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卫灵公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正文 | 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孔子擅长礼仪,擅长祭祀,对布阵军旅之事比较生疏。所以,当卫灵公向他咨询军旅之事时,他便实话实说,同时担心卫灵公为难他,第二天便离开了卫国。 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当孔子流浪到陈国时,已经穷困潦倒了,一直跟着他的子路也受不了。所以,一分钱有时也会难倒英雄好汉的。当然孔子心理因素很强大,他用君子与小人对待穷困的不同态度来安慰子路。穷斯滥矣,这个词在民间口语中还在用。如骂那个人家里没搞好,穷得吃饭都成问题,就会说,“这个人穷斯滥矣!”。 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学习不只是记住很多的知识,而是要学会思考,要融会贯通,要领悟其精髓。孔子提出“一以贯之”,就是要求把握其精神实质。 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看来孔子也是牢骚很多的人。 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称赞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举舜为例来佐证,说舜,什么也没做,只是饬身克己,以恭敬之心坐北朝南,待人接物,处理政务而已。 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即颛孙师,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受到曾子,颜路的排挤,被迫离开鲁国。子张问行,行,就是如何做事才能通达。这也符合子张的个性,因为出微贱,所以更想出人投地。忠信笃敬,是孔子一直倡导的。他要求子张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也就像今天所讲的座佑铭,要时时见到这几个字。子张则把孔子的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以免遗忘。 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史鱼取“直”道,伯玉则重在变通,符合孔子提倡“君子”之道。 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失人是不可取的,而不失人的前提是知人。失言,也是不可取的,而避免不失言的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见识,要多思多学,学会判断时机和环境。 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杀身成仁”是一个沉重和复杂的话题。在国家和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大批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没有杀身成仁的民族英雄,民族就会消亡。 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如果不能固结一批贤者,结交一批仁者,那怎能有事业的基础呢? 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 夏之时,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殷之辂,是结实耐用的;周之冕,华美且符合礼仪;韶舞,端庄而优美。?郑声浮靡淫荡,需要禁止;侫人制造危险,必须远离。 ?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凡是需从长计议。 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好德,无法急功近利,所以近看是见不著影子的,你想知道好德的好处,只能瞭望远方。而好色,是可以直接感受到心情的愉悦。 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臧文仲德不配位,柳下惠贤能却得不到他的推荐。 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处理人际关系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要指责别人,要对自己作严格要求。 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成天问别人怎么办,怎么办,看似好礼,实际没有一点主见,这样的人,也不少呀。? 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整天聚在一起,尽说些没盐没油的话,又耍一些小聪明,这是些什么人呢?? 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作为君子,义是本,是根植在骨子里面内在的本质;礼,是自己的行为方式,是体现义的高贵与仁德的载体;通过谦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样才是君子的样子。” 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自己没有才能,是最烦恼的事;别人不了解自己,也无需过于多心。? 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很担心自己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但他不知道在自己死后,他的名字既有人称道,也有人贬毁。 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求人不如求己。但是有时求人也必不可少的。孔子的话有点偏激。 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要求君子应该保持两种状态,一是庄重矜持;二是合群不孤。还要注意防止两个倾向,一是与人争执;二是结党营私。? 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不以言举人,这容易做到,不以人废言,这可能没有多少人做到。 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记住吧,能够终生受用的一个字:“恕”。八个字,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赞美一个人必须经过考验是真实的,可以得到赞美的,也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由衷而发的。否则,就成了奉承。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国学网这样翻译的: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对于上述的翻译,我觉得一是前后话语不一致;二是不懂生活,既不懂古人的生活,也不知现在的生活,是呆在书斋里闷出来的。笔者的理解: 我现在还马马虎虎可以看到史书里存疑的地方,但有的空缺处,已经永远没法填补了,这如借马给别人的人,今天的马儿早已不见了踪影。 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生活中极为流行。 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孔子决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来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对一个要下判断,必须经过自己的考察,然后再作出结论。这个在今天也难能可贵。 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是世界万物的主体,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客观规律为我所用。如果人被物所役,那种成了物的奴隶,是呆板的,机械的,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的。也有的利用天道来欺骗人,谋取自己的私利,那更是一种道德上的可耻行为,也是于法而不容的。 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当然是更大的过错了。 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一个人应该在学习学会思考、辨识,在思考中,进一步弄清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学习、思考、生活、工作。 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馁,音něi,饥饿。?禄,做官的俸禄。笔者旧横堂屋四面墙上分别曾绘有“福禄寿喜”四个大字,这也反映了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家谱分析,我体会了孔子说的,“耕也,馁在其中矣”,这句千年古语的分量,自己也是通过读书考试出来拿国家工资而生活的。至于忧道,这个层次对于我们还是有点高。 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才与德,应匹配,才能既得之又守之,但如果不礼来约束,得之与守之都是不完美的。 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只能大受,小人只能小知。对于孔子君子与小人的划分,很多提法在现在都过时了。小知,做小事情。大受,做大事情。 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这应该也是孔子的牢骚。 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不让的前提是仁。什么样才算仁,语焉不详,难以把握。 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节。看来“言必信,行必果”,也是要符合仁义的要求,否则也是没有结果的。 38 .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事与禄相比较,先做完事,后才能讲俸禄。 ?39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办教育,实现了文化下移,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阶层都可以到他的门下接受教育,孔子是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教育 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主张不同,商量起事来肯定会发生争吵。所以,老夫子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 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不要过分追求华丽的词藻。 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古时的乐师很多是由盲人来担当的。现在也有相当多盲人音乐也弹得很好。如盲人音乐家阿炳。盲人师冕来见孔子,孔子很耐心地告诉他,这是过台阶了,这时坐席了,又告诉他今天参与会见的人是哪些人,分别坐在什么位置,体现了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对待残疾人的仁爱之心、敬爱之心、关爱之心。我们学习孔子的什么?就学习他如何接待师冕,就可体味出什么是人文关怀。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