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近乡情怯——两场婚礼 |
正文 | 近乡情怯——两场婚礼 离家越来越近,地理上的亲近感,还未来得及勾起儿时的回忆,一种清晰的陌生感,却先行弥漫开来。 两场婚礼 (一) 四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侄子W因求学在外,定于琉球岛一教堂举行婚礼,邀我们举家前往。 绿树掩映下,一座钢结构玻璃墙的小教堂,水晶一样立在祖母绿的琉球海边,单从外形上,就有一种童话般的美丽。在这样的海边举行婚礼,我想,那新人的婚誓,恐怕天生便有了一种海誓山盟的恒久意义吧。进入教堂,除玻璃外全都是素雅的瓷白,不曾着一点装饰,哪怕是教堂中例行的宗教油画,也没有。通透的前方,远处是万座毛敦实的身影,近处是琉球海洁净的水面。两级高度的小前台,一桌一几,便是所有的摆设,一律用玻璃做成。桌上,置一对漂亮烛台,烛边有点火的工具,做成了丘比特之箭的可爱形象;活动小几,安放着一本《圣经》、几份婚礼文件、一支鹅毛笔。两捧鲜花,静静开在玻璃基座上,缤纷的装点着吉日的喜庆。教堂后方有硕大的管风琴,皇冠一样列在人字形后梁上。能容几十人的座椅,一律纯白,纤尘不染分列两旁,只在每排中间通道边置一花柱,放上五彩花球,将整个教堂装点得温馨、喜庆。 仪式伊始,满头白发的老牧师,着一袭黑色教袍,外饰一根绣有宗教图案的白丝带,带着慈祥的笑容,从容走上前台。身着黑色燕尾服的男歌手,顶一头如花卷发,手捧歌谱肃立于右侧。英俊的W第一次以男主角身份在这样的场合亮相,一身合体的西服衬着鼻梁上的眼镜,既青春帅气又不失聪慧儒雅,满脸幸福的站在前面,含笑等待着他的新娘。只是握着白手套的那只手有点太紧,让人能感受到他在角色转换前的一丝紧张。 随着后门开启的声音,我们全体扭头向后,在管风琴和美的乐声中,只见新娘的父亲挽着美丽的新娘,在新娘小侄儿的引导下,一家三代缓步从通道走来。我想,那父亲矛盾的心里,一定是希望这通道长了又长,以便他能有足够的时间挽着他心爱的女儿;可能又希望这通道短了又短,以便能尽快将女儿交到她的爱人手里。因此,那父亲的表情,让人读起来期盼又迷茫。即便期盼又迷茫,他也没有停下脚步,和着《婚礼进行曲》的旋律,在老牧师的见证下、在全体亲朋的注目下,亲手将他心爱的女儿交到了另一个男人的手上。 老牧师的笑容有如天主的光芒,给人如沐春风的暖意。他用爷爷一样慈爱的声音,将《圣经》上关于婚姻的誓言,一条一条吟诵与新人,待得到新人肯定的回答之后,才微笑着进行下一个条目的诵读。虽然,我无法听懂他的言语,但面对婚姻的那份神圣与庄严,足以越过任何的语言障碍。这不单让我内心肃然起敬,就是所有参加婚礼的人,也都被这份神圣与庄严感染。整座教堂,除了牧师与新人的对话,便是管风琴柔美的和声了。大家凝神端坐,静静倾听新人们爱的誓言,默默注视他们在天主面前,用丘比特的神箭将象征婚姻的烛光点亮,再用那支古老的鹅毛笔,将各自的名字,郑重签署在文件上。随着文件的签署,他们的婚姻和约,从此缔结了! 为了庆祝这一美好时刻,男歌手用一曲《你激励了我》送上最美的祝福。“你激励了我,故我能立足于群山之巅;你鼓舞了我,故我能行进于暴风雨的洋面;在你坚实的臂膀上,我变得坚韧强壮;你的鼓励,使我超越了自我……”那浑厚的男中音,将歌曲演绎得深情而热烈,有一种美好和力量,悄悄传递到我们的心头。我想,此时此刻,《你激励了我》,当最能诠释好婚姻的实质,那就是存一份美好,给一份力量,无论婚姻生活中遇到多少风雨,人们都能彼此激励,共同面对。 室内仪式结束,我们先一步走出教堂,在室外的阶梯上形成夹道阵列,手捧花瓣,迎候着一对新人从爱情的浪漫走入婚姻的殿堂。来了!他们在老牧师的陪伴下来了!W绅士一样挽着他的新娘,那满心的幸福,化着醉人的笑意,从小酒窝里流淌出来。我们欢呼着,从上到下,次第挥洒出手中的花瓣,让喜庆的花雨带上我们满心的祝福,纷纷扬扬洒落在新人们的身上。还有激情的香槟,在玻璃杯欢快的触碰中泛起兴奋的泡泡,将它的甘甜醇美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流进新人长久的婚姻岁月里…… (二) 十月,又是一个结婚的高峰期,晚辈Y也决定在这样的秋天结束他的单身生活,以便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可以对抗就要到来的冬天。虽然未能亲临现场,但因了现代网络的传输技术,也可以感受到婚礼的喜庆与热闹,除此之外,更有一份“与众不同”。那份不同,却让我生出了一种不忍说与不忍看的尴尬与难堪。 记得小时候,同村要是有人娶媳妇,大家也一定是欢喜的。那些小媳妇、特别是生了儿子的小媳妇,是一定要请来帮忙布置洞房的。同院的人,则自觉搬来家里的桌凳锅碗,不待吩咐,就忙着办开了酒席。中午时分,当新媳妇被羞羞达达的迎娶回来,不待看清眉眼,就怯怯的躲进了屋里,由娘家送亲人陪着,非行拜堂礼时不会出来。等到晚上,也有一帮同辈的年轻人,闯进洞房嘻嘻哈哈的笑闹一阵,但决不会做出有伤风化及危害身体的事。若是姑娘出嫁,在娘家的最后一晚,那做妈妈的,总有说不完的嘱咐、道不尽的担忧,以此来传递做媳妇的经验。