸭蛋,在村湾到处显摆,有时舍不得吃,到了晚上,鸡蛋也就馊了。 小麦粑除自己食用外,还可作送礼之物。新女婿上门到丈母娘家,或是谁家做寿、上粱等喜庆日子都会用小麦粑送礼,这些粑的制作更讲究方圆、规整,代表喜庆吉祥,团团圆圆,也寓意着五谷丰登。 好多年没吃小麦粑了,我好怀念儿时母亲做的小麦粑,那味道长留心底,挥之不去。 2020年6月29日《江夏报》四版“梁子湖”副刊刊发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