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回眸家乡无为黄龙寺——解放以来六十五年的沧桑巨变 |
正文 | 回眸家乡无为黄龙寺——解放以来六十五年的沧桑巨变 杨茂林 古稀之年忆家乡, 沧海桑田话无为。 今非昔比变化大, 往日乡情在梦里。 无为县境内裕溪河畔,七宝山麓东关,锥子山附近,有个小村子叫黄龙寺。这里的地形特点是山水环抱,圩区(港埠圩)土地肥沃港湾密布;山区是山岚起伏的丘陵地貌,树木葱茏、景色秀丽,它就是我几十年来日夜思念的家乡。1945年新四军在这里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搏斗,(黄龙岗战斗)这次战斗虽然新四军战士打得非常英勇顽强,可也在我们家乡留下了一座几十位无名烈士纪念(墓)碑; 1948年春天,国民党巢县、无为的守城军队,保五团、保六团在这里包围了我共产党领导的巢南石涧、银屏两个区的游击队,由于敌众我寡,战斗中游击队战士伤亡惨重,留下了“血染黄龙岗”的悲壮故事!我们家乡的几代人至今也忘不了这震撼人心的往事。 春雷一声震天响,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1949年春天,人民解放军部队大军南下,准备在千里长江沿线发起“渡江战役”,打过江南去解放全中国。解放大军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也路过了我们的家乡,从此我们的家乡黄龙岗、(无为县)解放了。当时我只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可至今也记得解放军进村时那壮观动人的情景,听说有的部队还在离我们村不远的地方(村子)驻扎了下来,进行水上战前训练。 “渡江战役”打响时,我们村子里也有民兵、船工参加护送解放军渡江到对岸芜湖的任务,后来他们还受到了政府的表彰。 全国解放后不久,听说政府要对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土改),就是把地主、富农多占的土地拿出来,分给没有土地或少量土地的农民,让贫苦农民有地种、有饭吃。这可是重大的历史变革呀!它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也给广大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了土地的农民,打心眼里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帮他们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我家当时有五口人,也分得了六亩晌田,还分得五亩山地。从此一家人辛勤劳作,田里、地里起早贪黑地忙个不停,家里的生活和村里的人家一样一天天好起来。许多人家告别了往日讨饭的生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幸福!其实他也给我们家乡无为和全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和美好的希望。解放初期,我们家乡呈现出好一派农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气象,有一首歌曲叫做“社会主义好”唱的就是当时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 时间不长,我也和村里的其他几个孩子一起开始上学读书了,要不是共产党解放了我们的家乡,象我们这样穷人家的孩子上学读书简直是大白天做梦?在我的记忆中,童年上学读书、学习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至今我还是难以忘怀。记得我上的那个小学,是当地王家的一座寺庙,(祠堂)名叫西王庙,是个两栋四合院的小庙,后面一幢是大享堂,里面供着三郎菩萨和二郎菩萨,二面的厢房和前面一幢就是我们的教室,学校条件很简陋,有一个小学校长,和三个教师,他们也就是当地的“小秀才”而已。我那时刚入学学习很认真,和其他同学们也玩得很开心,奶奶天天送我上学接我回家十分辛苦,我至今还十分留念那孩提时代的幸福美好光景。 没过几年(我已经十来岁了)家乡黄龙寺,村里办起了农业合作社,互助组等集体生产组织形式,(那是在学习苏联的经验,办集体农庄的生产方式)还听大人说了政府号召农民要走集体化生产的道路,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个人农业生产资料集中到生产队集体来统一经营。一句话就是实行土地有个人私有,转变为集体公有的土地政策,让绝大多数农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道路。从那时起中国就开始探索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农村集体化康庄大道的途径。(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从1956年春开始到1957年底完成,政府把农村的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实行集体经营,按劳分配的原则。 成立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这可是新中国一次重大的生产关系变革。 这在当时确实受到了很大的阻力,部分富裕中农和家庭劳动力较强的人家不愿意这样做,有的人不愿把自家的好田、好地和生产资料拿出来交给集体共同生产经营。他们起早带晚偷着收割自家种的小麦、棉麻等农作物,生产队集体就派人阻拦和没收。村民姜学才、黄大有、邢老四等并带着叉样和大刀等与村干部对峙争吵,坚决不服从政府的条件。要交出自家的田地、庄稼,当时那样的局面真是难以控制,后来还是区公所的区长带着公安人员来才算平息了“农民入社”的风波。这样的事虽然过去已经快六十年了,可是老人们还经常回忆这些难以忘记的故事。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那时成立互助组、合作社还的确是推动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走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它确实是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如今70岁以上的老人们都记得那两年农业生产收成还不错,比起解放前确实是翻了身,农民的日子也过得渐渐好起来了,由此可见共产党始终是心系农村和农民的利益! 1958年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方针,实行“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平均分配的原则。走人民公社集体化的生产道路,就是把原来属于各农业合作社的土地和社员的自留地、坟地、宅基地等一切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一切公共财产都无偿收归人民公社里的(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集体所有。 后来在这样的国家口号和政治形势下,在我们家乡无为的广大农村,也搞起了“大办钢铁”的热潮。“大跃进”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当时一种社会潮流。可是那时掀起的一股“浮夸风”,什么亩产万斤粮,日产千吨钢,使干部群众也迷失了方向。历史证明了这是党的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时期犯下的一个错误,他是沉痛的历史教训!其结果导致了中国农村——农民难以忘记的三年“自然灾害”。即农民们至今口传的(粮食艰巨)。 人民公社走集体化的生产道路,这一政策自1958年——1978年坚持了20多年,这期间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农村所经历的主要阶段。我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当时农村有着突出的体现,尤其是“送公粮”的场面很让人感动,农民们肩挑着粮食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排成长长的挑粮队伍,敲锣打鼓把粮食从黄龙岗送往石涧埠粮食收购站(粮站)。这充分表现出了农民(社员)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那样动人的情景一些老年人时常回味。 