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地走笔(19)华山的“一条路” |
正文 | 华山的“一条路” “华山自古一条路”是一句为妇孺皆知、人人均晓的俗语。这一条上华山的路,沿华山峪南北延伸、蜿蜒曲折,全程计约40华里。这“一条路”是游览华山的唯一道路。这“一条路”虽经历代的不断修整,且于一些地段凿了石阶、增设了护栏、牵拉了铁索,但道路仍然崎岖异常,艰险无比。要想欣赏华山的旖旎风光,必须在这“一条路”上攀登,需要鼓劲壮胆,需要经历艰险。 那么,这“一条路”是怎样来的呢?我们的回答是:是华山及其周围特殊的地形地貌所造就,是人们不断地探索而形成…… 从地理区位看,华山位于渭河之南,山的北面为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山的南侧为绵亘东西的茫茫秦岭。华山山体则处于东侧黄甫峪与西侧华山峪之间的分水岭部位。 “峪”是指短而深的山谷。因为秦岭属地质构造上的强烈上升地区,侵蚀切割作用严重,形成很多壁陡而深的沟谷。秦岭北侧的河流就沿这些沟谷北流。这些河流流程短促、数量众多,平面上呈平行分布,有秦岭“七十二峪”之称。华山东侧的黄甫峪与西侧的华山峪就属于“七十二峪”之范畴。 黄甫峪和华山峪是华山地区比较大的河流。由于华山地区构造上升明显,河流的侵蚀切割剧烈,致使沟谷深度很大,形成谷壁峭立、悬崖千仞的地貌景观。从黄甫峪和华山峪的谷底,至华山的峰巅,高差竟达千米左右,谷壁坡度也在六七十度以上。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从黄甫峪或华山峪的两侧直接登山,是绝对没有“路”可走的。 华山南峰为花岗岩构成;南峰南侧则为变质岩类的片麻岩所构成。花岗岩地质时代较晚,性质坚硬、耐受风化能力较强,形成了高峭的山峰;南峰南侧的片麻岩,地质时代古老,岩性松软、容易遭受风化,故形成低矮的山岭。而且在华山南峰之下有一深大断层存在,形成了深达五六百米的深沟大涧。人们站在华山南峰向南俯视,眼前幽谷深邃,不免感到目眩头晕;若立于华山南峰南侧的低岭上,仰望华山南峰,只见南峰峰顶直插云霄,眼前尽是绝壁悬崖……如此这般的地方,哪里能够找到登山之路?! 因此,要想从华山诸峰的东侧—黄甫峪和南侧登上华山诸峰是没有“路”可走的。人们艳羡壮美神奇的华山,却苦于无路登山而“望山兴叹”。 据传说,历经多代,时间长了,就有一些胆大、敢于冒险的好奇勇士开始了寻找登山之路。这些“好奇勇士”在寻找中,不乏坠落峭壁、葬身深涧者。还有一些看破红尘、寻找清静、欲隐人迹不到之处的向善修道者,也常从石壁罅隙中探找登山之路。 日月轮回、光阴流转,经长期摸索,人们看到一些猴子从今天称作千尺幢、百尺峡的山脊上爬上爬下。猴子的行踪启示了人们,给人们登山指出了方向。于是,人们学着猴子的样子,踩着猴子的“足迹”,从千尺幢、百尺峡一带的山脊上攀崖缘壁地向上爬,终于在这里成功地登上了华山的山顶,找到了一条登山之路。 登上华山的这“一条路”,是选于怎样的地形之上呢?细加分析,原来华山山体处于黄甫峪与华山峪夹持的小分水岭上。黄甫峪沟大,整条沟内谷深、谷壁高峻陡直;而华山峪却较小一些,谷壁虽然也很高峻陡直,但却比黄甫峪逊色不少。这“一条路”就选在了华山峪中。 华山峪发源于华山西峰的舍身崖下,在上游青柯坪以东,地势比较和缓,高差也较小一些。在这里,只要登上不算很高、但仍属陡峭的一段路程,就到了延伸方向与黄甫峪、华山峪的方向相平行的分水岭岭脊之上。这条岭脊向北倾斜,呈一斜面徐徐向南抬起,是由于断层和花岗岩的节理、裂隙而造就的。这条岭脊向南连接华山诸峰。寻找到了位于岭脊上的这一条路,沿着这条路向上攀爬,就可登上华山诸峰的顶巅。 