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温饱后而知书趣 |
正文 | 温饱后而知书趣 (随笔) 贾世昌 读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才知道古代的人文风景,与我们今天的欣赏品位和内涵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他走进苏州游览,感慨道:“苏州名园古刹题写的文字繁多,皇帝的御笔,名流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都是的楼台亭榭之中。”其实,这所谓的“书香”景色,我也曾多次亲见。遍游江浙一带古镇的婺源、乌镇、周庄、奉化等,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那桥头总要刻几句典雅诗词,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似乎好像是缺了这东西就没有了品位似的。 时至今日,我们的文化手段不但丰富而且也先进多了,似乎再也不需要在木石上凿凿刻刻的,枉费工夫。就说电视这东西吧,在家看、出了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都挂着这玩艺,不看也得看。不过,给我的感觉倒是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如果客气一点,就是科技发达了,品位没有了。你看,公交车上的电视最初还有一些比较健康开心的娱乐节目,可渐渐地就成了商家的舞台,一水儿的广告,时刻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记了做物质的奴隶,若论文化氛围,我们确实在不自觉地迷失丢掉了自己。 这决不能怪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荧屏上玩点高雅和阳春白雪,实在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我们的民众心态和素质。你若搞高雅文化,必将是和者寥寥很少有人买账。不能说我们身边就没有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是浑然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数”者,每每是遭遇灰头土脸的尴尬。当然,你若想超凡脱俗,超然物外也未必就真的能够实现。以我的经历来说,多次去图书馆寻觅席慕容、林语堂或者周涛等大家的散文,负责人均告一个字“无”,理由是进来了,也没人问津。甚至去邮局自己订购,也是不冷不热的回答“一个区才一份,不值得。”于是恍然大悟,所谓“阳春白雪”的东西越来越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不要在大街上傻转,最好降低品位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去寻觅。 我不想在此当一个传道士角色,更不想让自己硬充一个文化品位高尚的什么“雅士”。只是不得不深深的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衣食无忧了,精神生活如何上层次?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闹饥荒的年代,“人肉以相食”的事情决不奇怪,当然更谈不上什么礼节。但社会进步了,经济繁荣了,仅仅知道了一般性的礼节,知道了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者见面打招呼说上一句“哈喽”“拜拜”之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想发展一下管子的精辟之语,即衣食足,应知书趣。 需要注解的是,我这里所说的书趣与所谓的“黄金屋”、“颜如玉”的读书情趣意义不同,这里的书趣其实是人生的品位和境界,当下,我们所缺失的正是自觉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一种高雅境界。 2017年6月2日于楚凡斋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