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孔子之点评
正文

一、对自己学生的点评

第一位是公冶长。他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评价公冶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也就是说公冶长坐牢不是自己的原因所致。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第二位是南容。南容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能够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太平治世时,南容能够展现自己的才能,当权派少不了他;但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即使身处混乱时代,南容依然能够善于自处,清以自守之道,可以免于刑戮。南容留有“三复白圭”的传说。孔子觉得南容言行慎重,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

第三位是子贱。子贱是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他曾在鲁国朝廷做官,任单父宰(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关于宓子贱的轶事 :孔子的侄子名叫孔蔑,与宓子贱同时在做官。孔子经过孔蔑处,问他说:“自从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孔蔑说:“自从我做官后,没有得到什么,但失去的却有三种,这就是:公事缠身,所学的知识怎能得到温习?因此学习不能够明白领会,这是一失;俸禄太少,稠粥还不足够供给内外亲戚,亲戚日益疏远了,这是第二失;公事繁忙紧张,不能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日益疏远了,这是第三失。”孔子不高兴,又前去见子贱,说:“自从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子贱说:“自从我做官后,没有失去什么,却得到了这三样:当初记诵的文章,现在实践并推行它,于是学习的东西一天比一天明白,这是所得之一;俸禄虽少,可稠粥还能供给内外亲戚,因此亲戚一天比一天亲近,这是所得之二;公事虽然紧张,夜里常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一天比一天亲密了,这是所得之三。”孔子评价子贱说:“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

第四位是评价子贡的。子贡(前520~前456)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先是从老家卫国跑到鲁国,跟着孔子读书,在曹、鲁两国之间经商,又在鲁、卫两国当相国,后游走于中原各国,受到各诸侯王礼遇。子贡是“孔子学院”所设四科之一“言语科”的尖子生(其他三科为:德行、政事、文学),连孔子也自叹不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子贡善于经商,曾经在曹、鲁两国之间跑买卖——用卖贵买贱的方法搞进出口贸易,富致千金。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首富。孔子周游列国,主要靠子贡提供财政保障,是孔子学说的捍卫者。子贡跟随孔子学习多年,受过系统全面的训练,彬彬有礼、举止文雅、能言善辩、出口不凡,使得他的影响力、说服力、可信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商人。?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孔子为什么把子贡比作瑚琏?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而华美的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它不是民间普通老百姓可用的,而是古代国王用来供于庙堂之上的,摆在上面,非常精洁庄严,是“高”、“贵”、“清”的象征。古代要在国家有大典的时候,才请出瑚琏来亮一下相。平常的时候,只好锁在柜子里藏起来,保护起来。孔子把子贡比喻瑚琏,说明了孔子对子贡非常欣赏,也暗喻子贡具备治国安邦之才干,可以担当大任。这可从孔子派子贡救鲁看出来。当孔子得知齐国田常要伐鲁时,认为只有子贡才能解救鲁国危难。子贡受命,先到齐,说服了田常,使之放弃伐鲁而伐吴。子贡又到吴,说服吴救鲁伐齐。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在背后攻吴。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然加兵于晋,让晋国必须作好战争准备。后来,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之后,越王趁吴军北伐,从背后伐吴,终于把吴国灭掉,北上争霸。史料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的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孔子一方面认为君子不器,而另一方面他认为子贡为器,而且是国之重器,如何理解?君子不器,君子一定不要成为别人的工具,这是君子思考问题高于常人之处。把子贡比作器,是一种褒奖,意子贡是治国安邦之才。孔子死后,子贡为之守葬六年,为孔子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足见他们师生之情的深厚。

第五位:冉雍,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冉雍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在孔子看来人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第六位:漆雕开 。漆雕开(公元前540-489),字子开,又字子若,又说作子修。汉族,东周春秋时鲁国人。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漆雕开是孔子的弟子,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为人谦和而有自尊,博览群书,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他主持正义,刚正不阿,主张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敌,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漆雕开比孔子小十一岁,孔子对他像兄弟一般。那时孔子和墨子常有争议,有一次墨子说,漆雕开是个残疾。孔子反驳说,但品德一点都不伤残,可见是非常维护漆雕开的。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但漆雕开不去,孔子为什么高兴?这是因为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孔子对他为学之诚,行道之笃,感到很高兴。

