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踏着瑞雪寻年来
正文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我比较倾向于春节由虞瞬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是一年之始,更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尽管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年味的元素也在发生变化,但,年的传统习俗基本没有变。甚至还增添了新时代的新年味。

今年春节前,与往年有所不同,我国广大地区都普降了大雪,有的省区还达到了历史之最。瑞雪飘飘,白雪皑皑。但,这并没有阻挡住人们回家过年的心境。与往年一样,在城市打工的大军如潮水般地涌向车站,机场,码头,回奔家乡,回家过年。不过,今年他们是踏着瑞雪寻年来,去享愉与亲人团聚的温馨和幸福。

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说天天过年也不为过。年三十有丰富多彩的央视春节晚会,全家人也可一起到餐馆吃年夜饭。但与以前相比,人们还是感到年味越来越淡了。总是怀念家乡的年,怀念儿时的年味。

家乡的年怎样,年味是什么?说不清楚。孩童时的我是一个慌年者,喜盼过年。“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穿的衣服多是自织的粗棉布,很少人穿得起洋布。母亲在冬日的油灯下纺出的棉线,染出各种颜色,织出的花格格布鲜艳,漂亮,缝制的衣服穿在身上很是好看,心里暖暖的,美滋滋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相互展示,比美。有温馨的年味感。

“好好好,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这话一点不假。鞭炮在男孩子心中是第一位的。衣服破点,旧点,吃的差点都没事,但不能没有炮。父亲赶集置办年货,我总闹着父亲买炮。卖了成盘的,还要买散炮。孩子们到一块,没别的事,不是比看谁家买的炮多,就是在一起放炮玩,你一个,我一个,此起彼落,炸响不断,年味十足。

越临近年,年味越浓。我家豫东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对儿。”这个当儿,人们格外忙碌:炖猪肉,炸丸子,蒸白馍,扯麻糖------。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油香四溢。空气中飘浮着年味的浓香。这时,也是孩子们最解馋的时候。

大年三十贴门对儿,门上贴,院门外的墙头,树上,也贴:“出门见喜”或“抬头见喜”的红贴。家里的农具,使用家伙上还贴上“道酉”的菱形小贴。刹那间,村里彰显了红红火火的年味,连人们的心境也红火了。男女老少春风满面,喜气洋洋。

正月初一,我们那儿有起早的习俗。有的二三更天就起床了。开门要放三声开门炮。一家放了,临家听到了,也不甘落后,于是一家接一家地响起来了,全村的响了,临近庄的也响起来了,大地沸腾了。静谧的灰暗中回荡着鞭炮的响声。闪光中升起一朵朵硝烟。那硝烟一团团,一缕缕,打着旋儿慢慢地散开,令人浮想联翩,那不就是年的音符吗?

在我的记忆里,初一早晨全家人团聚一起,包饺子放鞭炮,其乐融融。饭前要给爷爷奶奶、父母、家里长辈们拜年。给爷爷奶奶拜年一定要磕头的。爷爷奶奶坐在堂屋的椅子上,我们边说拜年话边磕头,起来后,爷爷奶奶抚摸着我们的头,欣喜的将压岁钱放到我们手上。父母和长辈们也都给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也就是几毛钱。之后,还要跟父亲一起,到村里各家拜年。临家的爷爷奶奶,大娘大婶们有的给几块糖果,有的抓给把花生。村里的拜年的人,走这家,出那家,相互见了,都要说些拜年的祝福话。和和气气,喜乐融融。互拜的习俗一直延续着,成为家乡邻里和谐,友善,纯朴民风的基奠。

家乡的游子踏雪回家寻年来。一年又一年,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家乡的年啊,是抹不掉的乡愁,魂牵梦绕,它深深地扎根在了人们的心底,融化在了人们的血液中。家乡的年味像蜜一样甜,像浓茶一样香,更像一杯陈酿的老酒,让人如醉,如痴--------。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4: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