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阶层固化与官服垄断 |
正文 | 着装打扮,一定程度上会反应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贫富的差异,在我们社会尤其如此。 现在我们社会很大程度上还是男权社会,所以男人的着装最能反应这种差异。女人的着装,差异主要反应在职业和贫富上,比如女人穿貂、金链子金耳环,厚施粉黛,富家女的标配。白领女人,则薄施粉黛、西服套裙,间或颈项项链。男人没这复杂,但正因为一目了然,才更具标志性。 古代,官场有官服,和平民百姓分得十分清楚。现代则不同了,官场没有了官服标志,平民百姓要衣冠楚楚有时还真和官员不好区分。建国以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穿中山装,引领了民间中山装的流行,但常常约定俗成似地仅限于稍有点社会地位的男士混迹高层模式,一般人也就贴近的人民服了。改革开放,邓大人率先解放,常公干西装外,轻松着一袭休闲夹克衫,于是官场人人效仿,更风似地刮向民间。上世纪90年代,夹克衫正经引领时装潮流好几年。当时民谚幽默风趣地说到彼时潮流,女人是“不管多大肚,一抹儿体型裤”;男人是“不管多大官,一抹儿夹克衫”。好在寻常百姓一件夹克衫招摇过市还不会有人直指“装B”,证明夹克衫还没到标志高低贵贱的程度。到1997年邓公仙逝,江总接舵,夹克衫流行热度一如既往。直到美男胡总书记,西装穿成帅呆,男人夹克衫才渐渐暗淡下来,回归了服装为服装的本来面目。 21世纪,服装更趋多元化,女人的花枝招展目不暇接,可怜男人却没有进化,反而退却到了类别化认同。最大的变化是,除了正式场合官员的西装革履和婚姻盛典,男人平时基本不再问津西装,休闲装彻底取代了西装。历经10余年演进,西装已渐渐异化了服装的着装功能,成为了仪式的装潢,西装荣登婚庆专一礼服,而且垄断庙堂演变成了“官服”。 有人戏谑说,当今中国官场有两大奇观,一是开会鼓掌,二是齐刷刷西装。 到底是什么力量把西装变成了官服了呢?本来西装是舶来品,建国前标榜西化人士的标签服装。改革开放前也还只有为数不多的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作为礼服,文革则彻底扫地出门。改革开放之初,国门大开,西风重来,仿佛一夜之间西装就流行成了时装,甚至不少工厂、机关都纷纷定制,把西装作为了厂服、工作服。但从夹克衫流行之后,西装在民间就再也没有抬头,进而彻底推向了官场。民间的文化心理在潜意识里把西装贵族化了,认为它的高贵板滞束缚了百姓的随意,再有休闲的散漫的底层意识也对西装产生了排斥,再后来的贪官腐化更强化了百姓的仇视,连同西装也就恨屋及乌了。现在,大凡一个平民百姓还算正常,绝不会穿西装闹市穿行,谁还冒大不韪招来骂精神病、傻B呢,除非脑袋让门挤了。大街上,再难见到西装革履,有嘴损的揶揄道,除了秦城,就是轿车里呢。 令人讶异的是,西装约定俗成成官服,官场竟浑然不觉,近几年还锦上添花追加出了副产品——白色短袖汗衫。夏天的电视新闻,官员视察镜头,满眼白花花一片,全是白色短袖汗衫往西裤一掖,致官服垄断又多了一个家族。只可怜平民中的时尚者,他们只好悄悄在自己的时装序列中忍痛割爱剔除了白汗衫。也许官员穿短袖白汗衫初衷是好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但却不知这样一来反倒袒露了表哥杨达才,那大金表,那名牌皮带,无遮无盖全露馅了。 有识之士注意到了当今社会阶层固化的趋势,年轻人的向上通道基本被堵死,谁能说西装的社会流变不是发出的一个标志性信号呢。社会的服装演变,绝不单单是文化元素的作用,社会的政治、经济,都会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潜移默化作用。西装白汗衫成官服,演变的是对立的社会情绪,绝不可等闲视之。 习大大英明,几次重要公开场合都穿人民装出镜,不知各级官员读懂没读懂其中的文化信号。但愿官员们清醒清醒,把西装还给人民,也不见得夏天非得千篇一律短袖白汗衫。因为,官员的大印,不是这么庸俗的几块布片就能做的,老百姓的口碑,才是你要的真东西。至于古代那种乌纱帽、顶戴花翎,就别想了。 2016年1月31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