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三林浜瓜和上海方言
正文

西瓜中的优良品种——三林浜瓜有望回归市民餐桌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大家充满着期待。后因报纸把“浜瓜”写成“崩瓜”,又引起了市民的质疑。

报道说,三林浜瓜在清同治《上海县志》中就有记载。其实清同治《上海县志》原文是:西瓜出“三林塘者为上……俗称雪瓤蝴蝶子,最佳。”没有肯定它一定是“浜瓜”,且志书中也没有出现“浜瓜”字样。1980年代第一轮编修地方志时,时任《上海县志》编辑的朱士充老师是三林人,他考证后在《三林崩瓜》一文中也没有把这“雪瓤瓜”和“浜瓜”合为一种,只是指出:“不久,又有味香更胜的崩瓜异军突起,独标一帜”。他把它写成“崩瓜”,《上海县志》也是如此记载的。

浜瓜种植区域可能很广,1950年代初,上海西南农村就有好多家庭种植,我也吃过父亲种植的浜瓜,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这种西瓜个头不大,黄瓤,极甜。它最大特点是瓜皮极薄脆,稍一震动即开裂。如遇响雷,也会被震裂,连点子粗的阵头雨打在瓜皮上,也会开裂。这种开裂上海方言叫“浜”,“浜瓜”一词很准确地反映了这种西瓜的特点。

地方志中有没有“浜瓜”的记载呢?有的。在笔者阅读范围里,至少看到过三处记载,其中两处写作“浜瓜”:一是修纂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青浦县续志》:“又一种名浜瓜,形椭圆,皮甚薄脆,小者只一二斤。”二也是修纂于民国时的《杨行乡志》(今属宝山区):“又一种较小皮薄,曰浜瓜,又称马铃瓜。”另一处写作“弸瓜”,出自修纂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上海县志》:西瓜“又有弸瓜长如枕,均极甜。”

这样,这种西瓜就有了浜瓜、崩瓜、弸瓜不同的写法。三种写法都是记其发音而已,这是口语中有音有义的音节缺乏通用写法造成的。上海方言中好多字词能发出它的音,但无法写出本字或根本没有本字,只能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有的连近音字都无法找到),“浜瓜”运道好,还能用“河浜”的“浜”字替代。所以这样说,因“河浜”的“浜”发四声,而“浜瓜”的“浜”则发二声,二者还是有些差别的。

上海方言中的动词与普通话相比,分工更细密、职责更明确,词义更精确。凡现实生活中有一动作,方言中就会有一个相对应的动词。而当你知道含义后,就会感到非它不可,无法替代。“浜”在普通话中可称“裂”,但你能用“裂瓜”来代替“浜瓜”吗?以前到了冬天,有的人(特别是小孩)脸上会因皴而开裂,裂开的细纹像网状,这在方言中就叫“浜”或“浜坼”,因为没有本字,就用“浜”来替代,“浜瓜”的“浜”字就是从这里借来的,已与原词义无关。

上海方言中有一个“绷”字读音与“浜”相同,但其词义与裂开稍有不同,老地方志上所以没有写成“绷瓜”,其原因可能就在此吧。现在媒体上有写作“崩瓜”的,但“崩”字音“奔”,它是不能用作“浜瓜”之“浜”字的。开裂在方言中还有一个动词:guà,也是一个有音无字之字。它们现在上海方言中都属老派方言了,但这些读音和义项,至今还完整保存在松江府原住民的方言中。而“崩”、“弸”在上海方言中是念“奔”的,与“浜”音相去甚远,市民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