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最美还是石堡川人之二
正文

(7)

翻看《石堡川志》,参加建设的人员还有年轻的娃娃,十六岁的小民工王兴寿,别看他人小,却是豪言壮语:别看我是小娃娃,敢到虎头去搬牙,誓与高山战到底,水不上塬不回家。

严卓连女民兵李能花是第一天哭,第二天笑,第三天干活得了窍,第四天要求去放炮。正是年轻,让他们的青春在张扬,为那个阴涩的年代划出一道道明亮的音符。

每每从石堡川水库经过,两边突兀着高低起伏浑黄光秃的土山,土山面河的山崖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黑窟窿,那是参加水库建设的劳动人民居住过的窑洞,那遗迹虽是凄凉,但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喝水不忘打井人。

那时他们上工下工,睡土窑洞,吃杠子馍,喝乏汤水。循环往复,日复一日。多少人顶酷暑,冒风雪,吃住在土地;多少人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水库建设操尽了心血,而今两鬓霜染,把青春洒在荒山野岭。

在石堡川工程建设十年中,有101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伤致残者1300余人。牺牲中年龄最小的是澄城县交道公社劝母10岁的二年级学生蒙党平,1972年11月18日劝母大队为尽快完成转砂任务,利用周六下午动员小学生背砂。蒙党平第一次背了26斤,当背第二次时被塌入砂窑内,为水利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除樊焕芳继承父志毅然上工地外,冯原连王升金,西社韦家社连韦绪堂在儿子修坝献身后,又把另一个儿子送到工地,谱写出一曲曲悲壮的乐章。

我无法用绵长文字,难以尽述前行者英雄业绩,无法再现他们高尚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渭北汉子,敢让王屋太行汗颜的澄白儿女,遇山开凿,逢洞架桥,冰天雪地抗严寒,骄阳似火战酷暑,盘曲河上筑大坝,他们腰系绳索,凌空打钎,九里峭壁劈顽石,黄龙山腰凿山洞,在险峻山崖开凿出石渠段;他们深山峡谷架长虹,敢叫岁月换新颜,他们战斗的故事至今还弥荡在黄龙山麓。

幸福缘于无欲,勤劳让人幸福。遥想那个年代,就是这样一群吃着杠子馍,端着乏汤水,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待遇,他们不忧愁,不悲伤,热火朝天地进行着石堡川工程建设,还乐观地编撰了自己的工地文学,在劳动中充满着对新生活追求梦想,他们让劳动充满了快乐。

这就是劳动人民,他们缘于劳动,辛勤汗水,让他们平凡地生活透出了伟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岁月沧桑,望眼百里石堡川。看一库清水,拦石堡川河,出黄龙山惠泽澄白大地,看干渠,宛若巨龙,横穿巍巍黄龙,起舞澄城和白水旱塬。八条支渠和着眼前的块块方田,似龙须横扫灌区角落,那条条渠道,正是建设者铭刻在渭北旱塬上的碑文。

(8)

兴水、富农、壮基,是石堡川管理者不息的追求,也是灌区群众永久的祈盼。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部开发的号角悄然吹响,世界银行中低产田改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加固成为拉动灌区工程建设的三驾马车,石堡川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历程。

2002年9月9日,是个值得抒写的日子,石堡川病险水库险加固工程开工奠基,投资九千多万元的工程全面启动。

那场面正如灌区一位诗人权医平写道:友谊大坝,彩旗飘飘,机声轰鸣。望十六公里,蜿蜒崎岖,橙黄蓝绿,车水马龙。山恋滴翠,平湖漾绿;蝶妆衣裳花扮容。争翘首,瞧坝前坡下,万紫千红。

行人摩肩接踵,八方宾客喜气盈盈。看秧歌扭扭,锣鼓声声;鸟冲宵汉,彩球腾空。五十八响,威震寰宇,盘曲河上礼炮隆。天正睛,群贤奠新基,青史留名。

那时石堡川,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正如灌区另位诗人王文平写道:岁月钟声在耳边响起/我们又将跃进一个新世纪/啊!石堡川,渭北旱塬的一条巨龙/滋润了澄白三十万亩良田/它经历了创业艰辛,拼搏甘苦/发展到茁壮而富有生机的今天/这就是我们水利人自豪/面对新世纪挑战/我们别无选择。

迎着西部开发的机遇/拉开了石堡川二次创业的序幕/在这鲜花盛开的春天/水利人怀着必胜激情和信念/抛弃了一切胆怯和迷茫/追寻着理想与阳光一起辉煌/在这阳光明媚日子/水利人铭记着一种高尚和责任/抛弃了所有的自私和狭隘/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和力量/在这大开发的盛会里/水利人被一种精神感动和鼓舞/全力以赴,义无反顾/就是为灌农服务。