1965年至1976年,史称“文化大革命”时期,打倒“走资派”的运动在全国盛行,广大农村也卷入了这场(文革)的洪流。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它使许多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极大地消弱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造成了部分田地荒芜,粮食产量极低。在我们无为家乡许多地方已经是陷入了农民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的地步,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又影响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召开了党对农村工作的决策,认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中央进行了农村政策的调整,我们家乡生产大队学习凤阳“小岗村”的经验,贯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土地承包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这样的政策大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第二年我们家乡绝大多数农民自己种的粮食就获得了大丰收,每户能收几千斤粮食,少数人口多的家庭还能达到万斤粮食。(要比过去生产队多四五倍)此后就基本解决了本村几千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可是一件大喜事。吃饱饭是人的基本愿望,多收了粮食可以自己储备,农民是多么高兴呀?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有些家庭出现了劳动力富余,他们开始到北京等大城市去打工,我们无为在北京的“打工妹”可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呀?(这是振兴无为的一个讯号,许多打工者们,他们为后期我们无为民营企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尽管盛行一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越性,经过十几年的运行,也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政府和集体给承包户负担越来越重,多种社会劳务摊派形式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样农村又一次出现土地抛荒现象,群众开始不愿承包耕地,不如外出打工自由。鉴于上述原因2004年国家决定减免农业税,取消了中国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使农民减轻了负担,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社会发展劳动力转型,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发生,农村部分土地承包者逐步将承包土地转包给农业大户生产经营,自己到城里去安心务工。 为此国家也及时的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充分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利益的同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性的土地使用权;这一制度的政策内容包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长期不变,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允许集体经济组织拍卖荒山、荒地、荒坡、荒滩的经营权,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有偿转让集中土地的经营权来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这就给拥有土地的农民吃了定心丸。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资源,人类将长期继续在土地上生存和发展。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经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有保障功能、发展功能,尤其对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来说,土地是大家的“命根子”。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年来,随着国家的土地政策的逐步推进,我们家乡父老乡亲的“衣、食、住、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穿的方面:从五十年代单调的土布(家织布)洋布(大褂)到六七十年代的卡机、的确凉、橙草绒、小棉布等发展到八十年代——的卡、西服等人工纤维纺织品;人们逐步倾向现代带有品牌的衣、帽、鞋,其种类繁多,品种多样任其选择各种时尚的服饰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吃的方面:人们在解放初是“粗茶淡饭”和多种杂粮相伴为主食,在那时农民们只求吃饱为好,到了八九十年代由于“土地承包”的好政策人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温饱型的日子。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的条件变化,农民工的经济条件有了极大的好转,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餐桌上讲究美食品位和舌尖上的美味佳肴。 住的方面:刚解放时许多农民家,住的是草棚泥巴墙的房屋,四面透风外面大下,屋内小下,有句民谚:“不拍严公恶婆,就怕破屋漏锅。”可见当时人们的居住条件是极差不堪的,到了六七十年代,部分农民家庭新盖了“砖墙瓦屋”加走廊的房屋;八九十年代又有人家开始建起了楼房瓦屋加庭院,讲究的是居住条件宽敞舒服;2000年以后更有农民开始到城里购楼房、买别墅,一方面是打工、孩子读书方便,一方面是懂得了追求生活的享受。 行的方面:农民们已经习惯于几千年乡间小路的行走习惯,遇事出门,“天晴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山路、圩埂崎岖蜿蜒,上街下县全都是靠步行为主,来回少则一天,多则几日。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家乡石矿的开发,逐渐由土路、沙石路建成了如今的水泥路。村民上街走亲戚可以开车前往,几十分钟就可以来回往返。圩区的圩埂上可以沿着裕溪河岸水泥路一直通往长江边,四通八达任意驰骋。 家乡便捷的交通带来了生活极大地便利,如今“合福高铁”也经过我们家乡黄龙,它像一条彩虹穿越江淮、皖中无为大地。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年来,农村不仅农民的“衣食住行”有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和医疗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使原来的“破庙小学”已建成了现代化的多功能教学楼。村卫生室也在向城里的小区医院方向发展。农民文化乐园里载歌载舞、歌声阵阵,此起彼伏。这一切都要靠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政府的惠民好政策,一个民富国强的繁荣盛世正在走来,伟大的中华复兴——“中国梦”正在实现! 无为黄龙岗是我可爱的家乡,家乡,是每个“黄龙岗”人心中的最美好的依存。现在,黄龙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着繁华的方向发展,将来,我们的家乡一定会更加美丽绚烂。但我更希望,未来的家乡,在繁华和美丽中,要有一群群优雅文明——使者的身影。 征文: 撰写者:杨茂林 推荐单位: 无为石涧镇关工委 联系电话: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