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回家过年
正文

(一)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

每年一到腊月,超市里的布局就会悄悄地发生变化。整个超市的主基调变成了红色,入口处悬挂着一串串炮仗模型以及大大的“福”字,最显眼的地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红包、对联,包装精美的干果、点心,各式各样的酒,琳琅满目。《恭喜发财》、《欢乐中国年》、《常回家看看》等欢乐喜庆的歌曲滚动着播放。

城里人脚步匆匆,见面总不忘问一句:“你回家过年吗?”同学也不停地在微信中询问:会回家过年吗?哪一天到家?

于是,时间便开启了过年模式。

随着春节的临近,超市里购买年货的男女老幼川流不息,其拥挤程度不亚于老家节前的集市。大街小巷人流涌动,车站、码头、机场人山人海,一个个背着硕大的行李包,拉着沉重的拉杆箱艰难前行,尽管疲惫不堪,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场几亿人的大迁徙随之拉开序幕。

曾经有美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回家过年?车票那么难买,为什么过年非要回家呢?”我想了想回答道:“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

尽管我们可能在城里买了房,成了家,但对我们这些把故乡时刻扛在肩膀上的人来说,真正的根还在老家。父母在哪,哪儿才是“家”,所以,回家过年根本不需要理由。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无论年龄多大,儿女多少,只要父母健在,小家不算家,生我养我的地方才有归宿感。因此,不管春运的车票有多难买,不管交通工具有多拥挤,也不管距离远近,都阻挡不了我们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

而对于老美来说,他们本来就是移民构成的,国家历史也不长,心里头就没有“根”的概念,也没有家人团聚的传统。尽管他们也有圣诞节长假,但他们大多数会选择在假期到世界各地旅游,而不是回家与家人团聚。因此,中国春节期间的大迁徙他们无法理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出了在外游子的共同心愿。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回家过年是无声的召唤,回家过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不变的情怀。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有多忙,也不管你是否有钱,为了那份对故乡挥之不去的眷恋,回家过年吧。

(二)回家过年,那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儿时的记忆中,过年总是期盼的。

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之后,父母便放下农活,开始忙碌着为过年做准备了。土房子的墙上、屋角一年都未清扫过,这时候已经灰尘缕缕、蛛网密布,要用竹扫把彻底清扫一遍;家里的桌椅板凳、碗柜、锅盖等家具也都脏了,要统统拿出来,用泡在木盆中的谷皮把他们擦洗干净;要选一个好日子请屠夫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杀了;要在集日到集市上采购必要的年货;还要磨豆腐、做糍粑、炸各式各样的零食、炒瓜子花生、贴春联……;一直到大年三十,还得准备丰盛的过年饭。

那时候,春节期间是父母最忙碌的日子,经常要忙到半夜才能睡觉,而真正快乐的是小孩,所以春节是属于小孩子的节日。过年时,我们不仅有机会穿上新衣服,而且,一年中也就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可以放开肚皮大快朵颐。除了平常见不到的鸡鸭鱼肉,我们的衣裤口袋里还经常塞满了自家做的各种零食,偶尔还能掏出一颗小小的糖果。另外,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还有可能得到父母给的一毛压岁钱,尽管这一毛钱有可能还没在我们的口袋中焐热就被母亲以各种理由和方式收回去了,但有一毛钱在衣服口袋里放上一天的感觉也很美好。

对于男孩子来说,过年最大的诱惑是“鞭炮”。尽管那时候家里很穷,但父母在置办年货时,鞭炮是必不可少的。老家过年有不少的习俗,例如:大年三十的年饭开吃以前,要先摆在厅屋的神龛前祭拜祖先;正月初一,天不亮就得起来开门放鞭炮,迎接财神;初一这一天,不能煮饭、扫地,早上不能吃粥,而是在桌上摆着零食、油炸糍粑,再煮上一壶胡椒茶或姜丝茶,代替平时的稀饭,为的是讨一个好兆头,希望生活能够越过越好。去长辈家拜年,到门口时要先放一挂鞭炮,我不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猜想大概是通过鞭炮声通知主人,客人到了吧。

