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为文学注入正能量 |
正文 | 为文学注入正能量 ——看王蒙《文学中不变的东西》 2013年10月,作家王蒙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文学中不变的东西》一文,笔者以为这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檄文,是为文学正名的好文。真可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让我们走进本文。 先看文章第一个标题——文学本身碰到危机了吗。这实际是解决文学为什么不会变的问题。作家用究竟、果真、只是……还是、吗等设问句,把视听节目、网络音频视频与文学放在同一位置来加以对比、权衡、反问,之后又用“不,那是不可能的”的语气肯定,接着用“只要语言文字没有消失,只要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联没有改变,只要语言文字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还存在,文学的重要性就不会发生变化。”这样一个关联句,就文学论文学,道出文学自诞辰那一天起其实质性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其作用、意义永远不会为它者所代替。通读此段,我们不难发现作家临“危”不乱,以不变应万变以及叙事逻辑严密、轻松自如的能力之强,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为文的可取之处,有待百炼成钢。 次看文章第二个小标题——文学的成败标准是什么。这实际是解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一段,作家明确表示,是什么,不必细说……我这里要说的是,不能把发行量、办税收入看作唯一标准……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是一个民族的品位与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是一个民族存在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与胸襟。叙事采用的是避轻就重法,有的放矢,绕开“一万”,单指“万一”,这样很容易抓住读者的心,有种“于万千军中取上将之首”的快感,无形中把文学的地位提上了一个高度,把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个性、魅力全部表现出来了。正如作家贾平凹在《中国作家的天下意识》中所指出的,文学艺术它应乎天而时行,但不是应声虫,它如燃起的柴火升腾光焰,而不是仅冒黑烟,它文明而刚健,茁壮生长,使社会元亨,同时自身也元亨。段末作家又表示,我们写诗的人心中应该有屈原、李白、杜甫、普希金,我们写小说的人心中应该有曹雪芹、蒲松龄、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我们写戏剧的人心中应该有关汉卿与莎士比亚。不言而喻,他们就是文学的参照、文学的标准。他们是文学不锈的阳光,他们“让热爱生活的人们坚信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铁凝语)。”他们就是文学的象征,文学不老的图腾。他们的创作精神、他们作品内涵的深沉和厚重,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一言以概之,文学不是温室里的花,中看不中用,娇气、华丽与它无缘。文学是个体行为,是心灵的、精神的、灵魂的,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任何时候都不可等闲视之。 再看文章第三个小标题——文学创作不要跟风。这实际是解决文学应该怎么样的问题。作家没有东拉西扯,依然是“单刀赴会”,直入主题。“不要跟着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跑。要尽量维护文学这一行当的纯正风气。”什么是纯正风气?接下来作家没有直说,而是采用“旁敲侧击”法叙事,“其实所有的伟大作家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克隆的,鲁迅也是这样……什么都有一个过程……。”这种变换说法的方式,更具体、更形象、更有说服力,令听者从内心能渐渐体会到:搞文学就得甘于孤独,耐住寂寞,要有“我以我血荐轩辕”, 尽可执着恒追求的精神,这是搞文学的唯一途径,所谓正道沧桑么。此段中作家还写道,鲁迅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这话引用的恰到好处,颇耐人寻味。好像说70后80后作家处于青涩阶段不要紧,要紧的是变着法地迎合炒作,甚至搞什么营销策略,那就是助长腐败之风,虽有一时“宠幸”,但终如肥皂泡,难逃一瞬即逝的命运,历史的天空不会为它留下印痕,我们完全没必要这样做。 在唯利是图的今天,作家王蒙的《文学中不变的东西》为文学注入了正能量,为从事文学的人增添了新动力。望前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