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夷陵八景之一“尔雅明月” |
正文 | 在宜昌城东南长江北岸,沿江大道188号,五龙山对面,耸立在人们视线之中,有一座石砖古塔。塔高七层,和着江风,颜色渐褪与江水共色。 它屹立长江北岸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据传这座塔是为了镇风水、昌文脉、繁荣夷陵文气而修建的。 现在有证可考,据《宜昌市志·文化·文物》载:“天然塔位于宜昌城东南长江北岸,相传为晋代郭璞侨居夷陵时所建,明废。” 意思是说,晋代文学家郭璞始建,明崇祯末年,大学士文安之(夷陵人)认为原塔矮小狭窄,又年久失修,于是把原塔撤掉正准备重建时,清兵突然兵临宜昌,建塔之事只好暂停。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士绅徐经业、张占魁等人捐资再建,用了3年时间于1792年建成。2007年宜昌市人民政府修缮。 塔高43.35米,砖石迭砌,八棱七层,层层出檐,檐下皆有斗拱装饰。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形象生动。塔门面向长江,门楹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 ,意制客山,镇水口,培地脉,壮文风。门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喻“以人之力,行天然之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璞字景纯,晋代河东闻喜(今山西)人,是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正因是名人效应,所以天然塔也逐渐成为夷陵古城的城标。 “青山飞峙大江头,叠翠五峰烟树收。望处天边凝塔影,行来物外断尘流。” 塔上锐下阔,呈八棱锥柱形,每层都有伸展出去的檐角,塔门常锁着,游人不能进去,据说全塔只有一根木料支撑。远观看不出它有什么好,当你站在它的脚下,再抬头看它时,才感到它的高大。 《晋书》有载,郭璞善于五行、天文、卜筮之术。他看风水、卜凶吉,在当时是一个颇有声名的“阴阳先生”。相传郭璞来夷陵后,曾察看夷陵地形,发现夷陵地势低下“缺土”,便使人用车运来中州的土,再对照阴阳的向背角度,垒建了两个土台子,借以抵消山川与五行不相符合的缺陷,并藉土而祭月,使之配合得宜。《宜昌府志》中是这样载述的:“尔雅台在城西北隅所堂街。《图经》云,晋郭璞注尔雅处,旁有明月台,前有明月池。故老佥云,峡州旧城为璞流寓时所相度,就山川形势,分配五行,独中央地势卑下,于土德为弱,因自中州辇土至峡,相阴阳向背之宜,特建二台镇之。”这就是后世取意“尔雅明月”的由来,并成为“夷陵八景”之一。 相传郭璞来夷陵后,曾察看夷陵地形,发现夷陵地势低下“缺土”,便使人用车运来中州的土,再对照阴阳的向背角度,垒建了两个土台子,尔雅台和明月台。借以抵消山川与五行不相符合的缺陷,并藉土而祭月,使之配合得宜。后世取意“尔雅明月”的由来,并成为“夷陵八景”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尔雅明月”已是芳踪难觅,但据历史传承而衍生出来的“尔雅街”、“墨池巷”却一直随城留迹存名。 尔雅台是因夷陵地势低下缺土而建,这为夷陵后人所接受。同样的,天然塔也是为了改变“客山”葛道山欺凌“主山”东山这种不利的风水而建。葛道山其实换个名字大家都知道,就是如今的磨基山。 葛道山(如今的磨基山), 葛道山的传说有不少,桃哥比较赞同的是东晋有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曾隐居在这里而得名,因为葛道山和主城相对俗视为“客山”,屹然高耸。相形之下,宜昌古城背依的东山,俗谓“主山”,山势蜿蜒平矮,显得卑弱了,风水家便认为受了“客山”的欺压。 再者,长江水从西陵峡奔流而出,“至此而夷”,折向绕西城朝东,直泻荆门山(与虎牙山相对,古西塞),若非相当高的标志凌驾与跨越,就不能制约这种态势。为弥补山川形势之不足,因此,在城南青草铺(地名,相当于旧时的乡,今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办事处)建一座塔,岿然耸立在江北,与江南的葛道山对峙。其目的是“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大凡这里的风水和人文,都有赖于这座塔。 五龙山,又称五陇山,位于长江右岸(南岸)葛道山下方,隔江望去,五峰蜿蜒如游龙奔江,故有“五龙奔江”之说。相传原来的五陇山和将州城(今烟收坝都不在江边,因一个五行先生要报复州官,采用火攻水助之法使五条龙都惊恐腾跃而奔江,结果将州城(今烟收坝)推到江里,州官老爷也葬身鱼腹中。话说这个五行先生也够狠的,为一人而将全城推入江中。也许这个传说可以加一笔,说这个将州城(今烟收坝)是一座私城池,只有州官一人居住。 自从五龙奔江以后,江右五龙一带不但山河发生了更移,小气候有了变化,风水地脉也随之变了。不久,五龙山有很多人发了财,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镇和一条较繁华的小街。相反,江左财主们的家业却不兴旺了。这时,有个江湖游客来到夷陵,寄居东山寺。一日,他与东山寺当家和尚坐在揽胜楼上观景闲谈,举目朝河西一看,发现了五龙奔江、岚雾扑地的好风水,赞叹不已。事后,东山寺的长老便把此事告知了江左的财主和绅士们,并说要夺回好风水,必须征服五龙。这样,财主和绅士们一商量,就想出一条计策来。既然江右能用火攻,驱使五龙奔江,我们何不借朝阳鞭打五龙,令其伏首?于是在五龙山对岸的小丘上,背东面地建起了一座七层宝塔,取名天然塔。自此以后,每当旭日初升,塔身映入江中,宛如七节长鞭,正好打在五龙山上。这样一来,据说左岸的风水又慢慢地好起来了。 无论是相关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可以看出,天然塔的营建的确是为了镇住对岸的“客山”(葛道山、五龙山),借以达到免除水患、改变风水、振兴文风、兴旺发达的目的。明代崇祯末年,大学士文安之(夷陵人,1582-1659)认为原塔塔体低卑,塔宝狭窄,且年久失修,愿慷慨捐资,把原来小塔拆掉,建一座高大宏伟的天然塔。在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动工兴建时,崇祯帝自缢与李闯王兵败,清兵骥临宜昌外围,文安之无奈只好将建塔事宜停止,急离宜昌赴广西、川东及鄂西各地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最后兵败流亡他乡,未能实现修建巨塔的愿望。 时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东湖县(今宜昌市)的士民们曾经捐资在原塔基处重建“尔雅明月”塔。然而,由于资金短缺,工匠技术有限,屡建屡垮,最后仅建好塔基二级。直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春,才由东湖县当时的士绅徐经业、王永言、卢鸿儒、覃永泰、张文学等10余人捐资重建这座塔。由于徐经业对于明清建筑的营造知识颇有研究,又奔走各地聘请修塔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并亲临现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在广大士民的积极支持下,“尔雅明月”塔在修建期间共投入土木砖石各种建筑师和工匠100余名,历时3年,终于建成。现存的塔便是清乾隆时这次重建的古建筑。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