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乌兰巴托生活的中国人日子并不美妙 |
正文 | 北京——乌兰巴托之行十三 本来只打算呆二、三天,但现在已经快接近一个星期。 借居在一位华侨家里,自然而然很快就对旅居蒙古的华侨现状有了一些了解。 在乌兰巴托生活的中国人分三部分,一部分是完全定居在乌兰巴托的华侨,其中又有持蒙古护照的和持中国护照之分;另外一部分是在此谋生发展的内蒙蒙族人,这部分人一般具有两国的教育生长背景,掌握流利的汉、蒙两种语言,年轻、有文化;第三部分是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做生意、开公司的生意人以及建设施工的中国劳工和相关管理人员。 第一部分人的数量并不多,据说最多的时候在乌兰巴托有一万多华人,主要来自国内的张北、大同等地,至少他们操的口音是那个地区的。自从经过外蒙独立和有计划地排华活动后,现在定居在乌兰巴托的华侨大约只有一千多人,主要从事中蒙两国之间的贸易等工作。 蒙古的华侨经历过非常困难的生存环境考验,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前苏联影响的排华活动在蒙古也甚嚣尘上,广大华侨人心惶惶。 “提起来让人心寒!” 不知道什么原因,当时的大陆政府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救援行为,“这边驱赶,那边又不要?” “当时的那位大使非常差劲!”华侨朋友说:“象你们这样没有文化的劳工,中国有大把……” 这种冷酷无情的言语让众多华侨伤透了心。 “直到海峡对面的中华民国有接纳意愿的时候,南面紧挨的祖国“才表现出有限接受的意愿”。 其实,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接触的华侨都有很深的中国情节。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大人小孩都操张北——大同方言,即使有人并非来源于那片地方,普通话也都说的顶刮刮。当然他们蒙语流利,个个是天然的翻译家,尤其是遇到麻烦的时候,一口地道的乌兰巴托口音,绝对“没有麻烦!” 在二连到乌兰巴托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为华侨大姐。椐她讲,其父亲是在二战时苏蒙联军从张北地区裹挟到蒙古的。之所以用裹挟二字,是因为当时的苏蒙联军需要技术人员,比方裁缝、木匠、修理工之类,没有选择的必须走,而他父亲就是一个裁缝。 “经过了许多次的搬家”,“当时的中国人基本上都住在一起”,“但经常有拆迁”。 “没有排挤吗?” “当时没有在意,但事后回想起来,才发觉,怎么拆迁后的地方,蒙古人却修起了房子……” “中国人住的越来越分散”。 “八二年排华的时候最难过”,大姐回忆到,“这边不好呆,那边又不要”。 “不过现在好了”,“特别是开过奥运会后,好了许多!” 大姐有些兴奋。她自己在乌兰巴托开了一个翻译局,现在经常在二连教授蒙语,偶尔做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翻译工作,反正一看就属于生活比较惬意滋润的那种。在给我们讲故事的时候,还不时与蒙古列车员叽里咕噜讲半天,“我讲的是标准的乌兰巴话”,“他们有的带口音”,得意地指指外面的列车员。 看中国的电视,吃国内的食品,用的酱油、陈醋、辣椒、花椒粉……家里的摆设也全是中国的,要不是突然间一串听不懂的蒙语从他们的嘴里脱口而出,哎呀妈呀,哪是什么华侨嘛! 总而言之,乌兰巴托华人的生活除了长期因环境不同造成的细小差异,基本跟国内没有多少差别。 第二种是来自国内的蒙古族同胞,人数虽然不多,但大都年轻而有文化。他们主要从事翻译工作。在乌兰巴托为了翻译资料就碰见了好几个,当然也有个别在乌兰巴托做生意并留下来成家立业的。他们由于在种族、文化和语言上没有隔阂,看起来生活的应该相当自在。 第三种就是从国内来寻找机会,做生意、搞建设的中国人。他们其中除了少部分的投资老板、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外,大多数是在建筑工地和矿山干活的劳工。 这第三种人从人数上是现在生活在乌兰巴托中国人的主力军。 由于目前在蒙古驻扎做生意的中国人(做小买卖、开饭馆、零售等服务行业)非常少,开公司的其员工也不多,或者都集中下面的矿山和工地,所以我们将重点放在乌兰巴托目前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劳工身上。 听说蒙古国的建筑工地几乎让中国人“包”了,所以各个建筑工地有一大批中国人,其中的民工绝大部分来自国内生活相对贫困的农村(几乎全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在这里都有人在干活),而且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都有待改进,所以造成了蒙古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最初的时候蒙古人对中国还是挺友好的”,朋友告诉我,但其后在中国商人的欺骗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倾销中情形一落千丈。“大量的中国小商贩涌入,然后……假冒伪劣、欺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近来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剧了蒙古人对中国人的不信任。” 虽然有人声称,蒙古国百分之八十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来自中国,而且中国只要将二连“关闭一个星期”或者“三天”,蒙古就受不了!但笔者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却发现,鲜有带中文包装的商品。偶尔,极个别的还需要使劲“找”才能发现,到是日文和韩文却很多,也能一眼辨别出来。 在乌兰巴托期间,不只一个人对我说过:蒙古人对中国人不友好,对日本人和韩国人还不错!而且夸张地形容,十个蒙古人不敢打一个俄国人,但一个蒙古人可以打十个中国人…… 我想这是双方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几十年的人为隔离,蒙古人对中国和中国人并不了解,而且因为俄国因素又朝两个极分别发展(虽然同为社会主义阵营,但除了极短的时间同志加兄弟的亲热却是长时间相互提防的敌人),加上弱势防御心理作怪等因素;但另一方面,中国在发展中的不成熟以及与蒙古人打交道的中国人中的害群之马确实起了很坏的作用。 据说在乌兰巴托中国人最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万,所以人口仅有230多万的蒙古国不由自主地感觉到有些“惊慌”,收紧了对中国人的限制,这也部分解释了让俺之所以呆在二连那么久等签证的原因。 让笔者着实感觉到诧异的是,蒙古国在受前苏联控制的几十年当中人口不但没有增加,竟然还有缩减,而紧挨的内蒙古却有二千四百多万人,其中蒙古族同胞就有四百多万,远远大于蒙古国的人口总量。这不能不使隔壁的邻居产生惊慌的感觉,因为实力不均衡,悬殊太大。 或者蒙古人认为中国人的形象就是建筑工地的民工;或者是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商贩和大声喧哗以为自己富了就要禁不住表示一下的暴发户;或者中国不时暴出贪污腐化丑闻和并不怎么廉洁的社会实体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反正中国人目前在蒙古的现状好象并不太美妙。 但从趋势看,开矿、做生意、搞基建……随着时间的推,在乌兰巴托生活的中国人只会越来越多。 离开前的一天到了一家中国人开的公司,老板来自甘肃兰州(据说是当地房地产巨头),到蒙古开办物流公司并开矿掘金。办公室里洋溢着的兰州味普通话,让我这个过去经常到兰州出差的人,在异国他乡感觉到十分亲切。 顺便告诉大家,去的时候适逢午饭,他们醋熘土豆丝的酸香味,让连续吃了数天羊肉包子、奶茶、面包及相关食品而已经没有食欲的我口水直流,恨不得猛扑上去吃上那么几口,不过最终还是在不能丢人的矜持中强忍生理反应,仓促逃离。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