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邢台汉子情系“北大荒” |
正文 | 链接: 剧情介绍: 《情系北大荒》讲述了建国初期,十万转业官兵克服北大荒寒冷恶劣的气候条件,怀着一颗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将“北大荒”开拓为“天下大粮仓”的英雄故事。北大荒人靠着对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力量,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们纷纷放下枪杆子笔杆子扛起锄头拓荒,恶劣的自然条件考验着他们心理上、生理上的极限。本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决心,战胜艰难险阻,终于把荒芜变成良田,谱写出了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邢台人编写的剧本又一次登上央视大舞台! 继《黑脸》、《沃土》、《远山》等热播剧之后,邢台市文联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宋聚丰的又一力作《情系北大荒》不久前在央视一套完美谢幕。 作为2009年央视一套的压轴剧,《情系北大荒》取得了超过6%的高收视率。许多“北迷” 表示意犹未尽,很舍不得离开那些“最可爱的人”。 《情系北大荒》不但将建国初期那段令人热血澎湃的拓荒史讲述得荡气回肠,更将一干男女主角的奋斗史和感情史描绘得入木三分。许多邢台的观众纷纷表示,自己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更像是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心情十分振奋。 近日,记者对宋聚丰进行了专访,揭开了《情系北大荒》精彩剧情背后的许多故事。 1、剧本由来:从海南到新疆再到北大荒 2006年底,宋聚丰到北京开全国文代会作代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编辑钟勇找到他,要他写一部反映建国初期海南军垦题材的剧本。近日,记者见到宋聚丰时,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海南省志》、《胶园党旗红》等图书资料摆放了一摞。“这些书都是当年有关影视公司给提供的。作为北大荒的知青,钟勇曾在北大荒呆过六七年,所以他对军垦体裁的作品一直情有独钟。” 宋聚丰回忆说,那次接下任务后,他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写成了一部三四万字的海南军垦剧本提纲。但事后,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这部电视剧被暂时搁浅了。 2008年春,钟勇再次与宋聚丰联系,并给了他一份名叫《北大荒之恋》,但主要由新疆军垦生活为基础创作的故事大纲,两三万字,作者是新疆军垦的后代聂欣。“这次,钟勇建议我将聂欣的故事提纲,和早先我所写的海南军垦的故事提纲结合在一起,重新编织故事,放在北大荒的特殊背景下,创作出一部反映建国初期东北军垦生活的电视剧。”自此,宋聚丰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作。他告诉记者,“建国初期,我国有3大垦区,分别是海南、新疆和北大荒。把全国军垦事业的整个面貌和模范事迹集中到北大荒写,我觉得很有新意。” 此后,宋聚丰在海南、新疆创作素材的积淀下,翻阅了大量的北大荒军垦的历史资料,重新架构故事,2008年5月,剧本提纲《荒原情话》出炉。紧随其后,他深入北大荒现场采访、体验生活,回来后经过多次创作修改,到2008年8月份,近50万字的剧本《情系北大荒》创作完成。2008年9月初开拍时,他再去北大荒,在电视剧拍摄现场,对剧本进行了最后的修改。 2、创作故事:剧中情节有邢台故事的身影 宋聚丰说自己对北大荒并不陌生,“我从小就爱看小说,包括涉及北大荒、新疆等地军垦拓荒故事的作品,比如:文革前李准写的电影《老兵新传》、上初中时看过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等等。此外,在学生时代,我们唱的歌曲中也有许多歌颂开荒精神的。” 尽管不陌生,但开始正式着手写剧本后,宋聚丰还是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钟勇所提供的大概二三十本书籍,几百万字。“我的创作灵感一般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一部分是从周围的人身上获得素材。《情系北大荒》中有的情节就来源于咱们邢台。比如:剧本中有个攻打安城炸水塔的情节,就取材于邢台的真实故事。当年,在解放邢台时,我军一些干部战士,因为缺乏工业知识,就发生过炸掉发电厂水塔的事情。当时,敌军在水塔上安了探照灯,水塔下面有机枪,机枪随着探照灯不断躲击。我军一些指战员,以为是个新型武器,一进城就把水塔炸了,结果造成全城停电,惹了很大的麻烦。另外,剧中耿喜旺这个人物,在邢台也有原型。解放战争时,巨鹿县有一个人在国民党部队当兵,因为机枪打得非常好,被我军俘虏后,我军首长点名要见他。他心里很害怕。谁知,我军首长见到他后,第一句话竟然是:‘兄弟,机枪打得不错,跟着我们干吧。’这样,一转眼他就成为了解放军机枪班班长。” 宋聚丰说,解放初共产党开创的军垦事业,之所以是个伟大的治国方针,是因为通过拓荒创业的过程,不仅实现了对边疆的建设,生产了粮食、棉花和橡胶等大量财富,同时还实现了对人的改造。“对革命军队或共产党人来说,在战争年代,不怕牺牲、能打善战,就可称之为英雄,但在和平时期、在建设年代,还必须懂知识、讲团结。可以说,从战场上的英雄脱胎换骨成生产建设中的劳动模范,是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的,这其中要不断战胜自我,不断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作风。