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从叶地返回蔡国。这一天,来到了漆雕开的家乡鸿隙湖村,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孔子一行没法再往前走,只好住进漆雕开家。漆雕开家并不富裕,赶上连续数日的雨天,又加上这么多人的吃喝,家里存的粮食很快就被吃光了。为了不让孔子挨饿,漆雕开就冒着大雨,踏着雨水,独自一人到鸿隙湖里采藕为老师充饥,不幸落水遇难。三年后,他的同窗好友子路在卫国做了官,他时时不忘记师弟为师殉难之事。不久,便奏于国君,追封漆雕开。

第七位: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对子路的才能,孔子的评价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也就是说,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第八位:冉求(前522一?)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鲁国人,以擅长政事列于孔门“十哲”。出身于微贱家族,与冉雍、冉伯牛是同族,少孔子29岁,先为季氏家臣,继之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五年(前490)季康子任命他为“季氏宰”,成为季氏家族的总管。鲁哀公十一年(前484)他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大败齐师,立下战功,说明他是有军事才能的人。孔子认为他是有相当才能的臣属,他在孔子弟子中以“政事”著称者,善于理财,帮助孔子及其弟子们管理公共经济,也曾为季氏管财,帮助季氏治田赋,聚敛财富,引起孔子的不满。

对冉求,孔子评价有三点:一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冉求可以去当总管;二是“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冉求多才多艺,但不重礼乐修养。三是冉求只是“具臣”而已,还谈不上大臣。我们看这段对话: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在“以道事君”上,冉求有三个表现没让孔子满意:

一是季康子祭泰山,孔子知道后,责问时为季氏宰(季氏的行政总管)的冉求:“你难道不能阻止么?”冉求说“不能”。

二是季氏准备攻伐邻近小国颛臾,冉求和子路去告知孔子,孔子听说后便责备冉求,认为他作为季氏宰难辞其咎。冉求分辩说,他和子路本来也不赞成这件事,可颛臾近邻季氏封邑,为防后患而攻取它似乎也有其道理。夫子听后更生气,指责冉求为贪得无厌找借口,又说了一通“谋动干戈于邦内”将招致祸害的道理。后来,季氏放弃了攻颛臾的图谋,这可能跟冉求转达了孔子的反对意见不无关系。

三是季氏“用田赋”,冉求也没有劝谏、阻止。孔子认为,按先王之制,“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即有战事时才征收赋税,无战事则免征;而“用田赋”实行常年征收,这不仅是违制,而且还会增加民众的负担。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鲁国便实施了“田赋”制。《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可见孔子当时对冉求相当不满的。

孔子这种态度直到鲁哀公十一年春才发生转变。当时齐国进犯鲁国,在鲁国面临危难的时刻,冉求对季氏畏缩直言相谏“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冉求耻也,大不列于诸侯矣。”并受命率领左师,与齐军激战于郊外,在冉求的指挥下,鲁军作战勇猛,齐军仓皇溃逃,冉求再三请求追击,季氏想见好就收,没有允许。 事后,孔子听说冉求用长矛攻破齐军,才表示了赞赏。

其实,孔子对冉求是很了解的,他曾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说冉求生性退缩,因此要推他向前;子路胆子有两个人大,所以得拽他一下。

第九位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四十二岁。公西赤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

关于公西赤的故事:子华使於齐,厓有为其母请粟。孔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厓子与之粟五秉。孔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君子周急不继富。“

第十位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我们下面来看孔子是如何评价颜回的。

1.《公冶长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其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是赞同的意思。这段话从正面肯定了颜回的聪明好学。

2.《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这是赞扬颜回的贤德。

3.《孔子家语·颜回》:“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翻译为现代汉语:“君子的四种道德:实行德义时坚定,接受劝谏时柔顺,得到官禄时戒惧,修养自身时谨慎。”?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做到了这四德。

4.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之死,孔子悲怅至极,这是他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第十一位 宰予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这里有两句话流传至今,一是“朽木不可雕也”,二是“听其言而信其行”。

宰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何孔子对他大加非难呢?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宰予问孔子:“一个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吗?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必定会毁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败环。一年间,陈旧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钻木取火的木材换遍了,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说:“只守丧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

宰予回答说:“心安。”

孔子说:“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这样做吧。君子守孝期间,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觉不到甜美,听到动听的音乐也感觉不到高兴,所以君子才不这样做呀。”

宰予退了出去,孔子说:“宰予不是个仁人君子啊!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母亲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礼仪啊。”

宰予还向孔子提问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的直接答复是指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相关漫画,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推崇周礼。而宰予却揭周朝的短。孔子自然不高兴。

《论语》记载宰予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以发言提问始,以被孔子批评斥责而终。但孔子晚年,在回忆在陈蔡之厄时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说明对自己的学生还是很有感情的。宰予后来做了临淄大夫,因参与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