父亲在年前会拿剪刀从本就不长的一挂鞭炮上剪下来一截给我玩。正月初一早饭过后,村里的大人、小孩便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村里一个晒油茶籽的大坪里,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聊着家常,小孩则拿出裤兜里的鞭炮四处放。我们把鞭炮一个个地拆下来,插在牛粪堆里放,看谁的鞭炮把牛粪崩得更远;把鞭炮点着了扔进水里,看谁的鞭炮炸起来的水花更高;把鞭炮点着了塞进玻璃瓶里,看谁的鞭炮能把玻璃瓶炸开……有一年,我点着了一个鞭炮扔出去,过了好长时间都没响,跑过去查看怎么回事,没想到刚捡起来的鞭炮却在手里突然爆炸了,结果悲剧了,两根手指各炸出一个大血泡,后来手指烂了好长时间才好。此后,心理产生了巨大的阴影,再也不敢把鞭炮拿在手里一个个地放了。

如今的孩子再也用不着等到过年时才有新衣服穿、有肉吃,吃穿对他们已经没有诱惑力了。家里一般也不再家家户户磨豆腐、做糍粑、炸零食,都是直接到集市上去购买,过年时的“年味”也慢慢地变淡了。

漂泊在外近三十年,渐渐地自我异化成了一个“都市人”,也逐渐成为了故乡的“异客”。然而,故乡的乡土、乡情、乡俗却时刻在我脑海中萦绕。每当觉得心底好累的时候,那温柔的乡愁便会霎时涌起,轻轻舔舐着累累的伤痕,抚慰着疲倦的心灵。这时候,老家成了避风的港湾,母亲成了指示我回港的灯塔,于是年复一年地带着乡愁回家过年。

(三)回家过年,亲朋同学大聚会

回到家门口,推开门看到母亲的那一瞬,所有的旅途疲劳便一扫而光。一句“妈,我回来了!”让母亲沟壑纵横的脸上舒展开了灿烂的笑容,也让自己感觉又变成了顽皮的孩子。的确,在母亲眼里,不管我年龄多大,走得多远,始终就是一个“孩子”。

大年三十,一家四代人围坐在一起,共同举杯祝福老母亲健康长寿,每每回忆起那温馨的一幕,眼角就会泛起幸福的泪光。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

自从到北京上大学以后,我与故乡便渐行渐远了,每年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即使回去也呆不了几天就不得不再次与故乡告别。汪国真在《去远方》的诗中写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对于远离故土的游子来说,从离开故乡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我们的未来在远方,义无反顾、奋力拼搏是我们对父母、对故乡最好的回报。

腊月期间,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们就开始询问什么时候回去?哪一天有空能在一起聚聚?自从毕业后,我们便各奔东西,尽管我们的根都在一起,很多同学却二十多年没有彼此的消息,由于通讯技术的进步才让我们重新联系在一起。在去年的同学聚会上,端起酒杯的那一刹那,我分明从同学的眼中读出了“我在这里,而你却在远方”的无奈和伤感。

腊月二十六,一初中同学在家里杀猪宰牛招待同学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执手相看泪眼,尽管头上已经有了缕缕白发,额头上增添了道道皱纹,但情还是那样浓,话还是那样真。回想起曾经在一起度过的青葱岁月,尽管那时候我们行为幼稚,少年轻狂,血液里却流淌着无穷的快乐,骨子里透着几分洒脱。此后,在同学们的盛情邀请下,一场场原汁原味的家乡盛宴,我们把酒言欢,诉说着各自成长中的遭遇与趣事,高兴时,开怀大笑;悲伤时,感慨万端。

两周的春节假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又到了与亲人们、同学们说再见的时候了。回京的前一天晚上,回想起春节期间与亲朋同学们的愉快相处,我惆怅满怀,辗转难眠,披衣下床,写了一首词表达此刻的心情。

《蝶恋花.回家过年》

东西南北相隔久,

每逢年节,

情怀还依旧。

同窗好友须纵酒,

不辞一醉解千愁。

时光荏苒而不留,

何为愁事?

不可长相守。

伯劳飞燕不释手,

独立小桥风满袖。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7: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