《情系北大荒》里的郝豹就是北大荒转业军人的标准形象,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批战场上的英雄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的转变历程。” 宋聚丰认为,从战争年代向和平年代的过度时期,总会存在着一批昔日战场上的英雄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不仅在我们中国、在国外也存在。而为什么共产党能很好地解决从士兵到老百姓或劳动模范的转变,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站在与时俱进的高度,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战胜自己,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另外,在解放初期,不光是部队、军人存在着这样一种重要的转变,当时对所有人来讲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我认为这也正是《情系北大荒》所要表达的主题。” 3、创作感悟:还原历史真相 贴近百姓生活 主旋律电视剧《情系北大荒》的热播,不仅唤起众多中老年观众对拓荒题材的怀旧情结,也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这部红色经典大戏的收视群跨越了几代人,一家几代人可以同时看一个电视剧,其乐融融。 宋聚丰说,以往建国初期的剧本往住更关注人们的奉献精神,而回避婚姻、家庭等生活问题,其实,通过大量的采访,他了解到,当时共产党为改善拓荒者们的生活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当年王震将军就曾经征集八千湖南女兵去新疆,解决军垦战士的婚恋问题,还掷地有声地说:没有女人不成家,没有家何谈扎根边疆?这就是著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在开垦北大荒时,也有领导提出要让未来的北大荒不仅变成北大仓,还要“鸡飞狗跳娃娃哭”。所以,《情系北大荒》虽然是拓荒题材,但却是以“情”为亮点,里面有相当的篇幅,描写了军垦战士的婚恋生活。“这并不是为了迎合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杜撰的,而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回顾这段历史,坚持还原历史的真相。这样既避免了某些主旋律影视剧中‘假大空’的通病,也让剧本更具人情味、更符合生活的本来面目、更真实。实践证明,观众也是乐于接受这种写实风格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宋聚丰介绍说,剧中的“尖刀营”是虚构的,当时东北并没有这支部队。当时的情况是,1947年,曾有一批荣退军人来北大荒开垦农场,他们是第一批拓荒者。后来1949年又有一部分部队转入。此后,1954年又去了3个铁道兵师。剧中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1951年,那时并没有部队进驻北大荒,倒是在海南、新疆有部队去开荒。而十万转业官兵克服北大荒恶劣气候条件,扎根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的英雄故事,则发生在1957年。“之所以有意识地创作出一支部队,就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当时全国的军垦事业。毕竟,这个剧本是集纳了当时新疆、海南、北大荒三大垦区拓荒者用青春和智慧把荒原变成良田的故事,是对当时所有拓荒英雄们拓荒创业、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颂扬。” 4、编剧感言:不断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早在《情系北大荒》开播的前两个多月,宋聚丰就知道自己的剧本要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为何既不是北大荒的后代,也不是北大荒的知青,能写好北大荒的故事?宋聚丰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写好“北大荒”的故事,首先是基于对北大荒的了解;其次就是站在观众的角度、全国的角度来看北大荒,不单就北大荒看北大荒。 “比如写农村体裁的作品,农村人并不一定就能写好,而往往是城市的知青能写得更精彩。主要原因就是,局外人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想像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自己曾经熟悉的生活。所以说,像北大荒体裁的作品,即使是北大荒的后代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写好。我觉得,不断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用心去感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情系北大荒》在央视热播期间,宋聚丰每天都会准时收看。他说,自己对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很满意,一些场景把握得很得当,全剧圆满地表现了这一故事的全貌。“普通的观众也许看不出来,但作为编剧,对每一个场景、细节都会很认真地去品味。演员是《闯关东》的原班人马,他们虽然不是名气特别大的一线演员,但演得很认真、很到位,他们将激情岁月中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给了广大观众,也为我们的剧本增色不少。”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