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童年的拷贝(集)之二十二:渴望春天 |
正文 | 时过清明,在乡下孩子们总有件事割舍不下,即合伙儿去挖地基蛤蟆。 时间上须恰到好处,不早不晚。早了,蛤蟆离地表太深,工程浩大,收获甚微;晚了,蛤蟆已出了土,多半白费力气。标准的火候是,第一声春雷响过,大地化通,草不足寸,且已风和日丽。 地基蛤蟆指在地下集群越冬的青蛙。它们一般在立冬前潜入,苦熬一冬,来年春暖花开前重见天日,涉水、食青,旅行结婚,开始新的繁衍生息。当地人约定俗成,吃了青草的蛤蟆后背发青,恐有毒性,只有未出土的蛤蟆方可食用。出土前,蛤蟆的后身呈黑或褐色。尤其雌性(俗称“母抱子”),油黑发亮,有不规则花纹;腹白,内存大量籽油,营养极为丰富,为食补佳品。 选蛙穴是成败之本,技术含量高,非老手儿莫为。蛤蟆洞多处河岸、田边或土塄,土质疏松,软硬适宜。洞一般宽两指深二寸,走势倾斜,口形扁平。用食指和中指并拢斜探,进两节左右可触及松软的泥沙。而蛇洞细而园,多垂直入地。鼠洞粗而园,伸指不着底。还需注意的,伸手前要观察洞口是否有蛛网。无,表明潜伏者已出洞或部分出走;有,多半暗示蛙仍洞其中。假如挖深两锹,面积两平,仍不露面儿,可判定为另有出口或陈年死穴。 乡下孩子谙熟此道,耗时半日,徒手回家的几乎没有。一旦撞上大穴,能挖得数百只,有的甚至用麻袋盛装。再看那挖者,男女老少齐动手,挥锹舞镐,汗水淋漓,大有“愚公移山”之势。 回家后,人为刀俎,蛙为肉,切丝削片只能随人的便儿。有淘气的孩子,把蛤蟆倒在院子当中,手持弹弓,对出逃者挨个儿击毙。也有便捷的,灶下火正红,锅上水正开,妇人搬过背篓,解开袋,让蛤蟆一个个顶着热气跳进漩涡,扑通通,前赴后继。口中念:“你们可全是自杀,别会人打我呀。” 熬过漫长黑暗,经历无数饥寒,已闻春雷春雨,已瞻山花烂漫。不料想,生命见光死,止步在春天。这世间多少遗憾! 深邃的夜空挂着残月,风生水起,树影婆娑。一头角马绝望地孤立水中,几只大鳄已包操逼近,岸上的狮群正眈眈相向。倘若身临绝境,人会怎样?生无可择,死有可选,来个惊天大逆转,不见得比角马死得更庄严! 如今,孩子们的生活色彩斑斓,蛙之事不过记忆的点点圈圈。算作乡土文化或常识,也知之无害。至于生态与世界,还是留着专家学者们论吧。别忘了那句老话:好好对待动物,这对大家都好。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