二、孔子点评的其他人与事

1.孔子点评申枨, 说:“我没见过刚强的人。”马上有人接过话茬,说:“申枨就是。”孔子补充说:“申枨那么多欲望,如何能做到刚强呢。”孔子所指的“刚”,并不是指逞强好胜,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工夫。人只有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算是真正的“刚”。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不得果烈,所以孔子讲“吾未见刚者”。当年左宗堂被派戍守新疆,途中路过林则徐的家,林送左一副对联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佛教讲有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2.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这是孔子考虑问题高于常人的地方。作为一个人,你是可以做到不强加别人的事,但有时别人强加给你的东西,你是无法阻止的。

3.子项说,要理解孔子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不观是耳闻和眼看,而是需要我们从内心去体验和把握,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思考力和想像力。要学会从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逐层递进,要进行多方的演绎和推理。

4.孔子给孔文子评价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姓孔名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5.孔子评价公孙侨,说他具有君子四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在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6.孔子向学生推荐晏婴,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是与人为善的榜样。

7.臧文仲(?-公元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谥文,谓臧孙辰。臧哀伯次子,谥文,故死后又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大夫,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孔子则说“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翻译过来就是“臧文仲私下藏了一只大龟,在修建藏龟的屋子时,屋梁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的花纹,这都是天子才能用的装饰,他却用上了,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历史上的臧文仲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他登上鲁国政治舞台的时候,正值齐桓始霸、齐鲁力量对比悬殊,他受命于危乱之际,负斡旋之重任,充分显示出了其军事及外交方面的才能。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于国于民,尽职尽责。其博学广知而不拘常礼,思想较为开明进步,对鲁国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臧文仲死于公元前617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也就是死后66年,孔子才出生。但孔子对臧文仲多持批评意见。上面是对臧文仲违反周礼的批判。下面则是对其用人的批判。《论语》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名获,字子禽,又号柳下季。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大夫展无骇之子。与臧文仲同时。主要活动年代在鲁国庄、闵、僖、文四朝之间。被孔子称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视为儒家心目中的贤人。曾作过法官,坚持“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职。柳下惠在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影响。“昔者秦攻齐,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战国策·齐策四》)秦攻齐,中间要经过鲁国。秦军下令切实保护柳下惠在鲁国的墓地,并规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的人要处以死刑。孔子对.臧文仲的态度,还是站在旧周的立场上看问题的。

8. 斗谷于菟,芈姓,字子文,斗伯比之子;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无喜色,几次被免职,也无愠色。自己下台,一定把知道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人。孔子说认为只能“忠”,算不上仁。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孔子认为陈文子不与逆臣共事,只能“清高”,不能算得仁。说明孔子对“仁”的境界要求很高的,必须有殉道的精神,而前面这两人只是逃避,却没有为道而牺牲的献身精神,所以孔子认为达不到仁的高度。

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前601年—前568年执政。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作为三桓之一,季文子谨小慎微,依附于襄仲而行事。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凡事总要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征。由于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引发了各种弊病。对那些优柔寡断的人来说,孔子从另一个角度为他们指明解决问题的路径。

10.宁武子。春秋卫国大夫宁俞,谥武子。孔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孔子认为宁武子的那种聪明别人容易做得到,但他的 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一个人当形势恶化,对自己不利时,采取怎样的手段自保,又不别人识破,以便等待时机,再图发展,永远在路上。

11.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当时孔子正困在陈国,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你们这帮小子,志大粗率,文彩华丽,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但回去后得多加磨砺。

12.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孤竹君 ,是 殷汤 三月丙寅日所封。伯夷叔齐之父,名初 ,字子朝。?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孔子评价这件事,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人家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13.如何看待直?有人向微生高讨点醋,微生高家里没有醋,他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

为人要正直,但这个正直,应该是自然的流露,而不能靠装,也不要打肿脸充胖子。

14.巧言令色,刻意逢迎,看似恭敬,内心却恨不得踩在脚下。本来怨恨在心,表面却装得比谁都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这种两面人自古至今,不绝如缕。孔子说,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但为什么这种人却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这还是因为有人颇享受这种甘甜的。

15.孔子与颜渊、季路谈志向。子路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共享。颜渊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而孔子则说,要让老人安心,让朋友信任,让少者得到关怀。子路是向外展露自己的大度,颜渊是向内修炼自己的品性,只有孔子是由己及人,推广自己的仁德。

16.孔子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见过谁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真正拷问自己的人!”有谁不把功劳自己揽,把错误推给别人的呢?

孔子说: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