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文/华胄
正文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所谓的“对”与“错”,如果一件事做的人多了,这件事就是对的;如果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一件大多数人都不认可的事,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

呵,可笑的人!

人生来是有棱角的,总与这个世界方枘圆凿,格格不入,然而,人总是要在社会上生存的,于是,我们极力地磨平自己的棱角,变得圆滑,以适应这个虚伪的世界。只是,不同的人把自己的棱角磨平的程度不同罢了。大多数人都将自己变得圆滑,戴上虚伪的面具,至于那些“非主流”,保持着放浪不羁的本色,他们不会伪装,不会圆滑变通,不懂的讲好听的阿谀奉承的话,他们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错误的人”了。

大约在2500多年前,有位孔夫子,听说他就是一位“做对事”的人,他做的事,几乎天下人都认可,没有人会认为他是错的。他把自己怎样斡旋于人与人之间,怎样变得圆滑变通,怎样讨取上司欢心,怎样戴上面具做人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中庸”思想于是在中华民族中间诞生了。人们渴求这样的思想,几乎天下人都认同了他的理论,于是他便顺理成章地被吹捧为“圣人”了。是的,圣人,三千弟子能教出七十二个来已经不错了。自从他的思想成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支柱,中国的封建王朝便在泱泱华夏根深蒂固地持续了两千多年。而今,封建社会早已远去,而这位圣人的思想貌似很给力,还在人们心中延续着。而且,是大多数人保留了这种思想,不错,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依旧是“对的圣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看上去虽然有道理,但他们的出发点却是“行世”,而不是“治世”或是“救世”。其目的不过仍是做人要以“老到圆通”为宗旨的。这就是孔夫子处世的“法宝”,用今天的流行语说,就是“装逼”。说到“装逼”,在这个行为中体现得最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呵呵,这就是戴上面具做人的精髓啊!与下大夫说话,就显得温和而快乐,与上大夫说话要显得恭敬,君主在时要显得恭敬不安,走路要从容安详。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可他自己不就是这样的人么?这不就是变色龙的“伪装术”么?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理所当然应该如此做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啊!所以,这种“伪装术”是人们所渴求的,这当然就是对的了。

我曾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美国商人到中国来和中国商人谈生意,他们在办公室里谈生意的时候,美国人看到墙上的一副画很好看,于是询问,中国商人给他说了这画有多名贵,于是美国佬极力地赞美这幅画,中国商人以为他想要这幅画,心想,何不将此画赠予他,这样生意才会谈得更好。于是他要求将画送给美国商人,可是美国佬再三推辞,弄得十分尴尬。

原来这只是因为中国商人不知道赞美别人的所有物是西方人的礼貌,而美国佬也不知道求人办事要送礼也是中国人的礼貌。

我们中国人是很讲礼貌的,因为我们自称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的礼貌又是很讲人情的,“人情味”是我们的一大特点。中国人做生意,从来不会抛弃人情,要想谈好生意,得先谈好人情。那么怎样谈好人情呢?圣人孔夫子教我们,送礼是最佳的选择,“来而不往非礼也”。

说到人情关系,如今不仅仅是做生意要讲人情了,几乎有求于人的所有事,都需要这个。就拿我身边的事来说吧,我们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她从来不会把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因为她顾忌,她怕学生一考完试就向她打电话求情,要求分数打高一点。当然,刚才说了,孔夫子教过我们要送礼的,所以送礼讨“人情分”的学生是不会没有的了。这只是发生在学生中间的一个例子,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上,这样的事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不用说,做这件事的人一定很多了,所以这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了。

是的,我们天生就是放荡不羁的人,可惜生活在社会上,耳濡目染,我们不得不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至于那些不想变的人,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非常讨厌的了。他们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不会理解那些少数有思想、有信仰的人,在他们眼里,这些没有伪装没有面具的人反而成为了“装逼的人”了。在人们眼里这些少数者就错得太厉害了。

然而,这些有思想、有信仰的人也不会认同大多数人的看法,他们当然认为自己是对的,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从心所欲,虽九死其犹未悔。不错,人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尽管大多数人不理解,只要心中有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你就会变成少数的正确者。

2013.12.17

华胄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4: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