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游宝塔苑,回鸣声声响心间 |
正文 | 游宝塔苑,回鸣声声响心间 育苑春泥 时维九月,序属初秋,秋风轻拂,秋虫鸣奏。一日,太阳当头,白云悠悠,正值良辰美景之时,忽有访古寄幽之情涌上心头。我内心里似有一种力量牵引脚步走,又宛如一种美妙之音在心中轻叩,此时游兴难收,遂踱步闲游于陕州公园之古城遗址里头。 陕州公园位于天鹅城之东端,陕州故城遗址就在园内。历史上,陕州自古繁华,曾有“四面云山三面水,一城烟树半城田”之称。斗转星移,风云变幻,时光雕琢,沧桑巨变,昔日的陕州故城,今朝的休闲乐园,千百年的岁月风云犹如白驹过隙,历史车轮留下的轨迹依稀可辨。走过明代建造的石牌坊,仿佛就走进了历史上陕州故城曾经的岁月里面。 只见前面茂林修竹之处,一古朴典雅、玲珑别致的小红门呈现眼前,此乃宝塔苑是也,里面却有一宝,此宝非它,而是一座古塔,里面的宝轮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越苑门,鱼贯而入,走下台阶,步入苑内,眼前豁然开朗。宝塔苑不大,甚是精巧,一苑、一塔、一湖,且静、且幽、且妙,绿树掩映,修竹摇翠,奇石错落,别有洞天,微风拂过,似有禅院的钟声隐约传来,只不过那是来自于数百年前的某一时刻,眼下,虽有“曲径通幽处”之妙,但已无“禅房花木深”之景,寺院早已毁掉,独留孤塔形单影只伴夕阳,岂不令人唏嘘不已! 正沉浸在伤怀感叹之中,猛然间,一阵阵悦耳的蛙鸣声断续传来,透过枝间,一座灰褐色的古塔俨然扑入了眼帘,令人惊叹。古塔耸立于高台之上,高天流云,古塔静立,蔚为壮观。此塔名曰宝轮寺三圣舍利塔,宝轮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为供奉舍利,由尼姑道秀主持建筑,初为木塔。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塔体始为砖塔。宝塔为13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塔底有台基和台座,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高望远。翼脚下悬有风铃,遇风则叮咚作响,清脆悦耳。 慕名而来,宝塔仰至。蓝天白云之下,一座历经八百多年风雨洗礼的古塔见证了岁月变幻和人间百态,如今依然雄踞在一片苍翠之中。仰头望塔,但见每层塔上凌乱地生着一些小草,生机勃勃,兴许是小鸟叨来的野草种子,亦或是风儿把野草种子刮了上去,抓根于塔上的缝隙,顽强地生长,一下子给古老的塔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犹如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返老还童一般,此刻,动与静,老与新,在这座古塔上面得到完美结合。更为罕见的是此塔历史上曾经历过十余次地震,至今依然巍然耸立,只是稍微倾斜了一点而已。 宝轮寺塔还有一绝,令人抚掌称赞。此塔最为绝妙之处在于塔内有回声传来,因其回声颇似蛤蟆的叫声,故被人们称为“蛤蟆塔”,这种古代回音建筑目前在中国只有四个,古陕州蛤蟆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其中还有一个叫莺莺塔,和宝轮寺塔有些类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内,因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而闻名天下。我手持一石,敲击于大石之上,顿时塔内传来了好似蛙鸣一般的回声,敲一下,鸣一声,甚为奇特。但见眼前敲击之石,大石上面摞有小石,敲击得久了,大石上面形成了一个坑窝。游客慕名而来,纷纷敲击石头,聆听蛙鸣阵阵,领略其中的乐趣。 据民间传说,宝轮寺塔内原有一对金蛤蟆,叫声洪亮,声震四方。后来,有人将雄金蛤蟆盗走,只剩下了一个雌蛤蟆,雌蛤蟆孤寂无伴,故而响声不如从前洪亮了。其实,蛙鸣之声出自回声原理,可见古代匠人建筑技巧的高超。相传古代高僧将此塔命名为宝轮寺塔,是因为古陕州人对治水的重视,人们渴望解除黄河水患对古陕州的威胁,意为“宝轮在此、水魔休得猖狂”,有着震水伏魔的传说,也就是应了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做“宝塔镇河妖”。 走下塔台,沿着曲径信步走去。只见一潭碧水呈现眼前,黄绿色的水面波光粼粼,静静地陪伴着前面的古塔。在宝塔苑里徜徉,竹林清风,碧水悠悠,塔内回声,风铃响动,那深奥莫测的禅意似乎都化解在了动与静的结合之中。古塔回鸣,声声激荡在心中;古塔回鸣,划起涟漪一层层。佛教中,水代表着智慧和慈悲,也用来喻指人生的无常等等。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善男信女走进这宝轮寺,焚香祷告,面朝古塔顶礼膜拜,许下心愿,不知道有多少个日子在香烟袅袅和钟声悠悠中度过,历史的风云早已经散尽,唯有古塔里的蛙鸣声声似乎还在讲述昨日的故事。宝塔耸立八百年,黄河之水鸣渐渐,回音之声响不断。 塔下叩石有奇观,听取蛙声响耳畔。秋风轻拂,秋阳高照,我在宝塔苑里游兴正酣,感叹数百年来历史风云在古塔上空的变幻,感叹这大自然里季节色彩的多变,也感叹这巍然耸立于黄河岸边的古塔数百年来回鸣声不变,那蛙鸣声一直回荡在我的耳畔,回荡在我的心间。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