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池园文化四步曲 |
正文 | 一曲与大自然顽强拼搏的状丽赞歌 池 园 文 化 四 步 曲 ──通江县微水建设循踪 郭伟 通江县属于国家贫困县,自然灾害十分严重、频繁。“十年九灾,十灾九旱”是其真实写照。为此,县委政府确定了“三三三一”重点发展目标和“开发兴特、依山富民”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整体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结合县情,大胆创新。微水池从解决农民基本生存需要应运而生,发展成了山区特有的建筑艺术──池园文化。 全县七十万人民把微水建设当产业开发,当家业发展,快速推进了水利建设步伐。微水池从不圆到圆,从不规则到规则。装栏、建亭,从造型简单到花样万千,从独处山间到醉卧花丛,由经济实体到点缀江山。墙上、栏上还錾刻出多种优美的对联,如“半池绿柳戏游鱼,满园鲜花笑醉蝶”,“三杯淡酒邀明月,一曲清箫凌紫烟”,惹得多少游人摇头吟哦,留连忘返。 一个个精美的圆形微水池,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躺在巴山的绿荫怀抱之中,又如烂熳的山花映遍大地,成为老山边穷山区又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一 一九九四年秋,地委书记韩忠信来到通江县的旱片死角──天井村视察后发现:山区人民穷在水上,饿在水上。为此,根据山势复杂,建不成大塘,又要克服引水困难的实际,他号召因地制宜建微水。三年后,天井村已建成微水池一百八十七口,人畜饮水、人工卫生井各五处,打通堰山塘隧道一百零九米,新增、恢复蓄水六点五万方。一九九五年七月,省委书记谢世杰对“天井经验”很感兴趣,当即决定给通江县拔款三十万元作微水建设启动资金。 天井村的微水池,大多是依山傍势,因地取形。但作为通江微水建设的发源地,它探索出了“微水作用不微”的宝贵经验。 二 一石起千层浪,县委书记刘道平、县长王菲把微水建设的种子到处播撒。九五年,“天井经验”传到麻石区擂鼓寨村时,微水池的内涵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只丰富了外围关系,成了庭园经济的雏形。该村筹资十六点八万元,投劳一点三万个,大搞一池一园,狠抓池园配套建设,成为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该村共建微水池一百二十二口,蓄水四点七万方,池园四周种植果木、药材八千余株,户养鸡鸭二十只,微水池中投放鱼苗二十七尾,全村庭园经济产值达七十万元。村民结合初级卫生保健要求,加强“二建五改”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初步展示了山区精神文明新气象。 三 铁佛区大佛寺村片区(四村围坐一山)是综合开发立体农业,实现基地化、专业化、集体化、商品化的雏形,它把池园经济与农业产业化推向了高潮,山、水、林、田、路、牧得到了综合治理、开发。共修建十八口蓄水池容水七千二百方,一百二十三口微水池容水三点六万方,可浇地一千一百二十亩,修排灌渠二十五条二点八万米。微水池在县委县府统一规划下,建成圆(少投入、不易垮)、深(占地少、易扎漏)、低(集雨面积大)模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四 诺江镇阳望山村按照塘库水、渠堰水、地表水、地下水“四水”归池,饮水池、微水池、蓄水池“三池”配套,大、中、小、微四型并举原则,新建整治山坪塘十九口,增容四万方。同时,以陈家沟水库为源头,采取“长藤结瓜式”建成梯次微水、蓄水池七十五口。全村普遍推广“五改三分开”(改建卫生井、改厕、改厨、改善室内陈设、改善脏乱差环境,坚持人畜分开、吃住分开、住宿与储存、工具分开),村容村貌、群众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集中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五 在不同阶段,四种微水模式不时交错地向四周辐射。池园形、边、底、栏、内、外、上、下不断发生变化,引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状丽景观。目前全县共建微水池二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口,已成星罗棋布之形,铺天盖地之势,万轮村、白垭村又建成了池上亭式结构,供娱乐、观赏游鱼。山区人民以勤劳本色、聪明才智,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经济建设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巴中地区人民以其“苦干加巧干,实干兴巴、大干求发展”精神创造的巴中经验,可以说,是以微水建设为着力点并开始起步和发扬光大的,她引导山区人民走向了富育、走向了繁荣,走向了辉煌。 (原载《经济文化报》一九九七年153期) 郭 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0009),巴中市作协会员 地 址:四川省通江县诺江镇石牛嘴红峰大厦五楼——通江县医疗保险局 联系电话: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