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词的艺术手法与鉴赏 |
正文 | 《诗词的艺术手法与鉴赏》 讲解:秋风() 群(群无水平高低之分) 怡香阁——群英会总群:(已满) 怡香阁——群英会1群:(已满) 怡香阁——群英会2群:(已满) 醉江南文学社秋风诗词3群:(未满) 凌星阁——群英会4群:(已满) 怡香阁——国学群5群:(已满) 缘分天空——群英会6群:(已满) 醉江南文学社1群:(已满) 醉江南文学社2群:(未满) 醉江南文学社3群:(未满) 醉江南文学社4群:(未满) 网上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秋风自开讲来,已经有两个多月了。秋风虽然讲的不是很好,也不是很专业,但是大家却一直在默默的支持。在这里,秋风感谢大家!你们的求知精神让秋风看到了国学兴起的希望。希望大家积极主动去学习(丰富自己的内涵),去思考(开发自己的思维),取人之长补己短,博闻强识,秋风将尽一切努力把课讲好,尽量抽时间给大家的作品做点评与指导,让你们学有所获。闲话少说,今天秋风思来想去决定给大家讲讲诗词的鉴赏。之所以讲这个,是因为鉴赏不仅仅让大家如何懂得去欣赏别人的作品,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通过熟知(掌握)这些鉴赏技巧,去把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去,从中让自己得到提升。另外,对于一些学生也有帮助。 今天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艺术手法与诗词的鉴赏。今天秋风分二个大方面跟大家讲解,一是艺术手法;二是鉴赏的方法。 一,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传统的分类分为:1,表达方式;2,表现手法。 1,般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又分为: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 (1)诗词中的一般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对比(映衬)、用典、比兴、对偶、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反语、互文、顶真、通感、象征、引用等。 (2)诗词中的一般描写手法: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联想(想象)等 (3)诗词中的一般抒情手法:叙事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史抒情、直抒胸臆。 在艺术手法中,对于大家学习诗词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表现手法中的修辞手法与描写手法掌握与运用;对于要高考的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在前面的讲课中,我给大家讲了常用的修辞手法与抒情手法,已经讲过了修辞手法就把这种手法的重点列出,今晚就不做重点讲解。抒情手法上周已经讲了,表达方式对于学习者只需要只需了解,对于鉴赏者(包括考生)必须熟记。今天重点还是在修辞与描写手法上。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而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前面四项,叙述一般是述说过去发生的事情,通过诗词的方式把事情诉说出来。描写在诗词中一般是对人物,景物,心理的描写。抒情是最容易见到的,诗词就是表情达意,抒发内心的一种文学载体,基本上每首诗词都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议论一般是诗人对事对物的观点与看法。说明,在诗词中一般是诗词前面的序言,介绍诗词的背景等。 2,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 (1)修辞手法 1,比喻——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可以让事物形象,增强诗词的可读性,启发读者的想象力。 2,比拟——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比拟有的增添特有的情味,有的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3,借代——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 4,夸张——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强烈共鸣。 5,双关——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双关又分为两种:1、意义双关比如《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比如“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6,映衬——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宋代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7,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可以使立论有根有据,便于寄情抒意,还可以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使作品更具有文学色彩。要求作者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学内涵与文化知识,而且作者要熟知典故的适用范围,用典不能乱用。只有多文学素质提高,文学内涵加深,文化知识丰富,熟知了典故,才能掌握用典这一修辞手法。 8,比兴——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比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发端,以引起所要诗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比如前面的《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用起兴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9,对偶——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主要作用是加强语言效果,在诗中对偶比较严禁,在词中对偶比较宽松。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词中张孝祥《金山观月》“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河摇动”,毛泽东的《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0,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在诗中是不常见的,有但是只存在古体中,主要是杂言体中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排比在词中就比较容易见到比如《喝火令》(《喝火令。决绝词》词/秋风往事终成恨,而今且自愁。倚栏含泪不堪眸。流水落花无意,冷眼望扬州。淡酒千杯醉,红颜一梦休。等闲心变故人纠。莫叹花飞,莫叹水长流。莫叹酒薄情重,无语笑红楼。),《行香子》词牌中的最后,(《行香子。别扬州》词/秋风(上片)静夜无心,寂寥难熬。梦无涯、共度良宵。扬州一会,更上亭桥。醉柳儿舞,花儿媚,蝶儿娇。(下片)维扬古道,千里迢迢。阻归程、水远山高。佳期如梦,落叶萧萧。忆古街长,西湖瘦,美人憔。)秋风自创词《醉春红》的最后,(《醉春红。别扬州》新词/秋风(上片)佳人负。泪尽扬州路。醉眼春红千万里,人间没个安排处。倚栏千里目。(下片)咫尺天涯远,芳心永不悟。人间自是有情痴,脉脉此情谁诉?看燕双飞,鸳鸯戏,蝴蝶舞。冷眼笑梁祝!),《沁园春》中间的地方,(《沁园春?雪》词/毛泽东(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设问——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设问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设问的基本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果是开篇设问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那就是“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如果是在中间设问,那就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设问,那就是“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逸,既引人想象,又把个人的率真的性情、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充分表达出来了;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句中提问,在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过渡到揭示原因——源头有活水,把心灵澄明的原因——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的道理和盘托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词的最后设问,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而且表明了词人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北伐中原、收复失土这副重担的心情。 