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难忘老家的黄豆酱
正文

在东北农村,厨房的主要调味料是农家大酱,黄豆发酵制品。农家餐桌的菜,大多离不开酱,什么酱豆腐,酱茄子,酱土豆,鸡蛋酱,小鱼酱,酱拌黄瓜,大葱蘸酱一一凡是有酱香的菜,都是下饭菜。

每年农历四月,正值春末夏初之季,气温上升,白天最高气温在摄氏二十度上下,温度正适合,而四月初八、十八或是二十八,便是农家 (几乎是家家户户) 下酱 (做大酱,东北又称下酱) 的日子,也许"八”和"发”是同韵,人们期望自家的酱早点发酵吧。这一民间传统制作方法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的,也不知是谁发明的。

做大酱是个累活,而且还要分期分几个步骤完成。每年出了正月进二月,母亲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她先是选黄豆,去掉其中杂质,称好斤数,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适当的清水,把豆子泡开,加大火烧开,之后用小火慢煮,直到把黄豆煮熟煮烂,再在锅里焖一宿。第二天早上掀开锅,可见煮好的酱豆颜色暗红,软烂如泥。这时可以趁着余温把酱豆捣碎,摔成长方形的酱块,大约四、五斤黄豆可做成一块酱块。

按一年做三十斤黄豆的酱算,每年都要烀四、五锅酱豆。制作完成的酱块,要让它的外表干一干,成型后用草纸包裹好,吊在屋内高处,摆放好。这才完成了一个大步骤。

母亲身体不好,完成这些活,就把她累得够呛,要休息好一阵子才能恢复体力。

家从农村搬回城里,母亲依然每年坚持自己动手制作农家大酱。

母亲习惯选择四月十八或二十八下酱。先提前些日子,把吊在屋顶的酱块子一块一块搬到屋外,扫去灰尘,晒在太阳下。到了下酱的日子,撕去外包装纸,用刷子在清水里把酱块子一块块地刷洗干净,放在桌上沥干水之后,再一块块掰开,掰成小块,晾晒。傍晚,母亲将晒过的小酱块放入缸内,再按豆盐1:0.5的比例将化解好的盐水过滤倒入缸里,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缝有红布条的酱蒙子盖严缸口。小时候处于好奇,我曾问母亲,为什么要用红布条缝在酱蒙上,母亲说,那是为了分辨酱蒙子反正面的。是的,母亲是不迷信其它说法的。

泡过两三天之后,每天早晚要用酱耙子(用一根圆木杆,底下由一块正方形木板合成的工具)上下翻捣,每次百十来下,撇去漂上来的浮沫,如果温度适宜,大约十天八天之后,酱就由原来的棕褐色慢慢的一天天的变成黄色,酱香味也随着四散飘香。从酱发酵那天算起,大约一个月之后,酱就可以吃了,再没有那种发霉的味道了。

这便是自制农家酱的全过程。然而,母亲做事精细,求好,她说吃的东西,不能糊弄。因此,在下酱过程中,母亲又多加了一道工序。在酱刚刚开始变色,还没发酵时,找来另一口缸,用筛子把酱过一遍,滤去一些渣渣瓣瓣以及烀酱豆时煳底的豆瓣,过滤后的酱更细腻,发酵得也更好。

母亲迎着晨光,在院子里有节奏的一下接一下地捣着酱缸,路经的人们,寻声四下张望,谁家的酱,真香!左邻右舍也会时不时的盛去一碗,吃一顿生菜蘸酱,尝尝鲜。

在乡镇工作,免不了经常下乡走村入户的,赶上饭时就随便在谁家吃一顿,人说我们这些人是吃百家饭的,尝过许多人家的酱,各有特色,但还是觉得母亲做的酱最香。

母亲走了四年多了,但是,多年前母亲在晨光里的身影依稀如昨,经常浮现在眼前……

2018、6、11 农历四月二十八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1: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