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木秉凤 |
正文 | 〖三木解易〗7 外卦内理,实为一体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乃言体用一源,〖易传〗曰:“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其中所言之象就是“外卦”,而其中之辞就是“内理”,宇宙万象的进退存亡之道,市井百态的吉凶消长之理,圣人推辞考卦,便知天文、地理、人事之变!我们学易之目的绝非仅仅应用于卜卦问象之术,而是通达易道,以顺性命之理,以通幽明之故,以尽事物之情,以开成务之义。 自文王之后,后天八卦中的六十四卦流行于世。后天八卦中每卦自下而上由六爻组成,而六爻之变也体现出《易》道的运行状态。但不管六爻如何变化,其阴阳的基本规律就是《道德经》名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亦即道与术之运动正好相反,生生不息之谓易,而逆向回归则为道,圣人观察万象之发展,便知其中道之运作方向。牢记道与术反向而行!不管王道、商道、兵道还是天道、地道及人道!一个智慧的企业家绝对不会跟风做赔本生意!全世界争买股票时,他一定会坚决抛掉。但对于“道”的运动规律,老子《道德经》七十七章又言:“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之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后接着在《道德经》七十九章又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所表现的宇宙精神一定与真善美同行即道心与圣心同! 我们皆知“道”在人间的运动规律是“中庸之道”,在宇宙是“自然之道”,但是不管天道地道及人道,易道的运行必须符合两个基本的行为准则即“中”和“时”。“中”代表行驶的中庸性即不偏也不离,不过也非不及,而“时”就是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在任何一个时空的阴阳互动中皆能准确定位,且及时纠正偏差以求中正运行。如今我们中医的三治七养、军事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之无为而无行不为以及人间做事立业的“事缓则圆”的态度其实就是易理的体现,只是我们日用不知其理罢了。 外卦与内理的关系,我们可以比拟于思想决定行为,当然卦理也决定卦象,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灵魂内涵就有什么样的外部表达形式,这种理论在佛教称之为“相随心生”或“境随心变”即内在的精神决定外部的存在状态。中国古人在几千年东方《易经》的长期研究探索中,研究卦象的象数学派和研究卦道理的义理学派都在各种的研究领域取得惊人的相似成就,如京房、陈抟、邵雍等在术数应用领域一拓雄风,而王弼、程颐、朱熹等则在理论领域大展宏图,〖三木解易〗不支持西汉以后易经道与术的各自发展,本人更倾向于卦象和卦理的结合即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以发挥出《易经》美仑美奂的价值导向与利物功能,也与先秦之前的诸子百家的易学研究相吻合。 秦后时期《易经》主要围绕阴阳学说展开实践和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阴阳合则为太极,阴阳分则生发为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中国古人将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五行学说与阴阳象数理学说结合并规范以卜卦我们称之为“纳甲”,这些应当发生在西汉以后。“易有太极,以生两仪”(系辞传),由此可知太极是易学中的一个原始性概念!什么是太极?太极就是宇宙原始的混沌未开的阴阳合一状态,太极布满整个宇宙且无处不在,它是创造万物的本源。对于太极这种状态各大宗教和哲学都用各自的概念进行概纳,例如佛家将太极称之为“佛性或自性”,道教将太极称之为“一”,西方宗教中的“上帝”其实也盖涵着太极之本意。我们常言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之天命就是太极之意。 什么是无极呢?无极乃是太极的上位种概念,是太极原始混沌之气尚未发生的状态,是宇宙极度虚无的存在状态。老子《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之“道”就是“无极”。根据中国古人对道之解读,道有多种含义,其中主要包括自然本体、宇宙创生力和大千万象运作规律等,而“无极”也就是宇宙本体另一称谓。 不管佛经还是易经还是圣经,我们在领悟过程中必须“触类旁通”地关联理解,而其中难住天下寒士的唯一“骨头”就是对宇宙“本体”及其与万物关系的描述!即道与术之间的关系。这在易经中对于无极、太极又及阴阳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难以悟达,我且只举一例子来表达其内涵。例如宇宙犹如一个永恒转动的由黑白(阴阳)两花构成的万花筒,其中没有花雨的“虚无状态”的万花筒就是比喻无极,而其中黑白不分混沌未开的花瓣就是太极,黑白两种花瓣犹如阴阳之喻。无极是“虚无”状态,故无极是宇宙本源,太极是“阴阳未开”状态,故太极是创生万物万象的本源(道德经称之谓“无”),无中生有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又大化演幻出万物。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