12,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诗词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诗词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反问在诗中一般多用于尾联,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如:张九龄的感遇四首之四“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七步诗》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般在句首句中的,反问是引起下文,为诗的后面内容做铺垫,比如《南园》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13,反复——反复分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用了反复。从中可以看出反复可以加强语气,加深浓重的气氛。 14,反语——反语有表面和里面两层意思,表面上的意思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而里面一层意思则是说话者的真正意思,这个意思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所赋予的。所以反语多用于讽刺或者幽默风趣。比如《红楼梦》中“贾瑞道:“我在嫂子跟前若有一点谎话,天打雷劈!只因素日闻得人说,嫂子是个利害人,在你跟前一点也错不得,所以唬住了我。嫂子最是个有说有笑极疼人的,我怎么不来,——死了也愿意!”凤姐笑道:“果然你是个明白人,比贾蓉两个强远了。看他那样清秀,只当他们心里明白,谁知竟是两个胡涂虫,一点不知人心。”。《红楼梦》中贾瑞是个风流公子,王熙凤是个刁钻毒辣的女人。贾瑞想调戏王熙凤,他的不良意图早就被王熙凤识破,凭着她那毒辣的性格,自是不愿意轻易放过贾瑞对她的不恭,便设下圈套,等贾瑞上钩。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贾瑞是个衣冠禽兽,更着重刻画了王熙凤假装对贾瑞好,故意不让贾瑞瞧出破绽。“果然你是个明白人,比贾蓉两个强远了”是讽刺反语,实际上是贬斥嘲讽贾瑞,相当于“哼,你这个糊涂虫,死到临头还不知道”。 又如“黛玉听了,嗤的一声笑道:“你既要在这里,那边去老老实实的坐着,咱们说话儿。”宝玉道:“我也歪着。”黛玉道:“你就歪着。”宝玉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黛玉道:“放屁!外头不是枕头?拿一个来枕着。”宝玉出至外间,看了一看,回来笑道:“那个我不要,也不知是那个脏婆子的。”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请枕这一个。”说着,自己枕的推与宝玉,又起身将自己的再拿一个来,自己枕了,二人对面倒下。”。“天魔”,佛家语,是魔界之主,经常率领众魔扰人身心,破坏善事,故“天魔星”的意思是纠缠人的、令人厌恶的魔头。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玩到大,彼此又真心相爱,她怎么会骂贾宝玉是个大魔头呢?这里就是反语的手法了。它表现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但她是女孩儿家,又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以字面上的憎,以风趣反语来寄寓她那复杂而又浓烈的感情。运用反语手法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诗词之中,反语的运用主要是用于讽刺。比如:宋/李唐“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诗句表面上说要迎合时人,实际上却是对时人只重浮华富贵(浓色重彩的牡丹)、不识人才(眼前高妙的意境)的愤怒和讽刺,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之叹。 15,互文——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互文分单句互文,对句互文,隔句互文,排句互文。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烟笼寒水月笼沙”就是互文,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又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秦时明月汉时关也是互文。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比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这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的思路步骤一样。如:“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排句互文。 互文的特征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一个是互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16,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连续两次都用上,使相邻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顶真主要用于整齐句子结构,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一般出现在歌行体与词中。例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出自《木兰辞》)(“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17,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如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这里的“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王琦注:“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又称:“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就是以声类形了。又注“融冷光”:“言其声能变易气候”,注“动紫皇”:“言其声能感动天神。”是听觉通于触觉与感觉了。又如: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黄庭坚《才韵公秉》:“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开岁。。。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月翻杨柳尽头影,风肴擢芙蓉闹处香。”又《挽陈知县》:“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等等通感手法在诗词之中是用的比较多的,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运用通感手法必须要结合整篇诗词的和谐,看适不适合用通感,切不能脱离诗词本身而运用通感。 18,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手法在诗词中是很普遍的,有一些特定的意象(物象)象征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比如:梅兰竹菊等等,在前几次课的《古诗技巧运用》中提到意象的代表意思,这里就不在讲了。 19,引用——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引用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在诗词中引用的情况有但是很少。比如前面讲到的例子;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就是运用了引用的手法。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2),描写手法 1,白描——白描手法就是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铺陈,描写出人物或事物的原貌。