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植树造林随想 |
正文 | 植树造林随想 作者:陈元华 近日,又到了每年一度的春季植树造林季节了。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是保护生态、改造环境、造福人类的宏伟工程。我的家乡经棚镇也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之路,作为小镇五十多年植树造林的经历者和见证者,颇有许多感慨。 我从上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参加了在经棚镇四周的植树造林,几乎在大部分的山上和造林地都植过树,现在已经退休四年了。五十多年过去了,经棚镇四周的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秃山光岭、白沙裸露、植被脆弱、水土流失,风刮沙尘满天飞,下雨泥沙漫公路的环境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是怨天、是怨地、还是怨人?这其中的缘由谁能评说?? 文化大革命以前,作为学生参加每年春秋两季植树造林的情景现在仍有记忆。那时,每年植树前单位和学校都要召开动员会,植树期间机关、单位、工厂的干部工人、街道居民和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除了值班的,都必须参加植树。当时的旗委书记、旗长也是自带铁锨和干粮、白开水,同群众一起挖坑栽苗、挑水浇树,各单位的领导更是在植树造林第一线忙活。那时人们特别注重植树的质量,严格按照林业技术员要求的“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操作规程作业,如果被检查出不合格的一律重栽。那时给树苗浇水都是人挑、人抬,我们学校那时在河东记古寺(又名老头塔,是汉族人的坟地)附近植树,浇树的水都是学生们从碧流河中抬来的。那时对树木和林地的管护也是非常严格的,记得当时是一名姓包的蒙族转业军人担任护林员工作,负责管护经棚镇四周的林木。他对护林工作十分负责任,每天都要到所有的林地进行检查,发现有破坏林木的行为和居民打的柴禾中有”犯山”的,从不徇私情,一律严格处理。由于那时对植树造林的重视,一九六六年以前,在镇南面的字山北坡造起了黑松林;在字山南边的河滩和南山湾造起了杨树林;在镇西的回族墓地附近造起了西杨树林;在镇东的老头塔附近造起了河东杨树林;在敖包山的南坡也造起了一片片的杨树。再加上那时四周山上的植被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南山和东山还生长着冬青、蔡树、刺玫、山杏、稠李和覆盖满山的骆驼蒿;镇西南的沙丘也被沙蒿和灌木丛覆盖的严严实实;镇北敖包山生长着密密麻麻的蒿草、灌木丛和稀疏的榆树。那时的原始环境和自然生态还真是让人想往。 随着文革的开展,经棚镇四周山上树木的厄运也随之降临。那个年代,镇内居住的居民,除了赶牛车的家庭以外,大多数居民的烧柴都要靠自己到附近山上打。虽然柴禾市场也有卖3元钱一牛车的枝柴,但买得起的家庭还是极少数的。文革中由于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机关单位不正常上班,所以许多人都加入了打柴禾的行列。再加上那时护林员也挨了批斗,没人再管打什么柴禾“犯山”了,所以四周山上的自然生长的冬青、刺玫、山杏等灌木,蔡树、山丁子、稠李、小山杨树、小榆树等乔木,以及沙柳、河柳、沙蒿等都成了柴禾,就连满山的骆驼蒿也都连根刨了。疯狂的人们给自然环境造成了致命的破坏,也给自己种下了苦果,真是可叹!可悲!! 一九八二年,调回机关工作以后,每年都参加了义务植树造林。随单位在敖包山栽植过杨树;在新村对面的东山上栽植过杨树、落叶松、种过山杏;在蝴蝶沟的东山栽植过从林场移植来的杨树、白桦树、黑松等大苗树。这个时期参加植树造林的人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普遍了,起初由于各级领导因为工作忙,不能参加植树造林,后来,由于大家都工作忙,单位分的植树任务就雇工完成了,干部职工们自然也就不用再植树了。植树用的工具都是单位统一买,不用个人再从自家带铁锨了。参加植树造林人员的吃喝标准也在逐年提高,开始,是个人自己带水,单位给买馒头和咸菜;后来,单位给买烧饼、汽水、咸榨菜;再后来烧饼变成了糖饼、糖酥饼、面包、点心,汽水变成了白酒、啤酒、矿泉水,榨菜变成了烧鸡、酱牛肉。再后来,除了中午在山上吃以外,下午收工后还要到饭店吃喝一顿。另外,由于林业技术人员太少,植树时不能及时进行质量指导和检查,人们对植树的质量也不太在意了,不少人不再按规程操作,只是把树苗埋到坑里就万事大吉,有时为了及早把分配的树苗栽完,每个树坑埋五、六棵,甚至把十多棵树苗同时埋在一起。再加上水浇得不足,所以成活率极低,往往是第一年栽过的树坑,第二年、第三年、甚至第四年还要接着栽。试想,如果这几十年植的树每年都能保证十分之一的成活率,那么所栽的树早已是绿树成林了,经棚镇四周的山上也早已郁郁葱葱了。再就是管护不善,也使很不容易成活树木遭到破坏。如栽植移来的大树苗时,第一年栽好的,第二年再去看,不但支撑树的支架木被拿走,就连栽好的树不是树枝被砍掉,就是树头被砍断,有的甚至连根拔走。另外,去年五月节登上了敖包山,看到不少大大小小的杨树被砍、被伐,山坡上留下了许多四十至六十公分不等的树桩子,这些树桩子立在那里形态各异,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的痛苦和不幸。真是可惜!可怜!! 植树造林半世纪, 白沙仍啸山未绿, 要想世代环境好, 民众还需再努力。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