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站在讲台上的人(浅谈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正文 | 闫睿杰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在古代,为人师者需要以崇高的道德感来约束自己,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者作出表率,因此,“教师”这个称号总是高贵而圣洁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得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课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也不是一切知识的拥有者,自然而然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大打折扣了。 时至今日,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大部分学校把聘用教师的“门槛”降低了许多,这让很多的人认为只要拿到了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以称自己为“老师”了。实则不然,为人师者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水平高低不一,也就无法保证能给学生毫无缺憾的教育。 从职业道德上看,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行为操守正在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为求取功名起见,过分看重分数与升学率;工作责任心差,以补课、收礼的方式为自己谋利;心口不一,对学生缺少真正的关爱与耐心;出口伤人,以训斥、怒骂、苛责、侮辱的方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不知。能让人心悦诚服、肃然起敬的老师变得越来越少。面对如此种种,有一部分的学生敢怒而不敢言,对学校教育丧失了信心,也让学生有了充分的理由不再把教师放在眼里。 若说得具体些,在上学的过程中,让我慢慢发现了一点:其实做教师的人,在精神层面上或多或少的都会拥有着某种优越感和骄傲感,而且做教师的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喜欢说教。很多老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同学生讲话,于是我们便时常听到“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怎样怎样”的说法。学生刚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则迫不及待的用“你要学会听别人说话,你要听我说”这十几个字把学生说话的欲望给逼了回去,达到了在气势上“镇压”学生的目的。一说起他们“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时,则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就好像能够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似的,就好像自己能想到的事情别人想不到似的。没有自我察觉意识的教师也许觉得这无可厚非,但在学生的耳朵里无疑就成了一堆大话、空话、废话。每当我遇到这一类型的老师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觉得“教师”这个职业的确是很有派头的! 其实,韩愈的《师说》讲得非常有道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之所以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是因为教师比学生先接触到了许多知识。然而,等学生们长大成人,也未必说不出比教师更具有真理性的话。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是在提醒做教师的人要时刻认识自身的处境,要对当下的教学状况保持一定的警觉性。 从讲课的方法上看,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较低。拿语文教育来说,多数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的观念。在作文课上,教师立题让学生来写,学生写完之后交于老师审阅。这时,老师通常会说学生写的文章没有内涵,批评学生目光短浅,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说到这里就有问题了,既然是让学生来写,那么教师在立题的时候就不能带有思想的倾向性,不能根据教师的个人喜好来出题。有些学生在生活没有进展到一定的阶段时,许多内容他们就是写不出来。教师若是责备他们没有积蓄,不能将事物看得更深更远,就犯了期望过于急切的错误。还有一大部分的中学老师要求学生写应试用的八股文,为了突出主题思想,将数不清的事例生搬硬套在文章当中,无非是在形式上要起承转合,正反向衬,在内容上不能畅所欲言,而是要像模像样的替古人说一番话。教师的这些举动表面上是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却使得学生有了厌烦之心,往往没什么成效,也无法真正挖掘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想让学生有所进步,这就需要“教师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谋篇布局、用词造句,亲自去体验作文究竟是甘是苦。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同学生交流一下,用简单的方法给学生指点一下,而不是只教不作,如此,学生们还是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建议的。 “教书难,难于上青天”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教师来说,倒不是句假话。什么是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不仅在授课方式上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学习知识,还愿意无条件为学生们付出情感,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主见的独立的人来看待,在个人品质上让学生“亲其身,信其道”,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从来不会在学生或其他人面前,显摆自己“教书人”的臭架子,从来不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认为自己万事皆通,而学生则一窍不通。只有深刻的感知自我,时刻唤醒自己的危机意识,永不自满,才算得上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