作为风帆高扬的船/作为熊熊燃烧的炬/作为润物无声的雨/石堡川人知道自己的使命/无数的目光关注着我们/千万个灌农期盼着我们/我们将团结拼搏、务实高效/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9)

张太宇,是渠首管理站一名普通职工,渠首管理站地处黄龙山深处,一位从年仅20岁的毛头小伙子,到初见沧桑的中年汉子,二十五年来,他巡坝、观测、记录、测算、报告,保养、维护、开闸、调闸、关闸,在看似简单地工作中,甚至还有些单调的工作中,张太宇在黄龙山深处度过了他火热的青春和看似平凡的闸工岁月。

就闸工而言,看似简单,每次进行着重复操作,但是在这重复工作中,张太宇找到了工作乐趣,那就是库水水位与出库流量的微妙曲线关系,他为此兴奋,为此痴迷,乐此不疲。

水库改造前,是人机结合的手动摇臂调闸,丝杠每转动一圈,都会引起出库流量明显变化。经过几年时间地实践和不断摸索,张太宇熟练掌握了手动调闸技术,只要接到水量调配命令,他看也不看曲线,丝杠转半圈、一圈或者更多,完全凭手感和经验,丝毫不差。

水库大坝改造工程实施后,大坝放水洞新安装了启闭设备,出库水流量很难掌握。他通过学习和实践,终于成为大坝站第一个准确掌握电动闸开度和干渠水流量曲线的技术工人,保证了出库水流量的精确调试,把干渠流量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每每灌溉,总是由他开闸放水。

(10)

2004年,正是倡导全民创业的年份。王庄管理站根据澄城灌区苹果套袋需要,率先办起了渭民果袋厂。那时果袋厂的员工全是王庄管理站女工。

巾帼何需让须眉。吴军侠,听说站里办了果袋厂,产假没到期,就抛下不到一岁的孩子来到厂里,主动要求分配工作。在机子调试期,她一边担任开机员,一边抽空向技师学习维修常识,成为果袋厂第一个能独立操作和检修机器的女工。

段小玲,厂出纳、保管和操作员三职一身兼。负责原材料保管,库房干净整洁,材料排放有序,计数、供应准确,工作井井有序,在销售上,她多方联系,仅一个月就销售纸袋20.5万只,名列果袋厂销售榜首。

在机头整收纸袋是一项硬功夫。楚敏娟,心灵手快,在机器转速达到1500转时,她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整收纸袋计数准确,排放整齐,令前来参观学习的外地厂家赞叹不已,也被大伙戏称为果袋厂的“女一号”。

从吹面不寒杨柳风,到芳草处处艳阳天,六十多天,渭民果袋厂生产果袋六百多万只,有力提升了澄城县域苹果的果质。

渭民果袋厂发展虽然在石堡川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是王庄站女工用勤劳的双手、辛苦的汗水,再次阐释了“敬业拼搏、务实高效”的石堡川精神。

(11)

韦曹俊,配水站一名普通技术干部,配水干部手里拿着一把特别秤,就象法官肩上的天平,一边是灌区群众的利益,一边是单位的效益。

为了确保各支口水量调度稳、准、灵,他每天要往返三十多公里的干渠上,进行巡渠、调闸、观察水位和施测水量,初时是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尤其是夏日,在酷热中巡渠测水,他从不叫苦。后来有了吉普车,车内褥热,扬起飞尘,钻入车内,有时会让人窒息,他没有抱怨。车到险工段,为了精确配水,有时也要步行几公里,他从不喊累。他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单调工作,记录着枯燥的数字,老韦从不觉得丝毫乏味。

啥叫不简单?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千百遍都做好,就是不简单。

啥叫不容易?把人们都认为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并善于总结其规律,这就是不容易。

老韦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却很不简单,也很不容易的人。

(12)

旱魔肆虐三月天,适时开闸万众欢。澄站健儿步先行,七十二里引蛟龙。潺潺碧水惠绿野,股股甘泉润田园,只争朝夕为兴农,再创佳绩再高攀。这曲新谣生动地展现了澄城管理站春灌心系灌农、服务灌农的繁忙、喜悦地工作场景。

曹春侠,曾是澄城管理站三分支下段的技术员,做为一名女同志,已为人妻,又为人母,上有两位老人,但是每到灌溉时候,她揣着女人也能顶半天的豪气,巾帼不让须眉,风风火火投身到抗旱灌溉中来。