女儿听着,想想明天就离开这个家了,那爹娘的好,从此就不属于自己了,便忍不住的直掉眼泪。人们将这一晚的眼泪称着“哭嫁”,哭得越伤心,才能证明这姑娘的有情有意,因此,好多新媳妇都是两眼红肿着去到婆家的。第二天一早,在唢呐声中,姑娘就这样哭哭啼啼、半推半就的红着眼睛被别人迎了去。那娘家人也并不真正伤心很久,过一阵,便自我安慰的说,又完成一个任务了。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家乡年轻人的西式婚礼上,原本新人的主角位置,竟然多了一位身为长辈的公公。 那天,当我第一眼看到发来的照片时,我,完全不能确认,那是一场婚礼吗?如果是,那又是怎样的一场婚礼呢? 同时下大多中小城市一样,婚礼几乎都在酒楼餐厅举行,而所有新人的穿着打扮,也一律按西式的标准配置,不外乎西装与婚纱。我一直有些疑惑,就中国传统来说,好像红色才是喜庆的主色调,不知怎样开的头,无论城乡,突然就接受了那西式的标配,让黑西装与白婚纱在闹哄哄的餐厅为客人佐餐。照片上的新人也是这样的标配,唯一不同的是,在他俩的身边,多了一个人,一个老年男人,而他,就是新郎的亲生父亲,满脸怪笑着站在台上与新人一同分享着婚礼主角的位置。 这个男人,不光他的笑是怪怪的,就是那身行头,让未曾见识过的人也觉惊世骇俗。不信?你看那头上戴的,是高高的纸糊尖帽;那脸上摸的,是大红的油彩;而背上背的,则是一个会哭会叫的洋娃娃;手上拿的,是一根城市都找不着的烧煤的火钩……全身扭捏着,小丑一样与新人同台共立在众人面前。原本婚礼这个舞台,新人应是羞涩美好的、老人应是和善慈祥的、客人是欢畅的、场面是喜庆的、仪式是庄重的……可是,因了这个男人的出现,一切不单失去了原本的模样,更获得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喜剧效果,就象小时候看猴戏,只等开场鸣锣,便有的是热闹看了。 我不知道这个男人是怎样被一群不分男女老少的人拉拉扯扯、推推搡搡、而后半依半就的像地富反坏游街一样给押到台上的。只听说他在台上光站着是不行的,还需配合着主持人与起哄的人们,以满足他们的各种既定的、或是即兴的娱乐要求,嬉皮笑脸的做出与台上儿媳暗含乱伦的节目,以博得客人的欢喜。而今,那欢喜早不是一餐好的饮食所能满足,他们更希望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娱乐。时下,好像就没有什么不能拿来娱乐的。一般的小人物不能去娱乐大事件与大舞台,倘若能捉弄一下身边的人,看一看他们牵线木偶一样的本色表演,让内心的控制欲得到一次完美的释放,何乐而不为呢?何况是这样一个借着喜庆之名,原本藏在内心那些下流不齿的事,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搬到台上。更为关键的是,因为人人既是观众又是导演,这戏便有了极大的灵活性与参与性,可以想怎么看就怎么排。至于主人家,也许曾经也当过这样的观众,也许迫于无奈不敢得罪客人,也许原本就有抛头露面的渴望,不管什么原因,没有不配合的。此风一开,虽如流感蔓延,但却无人感冒就医,真不知是抵抗力好亦或是产生了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娱乐无底限,将大家刺激得忘了年龄、忘了性别、忘了辈份、忘了时间地点场合、忘了还有那么多未成年的孩子、忘了孩子问起该如何解释、忘了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尊严……眼睁睁把一个原本喜庆而庄重的舞台,糟蹋成了三流的娱乐会所,借着婚礼的名义,借着三天无大小的陋习,肆意调戏着老人、调戏着新人、调戏着几千年的人伦道德传统…… 当新人的婚姻从婚礼开始,迎接他们的就是一场“喜剧”,不!是“闹剧”!我不知道他们该如何走进婚姻。那些过度的玩笑,将两代人的关系,用兽性赤裸裸的展现出来,让他们为这一美好时刻所做的一切精心打扮,在一帮起哄人的眼里,都化着了皇帝的新装。 我不明白,这样离奇的玩笑,为什么会越演越烈?谁不为父母?谁不做子女?在这样的娱乐面前,所有人都将有机会承担其中的一个角色,无论长幼,没有谁,能避免它的伤害。 当“文化”被当作一种噱头,各个地方只看到了出名的机会,从上到下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挖地三尺的寻找,就算流芳百世的没有,那遗臭万年的总不难吧?报载各地为了争夺潘金莲、西门庆故里而大打口水仗的事,在新闻里早已一点也不新鲜。照说,我的故乡既不乏伟人,也不缺特产,可人们却偏偏选中了婚礼上的这出闹剧,还美其名曰“XXX文化”。这让我的感觉,就象进了一家高档餐厅,用着豪华餐具,结果在饮食里吞下了一只绿头苍蝇。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小题大做,因为,有那么多词可以辩解,而我却这样偏执的不习惯。 但愿,这不只是我的偏执。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