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年,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
正文

年,童年里最美的记忆

史忠和

几十年了,一直在乡下过年,一进腊八,就忙忙碌碌置办年货,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年的气息伴随着年的临近越发的浓烈。

今年的冬天特别冷,滴水成冰,但是这丝毫没有挡住我们办置年货的脚步。乡下的集市热闹非凡,极为火爆,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来来往往的人群肩挨着肩,膀挨着膀,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庆,洋溢着幸福。红红的年画渲染着幸福的生活、红红的对联映射着红红火火的日子、红红的爆竹送来百姓红红火火的期盼,红红的灯笼弥漫着喜庆与吉祥,还有一张张映得红红的笑脸,狭长的集市被渲染得红彤彤的。到处都是车,一辆挤着一辆,一声紧一声的鸣叫……整个集市沸腾着。没来过农村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如今乡下人家比城里人更“阔绰”,出手更大方。一会功夫,每个人都是肩扛手拎,把买来的年货放到自家的车里,美滋滋的满载而归。

乡下人一辈辈沿袭下来的习俗是不能改变的,“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烀肘子,三十走油,初一磕头”。腊月二十三民间叫做“小年”,传说中的这天灶王爷灶王奶奶要升天述职,用现在的话说是去到玉皇大帝那儿做年终工作总结。那一天,家家户户蒸粘豆包,吃脆管糖,意喻粘住灶王爷的嘴,祈求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有的说,是为了粘住小人的嘴,还有的是“一年比一年高”的说法。我不知道哪种说法正确,不管怎么说,都是人们期盼幸福安康。

在我小时候,刚进腊八,妈妈就总会说,赶紧作,年前得赶紧“舒皮子”,言外之意就是,年前,我们谁要是犯了错误就得挨揍。进了年了,我们就自由了,这期间我们不再担心挨打挨骂的事了。进了小年,就意味着年的真正开始,妈妈就再三的告诫我们说话做事要处处讲究吉利,不能像平时一样信口开河,诸如“完了”“坏了”、“碎了”、“破了”、“赔了”、等不吉利字眼都不能出口,不能骂人,不能打架。饺子皮破了要说“挣”了,拿东西要轻拿轻放,小心翼翼,不能把东西弄坏了,一旦不小心打碎了碗、碟、盘、杯等器具要说“岁岁(碎碎)平安”。馒 头裂了要说 “开花”或“笑了”,等等。

那时候日子穷,但是,每家过年都要啥一口肥猪,我至今还记得那时候的我们都喜欢这首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我们就在这首充满诱惑的乐曲声中,守望着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四是年前最苦的日子,除尘,那时候的乡下,都是土坯房子,都是泥土地,屋子里一年积攒下来的灰尘都要在这一天清扫干净,平日里是不能随便打扫的,老人说,那些灰串子是钱串子,我们和大人们一道将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天下来,屋子干净了,我们一个个的却像个小泥人。晚上,我们开始裱棚、糊墙、贴年画。一直要忙到深夜,忙碌着,快乐着。“扫房”也是小山村过年的重要内容,用现在的文词来说就是“干干净净过春节”,这个时间一般选在腊月24日,这天全家上下齐动手,把屋里屋外,门厅院落清扫得干干净净。

大年三十是我们最忙碌的一天,贴对联、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对联都是自己措词自己书写的,还有很多本队的也来求写对联,虽说字体不好,对联内容没什么学问,但也算是当地的一个小秀才,深得大家的喜欢。大门外、院子里、门对、仓房、猪圈、鸡窝、井等等,每个对子都充满着喜庆吉祥。贴“福”字时要倒贴一个,意为“福到了”。有点文化的人家都会贴对子,不识字的就会贴出大笑话,“大耳将军府,黑面元帅门”,这本是猪圈的对子,我的邻居就把它贴到了家正门上,惹得孩子们的一阵讥讽,到处宣扬。

这一天是除夕,说道很多,晚上要打满一缸水,抱足三日柴,意为“从吃到穿,一年受用”。柴禾要从四个方向去抱,意为“四面进财”,

母亲和父亲要在厨房里火红的灶台前准备春节的各种年菜,贫困的家庭根本就不去遥远的城镇去买,只是利用家里能吃的能做的变着法的做几种像样的菜肴,灌肠子、卷千子、炸面果、老豆腐泡,我们便趁着母亲不注意悄悄地把刚出锅的吃的拿出来,和小伙伴们互相交换着、品尝着,咀嚼着一年里最幸福快乐的一段时光。

除夕下午,家家都开始在家里摆贡、祭祖。拿出平时不常打开的家谱,除夕中午打开。把擦得铮亮的供器摆上,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供菜有“猪肉方子”,寓意四时吉庆;过油小鲤鱼,寓意吉庆有余;炸粉花,保佑后辈发家;素菜大葱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摆贡祭祖后,就快吃年饭啦,年饭是一家人一年中最讲究和最丰盛的一顿饭食,吃饭时,全家人围坐在大大的饭桌前,对桌上的每一样的菜肴都下筷子吃一口,大人们喝酒,孩子们就喝点自己调制的“汽水”。

年饭后,大人们就剁馅子,包饺子,母亲每次都要找一个硬币和一块糖放在饺子里,半夜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说明他这一年有钱花,嘴甜。除夕之夜来临,小山村家家户户院内竖起灯笼竿,高挑红灯。一刹那,小村灯火通明。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开始接神,辞岁,燃放鞭炮,吃饺子。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时孩子们能穿上新衣服,就说明这家人的日子过得很宽裕了,我们得新衣服,都是心灵手巧的母亲为我们浆洗缝制的。

大年初一,村里人人们,走街串户互相拜年,恭贺新春。到了初二以后,串门、走亲戚就拉开了序幕,直到正月十五。到了十五,家家吃元宵、挂彩灯,“骨碌骨碌冰,腰腿不疼”等到“二月二,龙抬头”,画灰囤,把猪头摆在院中举行祭祀,以求一年风调雨顺。

忘不了儿时乡下的年,忘不了童年时乡下的年的独特的味道,忘不了那些一辈子生活在乡下的吃苦耐劳,淳朴厚道,乐观豁达的乡亲们。儿时的春节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越来越远,岁月苍桑了容颜,但无法苍老的是童年里最深最美的记忆。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2: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