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要求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如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作者善于抓住夏日急雨的特点,以朴素的语言进行白描,一句一景,形象地再现了西湖夏季风云骤变的奇景。从白描写人、状物、绘景中,可以总结出几个特点:1,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这种特点不注重写背景,而着力于描写人物。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突现出来。如《三国演义》中,对赵子龙肖像的勾勒:“忽马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仅用“身长八尺……”寥寥十二个字,就将赵子龙这位“威风凛凛”英俊勇武的少年将军的神态突现了出来。2,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它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能将精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朱自清的散文极善于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歌妓船上伙计形象的勾画:“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不要,‘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作者通过对这位伙计硬来兜揽生意的少许动作、神情和语言的描写,将他的职业及性格特点突出表现出来,虽着墨不多,但颇为传神。3,它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宋朝的李清照是位以白描著称的词人。在其词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开端咱即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字是最体现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却用得恰到好处,十四字所设置的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与其处于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极为吻合,因此受到历代词论家所赞赏。白描手法的运用一般是在作品之中,所以在运用此法时应该注意描写与叙述的关系,必须要前后接应。再者,描写要有重点有顺序的描写,不能盲目乱来,描写的语言越精炼越好。 2,动静结合——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动静结合在诗词中有7种不同的形式: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⑦动静互衬就是即描写运动的事物又描写静止的事物,二者相互衬托。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就是动静互衬。 3,虚实相生——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例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两首诗是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者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大中型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所谓“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与实是相互对比的,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以无胜有更是把虚实结合推向了及至。),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虚与实又是相互照应的(虚实相生),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说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4,渲染——在描写“对象”描写时、叙述时对场景作一些前面的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例如,白居易《琵琶行》(第二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常用的渲染方法:(1)反复-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2)烘托-它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5,想象(联想)——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想象分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联想是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在诗词之中联想主要是睹物思人(乡),或有睹物思事,睹物思史(怀古伤今)。例如梦是一种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首诗诗人不写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谈论自己、挂念自己的情景,从而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表现得更深切感人。又如:《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通过写作者想象在将来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今夜的相思之苦,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诗词的鉴赏 鉴赏是很多人都认为是高水平人才能做的,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在欣赏他人的作品同时实际上也是存在鉴赏的。因为当你看过之后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这首诗词对于你来说是好是差,这是一个心里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小小鉴赏的过程。当然鉴赏水平也有高低之分这取决于我们个人的文学内涵与知识深度了。鉴赏是一个全面分析作品的过程,严格的来说鉴赏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因为要鉴赏一副作品,至少要对这个领域有着相当高文学素养与学识。然而今天我讲鉴赏一是让大家学会怎么去鉴赏诗词作品,二是让大家对这些艺术手法与谋篇布局运用更加熟练。下面我给大家讲讲鉴赏的方法。 鉴赏的方法一般从格律,立意,谋篇布局,艺术手法这四个方面来考虑。你观察一个人最先看到的是他穿在外面的衣服,一个人如果他衣服穿得很邋遢,不整洁,你对他的第一映象就不是很好的。其实写诗也是一样的道理,你要鉴赏一首诗作,首先是最先想到的是格律,因为格律就像一个人的外套。虽然说意境重于格律(简单的喻成一个人的内涵重于外表),但是,如果你通读一遍后发现诗词不遵循格律,你对“它”的第一映象就大打折扣了。所以说在之前讲到《如何写好古诗》的一课中我在最后说了一句总结性质的话:“要写好古诗词,必须要求格律,意境双轨并行!”鉴赏一首诗词首先你要通读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很明显的格律错误,那么接下来就是去细读去品味了。第二步就是细读,因为你已经通读一遍了对诗词有大体的了解,所以接下来那就是立意的把握。立意在前面我也详细的讲过了,我给大家从“新、精、深”这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立意是一首诗词重点,开篇立意的把握对分析后面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有的立意在开始很模糊,之后逐渐表现出来(逐章显志),所以开始不能把握是没关系的。接下来就是细读,细读是以分析谋篇布局为路线,兼并分析立意与艺术手法的过程。谋篇布局前面讲了,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去分析,诗词行文的思路如何?等,艺术手法今天也讲了。主要是表现手法中的修辞与描写的分析。另外,练字之前重点讲,过我今晚没有提到。鉴赏的过程其实是对你所学知识最好的检验,从中你可以发现你的不足,从而去改变你的不足,这样你的进步就快了。 今晚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支持!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