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秋风细雨入帘来 |
正文 | ——读杜书文散文 赵熙 雨濛濛的九月,书文冒雨来到我家,带来自己的散文作品,这是他几十年来的文学结晶。我很高兴,我们交往许多年,可以说是文学中的挚友,见了面无话不谈,我尤为书文一直对文学的那种类似纯真童心的执著而感动。此刻,屋外秋雨滴滴,我们边读边谈,十分惬意自由。说到入情入味或微妙之处,便有点乐以忘形,欣欣然各有所悟。 我与书文相识还是在七十年代初期,那时我在延安蹲点下乡,由银笙介绍并认识了他。方知他一直在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但却十分投入于文学业余创作,尤其是诗作,在当时延安的一些诗人中也算是执著的一位。在其后几十年的“淡淡如水”交往中,书文的为文为人的本分、实在、真诚、朴实给我印象很深,可以说是一位难得的文学挚友。 书文有他自己的本职工作,据我所知,他无论在那里,工作都勤勤恳恳,如一头牛从没有丝毫的懈怠。他为人非常低调,平时不露锋芒,始终抱着探求的心态,默默地写,默默地发。几十年来写了不少诗作,就我读到的一些,感觉写得朴素真切,生活气息浓厚,常在平易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冲击力。也许因为阅历或年龄的关系,或者是当代诗歌创作在思维方式及意趣方面的变化,他近年不多写诗了,而散文的创作却十分活跃。 书文的散文大多写实,题材比较广泛,现实性强,感情真实强烈,行文质朴,不少篇什都很感人。我感觉到他似乎在散文创作中获得了一种生命的自由与活力,从文中透发出的便是他进入艺术创作之中的喜悦和激情,这一点,我很钦佩。对于一位年已不惑的书文来说,对生活倾注的热忱,对人生的探求仍然这样炽烈,是难能可贵的。 书文抒写的散文,大都茹含着自己亲身的深切体验,有着时代的投影。特别是故乡关中农村艰苦而又多彩的生活,在他青少年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记。在此后,便自然成为书文或诗或文的最为丰饶的矿藏。对故乡的爱和情,建立于对于农民父兄艰辛历程的深切体验和关注,这构成了书文散文创作中最有意义最为动人的篇章。自然,亲情母爱大约是每个人生命意义中最为核心的情结,但像书文这样亲近、平易的笔墨,从日常生活的琐事的叙述中达到那种感人心魄的冲击,却不多得。如《宽容》是飢饿年代“母亲”的一种难以启齿的“行为”,但却反衬出母亲的善良、淳朴及其在屈辱中的顽强生命。那不是母亲偷了一个窝窝头,那是那个年代多少母亲滴血的苦愁和呐喊。“我一辈子清清白白,今天偷你的窝窝头来了,娃们在家实在饿得没法活啊……”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为着自己的母亲和多少农民亲人,在那个年代的苦难和屈辱而哭泣! 情真意切留于平凡。书文总是在平淡中给人至情至美的感觉。《无名的挽词》中,似娘至亲的“老嫂子”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深刻的艺术形象。她勤扑娴淑,聪慧美丽。她同许多农家妇女的命运一样,真是多灾多难。中年丧夫更使她的命运如霜似雪。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纯洁善良的一生充满悲剧性。而“嫂子”对小兄弟的深爱和关切更闪射出人性善的光辉—— “嫂子,我饿了!”嫂子便把热腾腾的馒头递到我手里。 “嫂子,我脚冻得发麻!”嫂子急忙把我的小脚揽在他的怀里。 我哭着从外面跑回来:“嫂子,我的手叫虫虫咬了。”嫂子忙放下手中的针线,用口替我把虫虫的毒汁吮吸出来…… 嫂子就是这样一位宁肯吞噬人世间所有悲苦,而把温暖和爱心赋于人的中国妇女的平凡的精神化身。其他如《姐姐》“患了白内障,让我终日身心不宁”,为姐姐“忧心忡忡”为姐姐寻医治病,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机杼声声》尽管写了故乡新生活的变化,但行文中无不充溢着对母亲及故乡人旧时生活的深摯感情和忆恋。书文在他的这一组故乡情怀的散文作品中,便把它所追求的崇高美,蕴含于严酷的真实生活和悲壮命运的风雨以及今昔变化的感情交融中。