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历尽沧桑赤崁楼 |
正文 | 尽沧桑赤崁楼 如果不听解说、不看介绍、没有复原图。现代的城市规划已把过去的岁月完全湮没。这个曾经是全台湾的号令中心,见证过东、西方文明碰撞,以及政权迭变的重地。从环境到建筑都是沧海桑田,几经更替无法辨认了。 传说郑成功的母亲是因梦见大鱼入腹而得孕,故民间认为他是鱼龙转世。不然面对当时兵精粮足、装备尖端、盛极一时的海上霸王,荷兰的铁甲舰,何以能获胜?特别是他抢滩登陆经过的鹿耳门,本来航道甚浅,荷人为配合台湾城的防守,避免前来攻击的舰队通过,将鹿耳门水道用沉船加乱石堵塞。在平常时候,舰船根本无法通过,偏偏郑成功到时,恰逢月初大潮。潮水比平时高出二丈。有鱼跃龙门,从天而降之势。故避开了安平堡的重炮和荷军的舰艇主力,直抵防守薄弱的赤崁城下。据说这里本是一片沙滩,随着荷兰势力扩展,热兰遮城已经不敷应用,特别在汉人郭怀一起义反抗后,便在隔台江与热兰遮相对处修建普罗民遮城,实施长远占领计划。其建材用海外运来的洋砖洋瓦,当时叫荷兰人红毛,故俗称“红毛城”。台江潮水可直达城下,闽人称水涯高处为“墈”,讹做“崁”。加上城楼砖瓦皆赤色,在阳光映照下一片火红,因别称“赤崁楼”。当时城楼高十米半,南北设瞭望台,城墙上安大炮,异常高大坚固。郑军趁潮登陆,首战全歼出城抵抗之敌。继则围城断水,阻击援军,迫守敌出降。在围城同时,施行安抚,下屯垦令解决军需。严肃军纪,惩办违法官兵。亲至高山族居住区慰问,赢得了民心。并让他卫队中的“乌番兵”,策反荷军中的“乌番兵”(黑奴)出城投诚。连郑军尚未到的鸡笼、淡水等地,同胞们也自发响应,驱逐荷军,终于赢得全胜。现在进门看到的郑成功议和群雕塑像,再现的就是当年荷兰总督揆一,孤立无援、兵败乞降的史实。但凡炎黄子孙,见此无不热血沸腾,因得两绝句:将军有志觅封候,舜土尧天一揽收。扫荡红毛根本固,昭昭青史姓名留。伟业丰功岁月稠,山河永固日悠悠。天朝威仪今犹在,史册留芳赤嵌楼。 其后郑成功改台湾为东都,置赤嵌为承天府,设天兴、万年二县,赤崁楼为全岛最高的治理处所。郑氏父子孙三代治台期间,励精图治,使追随的数万官兵民眷获得安定生活。郑成功有复台一诗,表达极为详尽:“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干客,茹苦间关不忍离。”他们设衙门、创村庄、建房舍,分田园。兼管经商捕鱼诸事,奠定了台湾汉族政权的基础。其贡献在于,让最多的汉族移民能继续汉人的社会生活,繁衍后世子孙。不象南洋各地的华侨,生活为异俗干预,永远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 再后清朝将领施琅,攻取台湾,开始了长达二百多年的中央统治。赤崁楼毁于天灾战乱,仅城垣基础尚存,逐步以大士殿、蓬壶书院、五子祠、海神庙、文昌阁等中式传统亭台楼阁取代了荷式城堡建筑。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此楼改为陆军卫戍医院。光复后成为一级古迹。并将散在各地的文物,集中在赤崁楼保护。如园中那九块大石龟背负的石碑,是乾隆亲撰的平乱御碑。还有郑公墓道碑、断足石马等古物,成为颇具规模的地方博物馆。它在台湾开拓史上的地位,已无可置疑。算是台南的风水眼。残存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在向游人叙述当年的故事。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