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连载〕北疆漫记D4从禾木到贾登峪 |
正文 | 【文/摄影】孙成岗 昨晚错过了日落,期待今天早晨转晴能欣赏到中国西部最北端乡村的日出美景。然而当早晨6点的闹钟响起时,却听到淅淅沥沥的冷雨击打小木屋房顶的滴答声。又是一个阴雨天,干脆继续睡觉。在新疆旅游,抓紧点滴时间睡觉非常重要,因为新疆幅员辽阔,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距离太远,白天路上时间长,加上观光,体力消耗比较大,晚上睡得又晚,往往睡眠不足。又睡了两个小时,8点起床,吃过早饭后,发现雨居然停了。 禾木村被称为“神的自留地”,是我国现存的图瓦人集中居住的三个村落之一。小木屋是禾木村的标志。小木屋的墙体用原木堆砌,半截埋在土中,房顶用板材钉成人字型雨棚。这种结构的建筑可抵御长达半年大雪封山的严寒,既保暖又防潮。 据说村中大约有1400多名图瓦人居住,然而蜂拥而至的外地人已经很难让人分清谁是这里的真正主人。村里大多小木屋已经改建成客栈。这些客栈多为外地人承包,也有村民自己经营的。住在图瓦人开设的客栈中,固然可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但必须能够习惯食用味道特别的奶酪、奶茶等食品。这里没有单独的餐饮店铺,住在哪家就吃在哪家。 穿过村头一座横跨于禾木河上的木桥,就可以攀登观景台。可以骑马上去(需要一些散碎银两),也可沿禾木河畔的步道前行,然后顺台阶攀爬上去。如果不是腿脚不便,还是徒步较好,因为马道与步道不是同一条道路,骑马会错过禾木河的好多美景。禾木河由东北向西南流淌,这种流向在内地比较少见,只是在这里我已经失去了方向感,没有感到它的神奇。 说是观景台,其实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台子,而是一座山的山顶,只不过山顶比较宽广平坦而已。登上山顶禾木村一览无余。山顶有一片开阔平坦的草原,草原上开满了各种小花,除主色调的白花之外,还有紫的、黄的、红的……。不少游客在草原上骑马疾行,也许是想体验一下游牧的风情。站在山上临河的一侧,可以鸟瞰禾木村的全貌,这的确是一个拍摄日出的绝佳去处。然而在这样一个朝雨浥轻尘的早晨,朝霞映照下笼罩在炊烟般晨雾中的禾木美景,我只能依靠想象了。 离开观景台,回到客栈收拾好行李,登上区间车,开始了向大门移动,又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此时,太阳从云缝中露出脸来,在如茵的草原上打出片断式的金光,整个草原明暗相间,层次分明,格外清新美丽。 到达景区大门时,忽然又下起了大雨,大家被迫在入口的门楼下避雨。我们到达与离开时都赶上了雨,而在参观时则遇到了睛。整个禾木之行应该是圆满的。 趁着雨小,赶紧上车。由于停车场正在施工,我们的车停在山脚的斜坡上,松软的土地被雨水浸泡后更加松软,进出车辆把通道压出两条深沟,使通道中间高高隆起,很容易蹭到底盘。一番折腾之后,终于把车倒回主路,在雨中向贾登峪进发。 车在谷底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山顶爬行,随着高度的升高,雨越发地大。40多公里的路,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凯源假日酒店。 到达时,雨又停了! ☆★☆★☆★☆★☆★ 贾登峪是喀纳斯的门户。贾登峪在蒙古语中就是“贾登的房子”。传说这里曾有一位名叫贾登的神秘猎手,他总是在深夜将打来的猎物悄悄放到老弱病残的贫苦人家门口,帮助他们度过漫长的严冬。人们感念他的乐善好施,在他去世后,就将这里命名为“贾登的家”,这就是今天的贾登峪。 从贾登峪到喀纳斯景区大门只有大约两公里的路程。野驴们常常从禾木骑马进入喀纳斯,虽然可以省去喀纳斯景区的门票,但那通常需要七八个小时,不习惯骑马的内地人往往要付出磨破屁股的代价。 贾登峪文化广场是进入喀纳斯的游客集散地,餐馆相对多一些。但各家的菜谱标价离谱,一道极其普通的蔬菜炒肉都要上百元。用餐时,每道菜都需与老板交涉,谈好价钱方可入座。谈判技巧非常重要,在这里,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议价”。无论是禾木还是喀纳斯,并不种植粮食蔬菜,多数物资都要从百公里之外的布尔津运来。这里只有夏季数月才有生意。因此无论是住房还是用餐,都没有固定价格,具体价格要根据当天游客多少来定。我在《漫记》中只字未提旅店餐馆的电话及价钱,就是这个原因。 晚饭时分又是一场骤雨,雨后夕阳居然露了出来。沿文化广场东侧的一条小路北行约10分钟,越过小桥,一片开阔的草原映入眼帘。 在草原边上,邂逅一位开毡房客栈的哈萨克小伙塔生。他说毡房也是游人在此住宿的一个不错选择。前方山脚下有各族村民开设的200多顶毡房,他家的毡房位于尽头的山根底下,每晚仅需200元,价格相对便宜,只是配套设施还需完善。每顶毡房可住十来个人,非常适宜希望体验哈萨克风情的家庭旅行者居住。 塔生热情地邀请我们到毡房参观。以前我把这些帐篷式简易建筑都叫做蒙古包,通过塔生的介绍,我才知道哈萨克族的叫做毡房,蒙古族的才叫蒙古包,至于它们的区别,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搞懂。【文/摄影】孙成岗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