澄城站地处石堡川灌区下游,支渠下段配水不可避免地存在配水不稳现象,忽大忽小,甚至断流,不明情况的群众会骂娘,恼火之中的段干便经常抓起电话质问,为此她给自已订下不成文规定: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每隔两个小时,必须查看一次量水堰,进行一次渠道巡查。

经常是凌晨两三点,她一人毅然骑上摩托车上渠查看,有次深夜,在雷家洼查看量水堰时,她发现公路桥柴草堵塞,渠水溢出渠堤,她连忙通知斗长马进江,迅速赶到出事地点,两人手拉手,用麦钩打捞渠中柴草,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渠道输水畅通了,水位降了下来,一起事故被制止在萌芽之中。

英雄不独疆场出,闪光尽在细微处。她只是石堡川灌区的一位普通技术员,这也只是她工作中的一幅普通的场面,在石堡川灌区,象她这样的技术干部,还有许多,他们用一行行辛勤的车痕,在九曲十八弯的渠道上,抒写着炽热的青春,三百六十天,春夏秋冬四季,他们走过何止三百六十里路,他们用永不褪色激情和执着无悔追求,把汗水洒进渠水长流,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一库清水变成澄白两县父老乡亲的“增产水”、“增收水”。

(13)

我曾在水利厅农水处工作过一段时间,参加过省内其它灌区的检查工作,但更多地见过他人提起石堡川,那是津津乐道,说石堡川有三个“品牌”:一是灌区每年的三修两清一绿化工作,二是水费廉政”五个一”监督机制,三是灌区渠道绿化工作。

提到石堡川冬修,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石堡川人整得那渠道,那简直是艺术品。入耳来,心中涌起的是自豪,石堡川灌区冬修工作已经成为灌区对内对外宣传的名片。

依靠自身力量,艰苦奋斗打造精品工程,这成为石堡川人多年来对冬修工作的认识,争一流,树形象已深深溶入到石堡川人的精神之中。

在冬修工作中,石堡川人把渠道整修做为一件艺术品来做,他们精雕细凿仿佛再做一件旷世绝今的艺术品,他们心比匠人的心还要细,眼比匠人的眼还要准,手中的锹就钻头觅缝木匠的刨一样,那里不平,那里不直就往那里铲,他们把工作热情倾注于中,体现了水利人的审美情操,对水的挚诚,对水的热爱。

石堡川人把渠道当做自己的孩子,他们无微不至的管理,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不求他人的赞叹,因为那渠道是他们的生命之线。石堡川人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点面结合,七光八直,综合治理,效益优先”的整修经验,达到“全面整修无死角,整体质量上台阶”,“三修两清一绿化”工作连续十多年膺获关中灌区联评第一。

如何减轻灌农水费成本,让灌农得到实惠,是石堡川人践行为民服务的的宗旨体现,他们建立“灌农水费明白卡、水费廉政义务监督员、举报电话、灌农意见建议箱和水费公布栏”廉政机制,让灌农参与到用水的全过程,有效地减少供水、收费中转环节.

2001年在省水利厅、物价局联合组成的“治乱减负”检查中,石堡川水价提升,管理运行之好,出现了“高水价,低负担”现象,灌区送水、收费、建帐到农户,群众普遍满意。随后省政府、水利部和省水利厅先后在全省、全国水利行业将石堡川水费廉政”五个一”监督机制进行学习推广。

廉字升帐,灌区水丰民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十五个年头里,石堡川灌区累计引水6亿多立方米,创造社会效益25多亿元,灌区粮经比例由9∶1转变到4∶6,玉米亩均增产300公斤,苹果亩均增收200元,棉花、烤烟亩均增收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0元增加到2500元。

“多品种,大规模”是石堡川人对渠道工程绿化的又一鲜明特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石堡川确立了“谁栽、谁管、谁受益”的渠道绿化管理思路,干支渠结合治理改造,渠堤以适合生长、耐旱的花椒树为主,区域优势突出的渠段栽植风景林带,渠坡及大型建筑物周围实施草皮护坡,斗分渠以黄花菜为主,临近道路的渠段培植速生杨绿花带,管理站庭院以风景树、花草美化为主,石堡川人实施库渠园院圃立体开发,将绿化工程融入到工程治理、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之中。

走进石堡川灌区,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条千米画卷,形成了田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想:那些精品工程,背后不知流了石堡川多少汗水,付出多少艰辛,那些靓点工程,也演绎着石堡川人求真务实奉献的精神。石堡川树绿水碧渠通直的劳动成果,成为宣传渭南水利,为渭南水利工作增光添彩的灌区品牌。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4: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