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读书有“界”否(心乐书话26-28) |
正文 | 26、书籍之于我 书籍之于我,犹如阳光之于大地。“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工作之余,望望书橱里鳞次栉比的书籍,摸摸这本,翻翻那本,看看封面,品品插图,实在很有乐趣。我把生活中寂寞的夜时光都用来读书,使之变成巨大的享受时刻。我有过“年少家贫梦买书”的经历,也有过“仰卧书床不释卷”的岁月。书籍给我解疑释惑,是我的良师益友。正是因为有了书,我才日益成熟和丰富起来,不再那么浅薄、粗俗;正是因为有了书,我才耐得住寂寞和清苦的日子,不为世俗所迷惑和左右;正是因为有了书,我对前途才充满希望和信心,不至于让自己的生命耗费在无意义的世俗事务之中。 27、读书有“界”否 “读书界”,是常见于时下读书类报刊的一个新词儿。“读书界”,其实是一个很暧昧的词儿。这个词儿,给人的印象,似乎世上真有这样一个“界”似的。谁能说张三或李四就是“读书界人”呢?界,即界限、范围,它“界人”之时,则指职业、工作或性别等相同的社会成员的总称。妇女界、演艺界……这类“界”包含的“界内人士”虽然相互也有交叉,但是将其中某一成员拿出这个“界”来,其身份则是毫不含糊的。 鲁迅说“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没有什么分别”。木匠、裁缝传艺,一般也不打着“妙招教给你”的招牌。尤其在旧社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说,你打那招牌也没人信,聪明的徒弟,高招常常都得自己偷着;鲁迅对那些教人读什么书的文章,他的态度是:“说的时候本不当真,说过也就忘了”,并劝界外人也不必当真。他让我们做“观察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脑子别让人跑马。 读书,本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需要,这跟人需要吃饭一样。而生活中的“饭桶”是句骂人话,为什么“读书人”却是一种尊称呢?! 中国还有一个“读书人”的称呼,我也一直以为很奇怪!啥叫读书人呢?要读多少书才算得上读书人呢?这些问题,好像至今都还设有一个标准的回答。一个书生已经足以囊括以读书为生的人群了。 28、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人有四种境界可分: 一种是基本不读书,与书基本不搭界,只是偶尔读一下,稍读即安,少知少识,少有追求,倒也少惹不少的麻烦。吃穿住行,柴米油盐,还有男女间的那么点事儿,如此而已。知道得越少,就越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什么。吃顿好饭,快乐;添件新衣,快乐;钻热被窝,快乐……即使有什么悲苦总是很易被随手拣拾来的快乐所替代。 一种是读了一点书,自己就把自己从前头那种人中分离了出来,自己给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他们根据自己的生存需要选本把书读着,他们根据舆论的中心选本把书读着。他们常常津津乐道出许多名人的韵事,而且也热衷于纠正他人的各种偏差,一副挺权威的样子。此类人活得自信、自得,活得煞有介事。 一种是确实读了很多书,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比较精深的研究,著书立说,瞧世人距自己蛮遥远,自高自大。他愿意给你做报告,但却不肖于跟你争论。平日里,却常常说自己孤独可怜,慨叹高处不胜寒。 第四种人,读的书博、大、精、深,读书读上“境界”,读书读入“化境”。所以此类人,胸襟宽大,一切看得开,一切放得起,将世间的宠辱皆忘,笑看风来雨去,轻放名扬利盈;不管你是什么人,他都会平等对待!就是面对暴风骤雨,他们的脸上仍有深沉的微笑。此类人,却往往被世人看作书呆子,可他们并不足怪,脸上仍旧笑得坦然。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