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风情园里的故事 |
正文 | 来到新疆伊犁,就有到“西域草原文化的摇篮——可克达拉”的强烈欲望。我知道,这是伴随我走过几十个春秋的歌曲《草原之夜》感染了我。 “草原之夜风情园”,这个被中国电视协会评选为“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向人们讲述着新中国成立之初十万大军屯垦戍边,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把戈壁滩变成良田的动人事迹;向人们介绍着歌曲《草原之夜》的创作背景,以及《草原之夜》传唱大江南北后出现大批青壮年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社会效应;还展示着中亚历史名城阿力麻里兴衰和成吉思汗西征的历史事件。 进入风情园,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或一幅幅历史画卷就浮现在眼前。 可克达拉,阿尔泰语意为“绿色的原野”。很早以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戈壁滩上的毡房外传来狼群的嚎叫声和小羊的哀鸣声,年青的牧民勇敢地冲出毡房驱赶恶狼,救下小羊。小羊摇身一变,便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对年青的牧民说:“我叫可克达拉,是五谷神的女儿,感谢你救了我,我会把这里变成绿色的原野的。”顿时,荒漠的戈壁滩变成一望无际、水草茂盛的草原。为了纪念这位姑娘,人民将这里命名为“可克达拉”。 阿力麻里,突厥语意为“苹果城”。“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叶城的石榴人人夸,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伊犁的苹果顶呱呱……”这首歌谣中的伊犁的苹果就是阿力麻里的苹果。只可惜阿力麻里这座苹果古城至今难寻远古的踪迹,这个察合台汗国的首府,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如今连废墟也没找着。如果没有一座成吉思汗第七代世孙吐虎鲁克?铁木尔汗的陵墓,谁也想象不到这里曾经是中亚的乐园,有过硝烟,也有过安宁与繁荣。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即展开大规模的军事活动。《西征及蒙元各汗国示意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天骄率金戈铁马,西征中亚,剑指欧洲,征服世界,建立横跨欧亚两洲大帝国的壮阔鸿图。 还有“草原之夜”的词作者张加毅、曲作者田歌居住的“地窝子”。难以想象,一首以人类共同的文化音符唱响世界的名曲,竟然会在当时还十分空旷、寂寥、凄凉的戈壁滩上;在这昏暗、潮湿,大约六平方米的地窝子里构思,并借着幽微的煤油灯光所诞生。 来到词作者张加毅的墓前,我三鞠躬,从心底对这位魂归草原、有“中国的伊文斯”美誉的一代名导表示崇高的敬意。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冰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一九五九年国庆十周年庆典,就以“可克达拉”汉文意思命名的纪录片《绿色的原野》首映,就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作为《绿色的原野》插曲的《草原之夜》,更是以她动人的描述,真情的呼唤,优美的旋律,随着电影的公映而风靡海内外。不仅被选为国乐精华之十大名歌,而且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成为我国第一首列入世界名曲的艺术经典。 草原之夜前半段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伤感的,但这却是当时屯垦戍边战士真实生活的写照。《绿色的原野》中,北疆英俊的哈萨克小伙与南疆漂亮的维吾尔姑娘,就在《草原之夜》的歌声中演绎过这样一段精彩动人的爱情故事;后半段抒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五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一片芦苇湖,一个小农场,如今已是道路通达,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商贸繁荣的都市。二○一五年三月,中央批准可克达拉建市,二○一五年四月正式设立揭牌。 可克达拉市的成立,就是对这片绿色的原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予的充分肯定! 站在可克达拉草原之夜广场,看着弹着都达尔的钟情小伙子和热情奔放的姑娘,我如痴如醉。我想,可克达拉已经改变了模样,来伴“我的琴声”的姑娘会少吗?!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