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寻迹范蠡 |
正文 | 寻迹范蠡 朱金华 甲午初夏,微风习习,万木葱茏。商於古道——商南范蠡民间文化研究会采风组一行来到河南淅川县境,因故乡与千年古镇荆紫关毗邻,发源于秦岭流经商山的丹江河水汇于斯,与此地谋面,总有一种亲切感,恰似久违的益友重逢,有万语千言想倾诉。就在县城脚下,那尊汉白玉雕像,尽显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风采。多少次从身边路过,不识那个“蠡”字,淡化了对这座园林的探究。直到有一天,说范蠡来过商南,便对这位古贤有了深层次了解,形象在眼前高大起来,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生于公元前536年的范蠡,出生贫贱,博学多才,与好友文种不满楚国政治黑暗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实现兴越灭吴的政治抱负。功成名就便急流勇退,泛舟五湖,遨游四方。致富后没有变成守财奴,也不故作矫情,而是仗义疏财,惠及民众。有了这些超然之举,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出仕越国之前,范蠡正当青春年少,游历四方,增长见识。丹江一岸,与宛地三户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同属楚地,相传公元前517年初夏,范蠡驾舟逆江而上,原打算溯源秦岭,舟行至陕西商南境内红鱼口,遭遇连绵阴雨,山洪暴漫丹江,舟不能行,弃舟登岸,一路向西,来到距现今商南县城5华里的任家沟,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核桃、枇杷、梅子、杏子、板栗,一年四季,嘉果满枝,清香四溢,居住日久,与当地山民建立深厚友谊,教农夫改良农具,深翻土地,产量大增。不忍别离,怎奈好友文种多次催促,回到宛城,一道去了越国,在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无论是在吴国寄人篱下尴尬境地,还是驰骋疆场叱咤风云,抑或富甲天下得意之时,都未忘记任家沟这个令他向往的地方。至于70余岁后归隐山林,是否回过任家沟,便不得而知了。 范蠡博学多才,常人所难企及。他有敢于担当的高贵品质,当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赴越国当奴仆,本欲带文种前往,范蠡自告奋勇愿随越王同行;他有超乎寻常的智慧,在夫差生病时,范蠡指使勾践尝夫差粪便,以迷惑夫差,进而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而不杀之;知进退,曾告诫好友文种,越王为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正可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灭吴后,范蠡隐退,辗转到齐国,拜为相国,才三年,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相印,散尽家财,一身布衣,三次迁徙至陶,操计然之术,经商成巨富,成为儒商之鼻祖。文种未听其劝阻被越王逼之自刎,范蠡知进退安享天年。 范蠡生于楚,长居吴越,足迹遍及天下。至陶经商,看重的是陶地居天下之中,东临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交通便利,人烟稠密,物产丰富,最宜经商。 仰视范蠡塑像,品读基座铭文,形象越发变得高大,是他赋予了这座城市深邃内涵…… 原载《陕西工人报》2014.8.1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