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细腻的文心
正文

细腻的文心

第一次见青年作家王霞,是女诗人郭叙峰介绍认识的。

我走进群贤毕至的雅室,看到在女诗人郭叙峰身边坐着一个年轻女孩,文文雅雅的,我猜一定是我市的一个笔手。郭叙峰扬手介绍说:“你大概不认识,她叫王霞,榆阳区宣传部工作,《榆阳诗词》主编。”我想小小年纪就是主编,不由睁大眼睛,又打量了一下这个满身青春气息的女孩。郭叙峰送我十多本书,都是陕北作家的作品,我从提袋中抽出几本,想随意翻翻,却第一眼就看到了王霞的散文集《好好爱我》,我心里有几分吃惊,这么小就有散文专集了!

《好好爱我》,从题目来看就是大手笔,看似浅俗,其实很雅,有大雅若俗的味道。我多年的文学鉴赏习惯,让我琢磨起来。这题目能给读者思维动势,而且又有多重悬念,能攫住读者的魂魄,而萌发阅读欲。这是一个自私之语吗,我怎么感到一个人如果厌弃生活的话,对自己的生命也会看成草芥?好好爱我,背后藏着对生活的挚爱,这是诗人喜欢用的笔法,大音希声!这是对自己的爱人撒娇吗,若是这样,撒娇中也有几分逼人的高贵气息!或许看到了衰弱、疾病让人失去了爱的能力,制约了奉献的步伐,凋落了幸福的指数,因此才叮咛自己好好爱我!文学语言的多义性是一种魅力!

作者文章写得怎么样?不妨看看她的《淡雅之美》一文,我感到最大的特点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细腻。

一曰感触细腻。这是一个作家最基本的心理素质。作品中写道“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与浓相比,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被人接受。”作者借杜甫诗中的四个字“润物无声”,就高度概括了“淡”的审美特点,这文字的简洁,来自思想的深刻;这思想的深刻,来自感触的细腻;这感触的细腻,来自作家的明心慧质。我忽然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其实女人的心也是水做的,不仅柔情似水,而且也很敏感,水水的心有一丝风吹过,有一滴雨落下,就会泛起涟漪,山感受不到的,水就能感受到;山没有知觉的,水就有知觉,水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水怎能不比山聪明呢?

一曰视角细腻。看一个问题,如果只从一个视角,往往不免会偏颇;倘若能立体的来看,就会全面多了。我们玩味作者这样几句话,淡雅的人“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狂躁,恬淡而不平庸,也何尝不是一种积极。”这儿从容是从心理的角度来看,自如是从神态的角度来看,审慎是从态度的角度来看,恬淡是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如果读者只看到修辞上的排比,而看不到作者的视角,捕捉不到读者所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可以说是得椟弃珠了吧。散文是文字的舞蹈,美国“现代舞圣母”邓肯说“心灵是舞蹈动作的原动力,舞蹈者的身体应是灵魂的再现。”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心灵是散文创作的原动力,散文家的语言应是灵魂的再现。”我们从青年作家王霞的散文语言中,获得的是美感、智感与玄感,美感看出了她的品位,智感看出了她的才华,玄感看出了她散文的艺术魅力。我们因此认识了作者。我记得资料中,有这么一则,一个内廷供奉对法国作家蒙田说:“皇帝陛下曾经读过你的书,很想认识认识你这个人。”蒙田回答说:“假使皇帝陛下已经认识了我的书的话,那他就认识我这人了。“这正说明这个问题。

一曰思维细腻。思维自然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散文创作的思维往往二者有机结合。作者在谈淡雅时,以茶作为思想寄寓,放弃理性式的粗犷,而漫步经验式的细腻,娓娓道来。她写道,“喜欢咖啡的人生活中多是性情中人,激情与刺激。而喜欢茶的人刚好相反,多是在喧闹中寻求平静,平淡与知足。”这种经验式的细腻,正是作者悟性的生动展示。古希腊人说“人是一切事物的标准”,那么这样的思维语言痕迹,以读者作为判定标准,正有触发读者思想共鸣的效力。思维细腻,还可以体现在比较思维,以及不仅从正面思维,而且还从反面思维。我们知道,淡,有美的一面,但也易于淡而无味,于是作者说,“通常,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这儿正反思维和比较思维融为一体。

一曰认识细腻。这让我想到了错位认识的问题,如果一个认识对象,只是囿于认识对象自身,就会使认识狭隘;反之,跃出这个范围,则会更有广度。比如我们认识音乐形象,这自然是听觉形象,但我们认识或鉴赏,却跃出听觉形象借助视觉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审美体验。细腻的认识也是这样,同一个认识对象放在不同的范围或范畴中去认识,这既是一个方法,也是一种思想才华。女作家王霞在《淡雅之美》中说“淡是态度,雅是品位”,看来也是寥寥数字,却可以看出作者从人生观的范畴来看淡雅,得出“淡是态度”的结论;从美学范畴来看淡雅,认识到了“雅是品位”的审美定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果连环认识和一因多果认识都是认识细腻的表现。作者说“我的感受是淡一点,更有益身心”,这儿“淡”是因,“有益身心”是果;作者还说“心放平了,人的步子也就不踉跄了”,这儿其实也是“淡”是因,但果却是“人的步子也就不踉跄了”。这一因多果,反映了作者认识视野的开阔。

我喜欢美国文学批评家罗伯特。林德的散文《无知的乐趣》,他说“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我看王霞的散文《淡雅之美》,我真的感到自己对淡雅的无知,但这无知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知识的乐趣,也让我在一个个阅读悬疑中获得了乐趣,同时也在作者留下的思维空白中获得了思维的乐趣。

真让人感叹,青年作家王霞,人像带露的花儿般鲜嫩,思想却十分老道!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