因而也极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书文从小生活在关中农村,关中地区的古老文化习俗浸润着他的身心,以至于浸润了他的散文意趣。事实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正是构成东方文明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源泉,书文很注重这一点。由于他善于从民间习俗中挖掘素材,便给他的散文创作注入了多彩的活力,这一组作品大都写得得心应手,也十分引人入胜。《撵天灯》的奇特热烈,充溢着童话般的幻思和想象;《面花争春》的祥和喜气,多姿多彩。“老艺人”在捏面花的艺术创造中,渗透着愁苦和泪花,在面花的虫鸟走兽、飞龙卧虎的塑造中,展现她对于生活和未来的希翼和憧憬。即使老母“瘫”于病榻,也要亲手完成这最后的艺术创作。这便是民间艺术之花长青的生命力。另外,充满童趣的《家乡的皮影》、带有神秘文化的《祈雨》以及像《河湾里的笑声》这样让农村妇女在“天性释放”的河湾里的故事等等,也都色彩斑斓,情趣映然。书文在这些作品中赋予他诗人的灵性,童趣般的快活意趣,其艺术氛围和切入视角,有着诗情的瑰丽和厚重的黄土文化意蕴。行文随心流畅,兴之所至,酣畅淋漓,我觉得书文平日做人厚朴,大多散文写得“庄重”,缺了点随情之笔,而这一组轻松美文,却使我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无论怎么说,散文总是时代的产儿,情感的信物,书文近期所写的多篇新作,尤以《晚霞辉映下的爱歌》最为摇撼人心,尽管属纪实散文,却颇有传奇小说的故事结构,把一对患难夫妻的真情挚爱写得那样感人。类似的如《溪儿湾的故事》,《农民工》,《雨夜来客》等等,也可作白描式“小说”来读。其实中国的古典短篇小说,大多简约,明白,故事性强,书文不拘一格,散文式白描“真人真事”其实已达到了散文同小说结合的高度,无需刻意铺排,情之所至,堪称妙文。 书文不少散文篇什写了他自己从事的医疗战线,展现了白衣天使的心灵美,这是一组深情的颂歌。他关注现实,贴近生活。抒写古都新貌的《古城晨曲》、《西安,一块美玉》等给人激扬,催人奋进,有崭新的时代感。书文的着眼点还常常投入周围的凡人凡事,诸如《麻家十字》回民坊的街市风情,《过宰牛市》的深邃悲怆;《猫的悲哀》的发人深省,《燕子情》的童稚心境,以及对于大自然的爱心,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和情趣。描写山川风貌的《红河谷的魅力》,《钓台走笔》等游记散文,也颇有特色,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书文在多年的创作中,思绪和笔力臻于成熟、老辣。特别是他对中国古典散文的钟爱和研探,所发表并获奖的如《新桃花源记》,《古城墙记》,《曲江记胜》,《墓园小记》等篇,无论就其对古文语汇的运用、把握,在思想的深度和意向的烘染等诸多方面,都可以说是已具杜氏风格。在《墓园小记》中,作者叙及:“丁亥清明,返里祭扫”归来之时的一段议论抒情就十分精彩:“呜呼!悲哉!或善或恶,悠忽间永归草木之下,无复再生。感人生之短,晃若飙尘。噫吁嘘!为人者,终应以爱为本,以善修身,以和为贵,以德为怀,世人自尊为楷模,铭记于心。争之何意,?斗之何值?害之何由?弑之何咎?恶者,逆天违道,罪累于人,虽化为土污,终遗臭于后世,何为之者也?况为恶之人,因恶之累累,终日寝寐难安,虽归九泉,犹怀负罪之心,惶惶然永无绝期。而从善者,则心地达观,坦荡无怀。即长眠于九泉,仍心如日月,辉映千秋……。”对人生的剖析何等深刻。 书文近年来在创作上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自然,我们在一起无话不谈。我常常习惯于以一种些小说的视角看散文。我极看重于散文的艺术感觉,我甚至觉得散文的诗意感觉比叙事更重要。散文家的意趣、个性正在于此。书文的散文有诗意美感,但一些作品写得过“实”,能更自由随意一些也许感觉更好。 读书文的散文,有一种细雨入微的感觉,我尤感怀于书文这种淡淡的自由写作心态。秋雨润泽了大地,便孕育着来年的更大收获了。 于北关龙首书斋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