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医是国学最生动最经典的实践体现(1) |
正文 | 如今的国学研究,研究对象仅限于儒释道的经典,没人把中医归入国学范围。这是没有深刻领会国学精髓的结果。作为中国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仅仅“立言”是远远不够的,最可贵的是体现“立言”的“立功”。“立言”与“立功”紧密结合,就完成了“立德”大业。我以为,如果把国学界定为中国历史形成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的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话,那么,最能体现这一定义的不是儒释道经典,而是中医。 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与卓有成效的实践相结合,而不是限于坐而论道。儒释道三家,创始人都止于论道,缺乏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实践。即便把三家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宣讲得头头是道,也只能成为虽能语惊四座、但毫无实践建树的空头学问家(赵括之流)。所谓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与转述前人或别人的知识结果,学校里学的都是这类知识;另一种是把悟到的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产生自己独特而有效的solution(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数知识分子只具备前一种知识,极少数人具备后一种知识。后一种知识,就是王阳明推崇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前一种知识算不上知识,只有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上获得成效的知识才算得上知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知识,堪称“知行合一、卓然有效”的真正的知识。而许多知识分子,凭借前人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论,构造出洋洋大观的学术体系,令人望而生畏,就其实,都是与实践不相干的苍白知识。——窃以为然也。 真正用中国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来指导实践,并获得成效的领域,就是中医,而非儒释道三家的后世学者与学派。 为什么说中医真正体现了国学精髓呢? 因为中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与西方科学的代表——西医绝然不同,中医反映的是周易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在实践上取得了总体上远胜于西医的卓越成效。 首先是中医的总体观、阴阳五行说和藏象理论,具体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中医在2千年前就把人体健康看成是自然、社会和心理的综合现象,西医直到上个世纪末才逐渐认识到这点。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以取象比类的方式,把人体界定为一个有机系统,其中各个局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内部的功能联系都会反映在外部可察知的证候上。有人因为中医的解剖学无法跟西医比,便认为中医没有科学性。殊不知西医重视的是把什么都要具体看清楚的理念,西医认为,只有把人体内部的各个细节都看得一清二楚,才谈得上治病。而中医认为,看清楚各器官的具体物理细节,并不能了解各器官的功能联系,这种联系只能从外部表现得知,于是就产生“司外揣内”理论,走了一条不依赖解剖的道路。不是中医的解剖学搞不起来,而是中医根本不重视解剖。中医发现眼睛与肝在功能上有联系,而实际上确有联系,但是人体解剖却不能告诉你两者的联系。中医的基石之一是经络学说,可是解剖结果却是“人体内找不到经络”(现在全世界都接受存在经络的说法,但解剖上依然找不到,就是说,西方也认识到解剖并非万能)。如果中医像西医一样倚重解剖,经络学说就不可能诞生,中医也就不可能存在! 其次,中医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道家思想,把世上许多高级系统看作是自组织系统,最典型的自组织系统是社会和人体(西方在1960年代才出现self-organizing system这个词组)。道家主张对自组织系统的外部干预必须小心谨慎,遵守顺势而为的原则。所谓“无为无不为”,其实质就是因势利导,不要进行自以为是的强制干预(无为),“无为”的结果往往会事半功倍(无不为)。因为自组织系统,就是有能力自我产生、自我维护、自我修复发展的系统。人体更是如此。人体的阴阳失调是生病的原因,但失调后,人体基本会自行调整过来,绝不像西医所说的什么“药物不到,疾病不除”。许多病其实不是医生看好的,是人体自己修复好的,但因为你吃过药,便把病好的功劳全算到药物头上了。中医认为,生病的症状,是人体抵抗外协所采取的具体抵御方式。比如受寒了,发烧头痛脉浮恶寒,中医认为人体是在体表抵抗外邪,身体在采取出汗的方式,试图赶走外邪,但由于能力不够,只能表现为发烧头痛脉浮,这时医生就应该用发汗的方法来帮助人体。又比如吃了不洁食物,反胃,表明人体在以呕吐的方式驱赶外邪,如果能力够,自己就吐出来;如果能力不够,就需要用催吐的药物。但如果治病的方法与身体自己采取的抗邪路径不一致的话,比如前者用催吐法,后者用发汗法,毛病非但不会好,多数会转移成其他病。因此,误治不如不治;正确辩证就成了中医取得效果的关键。而正确辩证是不容易的,所以《黄帝内经》在2千年前就说,中医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学得会的,学医要“得其人”,即必须是那块料。但现在不能考进西医大学的人,都可以去读对智商要求更高的中医,结果出现大批庸医是可以想见的。 其三,中、西医审病与治病理念绝然相反。西医不看证候,只看化验指标,指标都合格,即便你难受得要死,你也是没病,无药可治。化验指标不合格,西医才认为有病,即便你感觉良好也是有病,需要处理。中医相反,认为感觉不好说明有功能障碍,就是有病,需要根据四诊辩出证候。感觉没有不好,至少说明身体没在与外邪辛苦搏斗,无从辩证。比如两个人一起淋雨,一个发烧,一个没事。发烧者说明寒气进入人体,人体在奋力驱赶寒气;没事者说明两种情况:一是身体防御极好,寒气碰壁即退,身体无需奋力抵抗;二是身体能力很差,无力组织抵抗,任由寒气进入、潜伏。第二种情况虽然也不需要治疗,但对人体会造成长期慢性地的损害。在治病方面,西药治病就是去杀灭具体的细菌病毒,如果病毒品种与药物杀灭目标对不上,药物就无效。比如引发肺炎的外敌品种有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如果都用抗菌素治疗,有时候就会无效。再比如治疗疟疾,过去使用特效药金鸡纳霜,后来产生抗药性,便开发青蒿素,中国的屠呦呦还为此得了诺奖,但青蒿素前几年就无效了,因为也产生了抗药性。西医的新药有效几年后,都会产生抗药性,于是只好再继续研发。有人说,抗药性是滥用药物的结果,此论大谬也!西药都是提炼出来的非自然的单要素物质,其目的是追杀外敌,外敌自然会设法反抗。哪里有欺压,哪里就有反抗嘛。而自然物都是复合要素的物质,其目的不是追杀什么外敌,而在于帮助人体,扶正人体。人类吃饭吃了几千年算不算“滥用”大米,那么人体应该对大米产生“抗药”啦,大米应该早就不能营养人了呀。再说,中医《伤寒论》的方子,过了近2千年依然有效,根本没有抗药性之虞。根本原因就是中医治病不针对外邪,注重的是人体本身的平衡,注重人体抵抗外邪的证候反应。清朝名医王孟英治疗疟疾百发百中,但他从来不用抗疟原虫的特效药,只是扶正病人的失调之处,让人体自己去抵抗。所谓“扶正祛邪”是中医的治则,有人解读为“扶正”和“祛邪”两种方法,其实应该理解为“扶正以祛邪”。西医是在全世界追杀外敌,中医是扎紧自己的篱笆,让外敌无机可乘。 上述种种,至少说明2点:1,中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与西方科学包括西医完全不同;2,如果不把大量存在的庸医看作是中医的代表的话(比如智者如鲁迅,父亲给庸医治死了,便认为中医都是有意和无意的骗子),中医对人体的理解与帮助绝对远胜于西医。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