华山“一条路”,是历代人民以不屈不饶的英雄气概,运用自己的智慧,科学地分析华山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巧妙地利用切割不是很深的华山峪和分水岭岭脊的特殊有利地形,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摸索、开辟出来的。华山“一条路”,既是人们依附大自然,又是人们战胜大自然而形成的。 多少年来,游览华山者都是在这“一条路”上攀登着,上上下下去游览美丽奇险华山的。至于解放华山、英雄刘吉尧智取华山,从黄甫峪登上华山的那一条“路”,则是凭借绳、索、梯、杖等工具而上的,那是一般人不能为之的…… 登华山的“一条路”起始于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向南穿过陇海铁路线后,沿着华山峪南行。华山“一条路”在华山峪的两侧盘旋蜿蜒、左曲右折,忽而在东、忽而又西,道路就在洪水、河水堆积的砾卵土石层和岩坎边上。河中流水色碧而清澈,水流比降大而湍急,时而又见瀑布深潭出现……进山后的这一段路,虽然两侧山陡壁直,谷底狭窄,路为宽度仅有数米或十余米的崎岖小径,但确实在登山路的全程中尚算“平坦”,不算奇险,应属“好”走之路。 一路南行,至青柯坪后,“一条路”即离开华山峪而折向东北。由此再行,“一条路”的奇险真情才逐渐显现出来,险要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一一出现。这些路段,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沿着“一条路”登上了分水岭的岭脊,就到达华山最北端的北峰。“一条路”继续沿岭脊南行,先后过擦耳崖、上天梯、苍龙岭、五云峰、金锁关,到达三峰口。 由三峰口向南眺望,华山的东、南、西诸峰展现于眼前。“一条路”到了这里一分为二,可择一而登峰:一条是三峰口→中峰→东峰→南峰→西峰→玉井→三峰口→返程下山;另一条是反向而行,即三峰口→玉井→西峰→南峰→东峰→中峰→三峰口→返程下山。 华山“一条路”的形成很不容易,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据记载,汉代已经有了登山之路,但只是初成,一般人难以前往,登华山被视为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华山之上是人迹罕到之处。当时,极少数人能够登上华山峰顶的人,也是凭借绳、索、梯、杖的帮助,攀藤爬崖而登临的。这个时候,华山之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庙宇等建筑。 到了唐代,一般人还是难以上到华山峰顶,只在华山脚下修建了一些庙宇,进行封禅活动。唐代后期,以至到了宋代,登山的“一条路”才逐渐开辟出来,一些险峻的地方也陆续安装上了防护铁索,一些岩洞也慢慢地扩大开凿,一些庙宇也建了起来。此时,登上华山诸峰者,除修道道士、求雨拜神者、樵夫和采药人外,专门游山者虽然不多,但较前已增加不少。但此时的游山者,大多只到青柯坪而返,华山的东、南、西诸峰,一般人还是不会到达的。 从明代起,情况有了明显改变,华山之上,香火兴盛,游华山和登顶者也多了起来。修道、朝山、求神者更是数量大增。至于那些官吏、名流、文人墨客也不甘落后,纷纷络绎而往,同时咏诗作赋、泼墨题词,在华山各处留下了很多遗迹。 到了清代,华山“一条路”几经修缮,铁索经过加固,游华山者更为增多。民国时期,爱国将领杨虎城又将上山道路重加修整,在很多地段新置了铁索、护栏,使华山“一条路”更加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对华山名胜古迹的保护,多次拨专款修复庙宇遗迹,重修道路。在华山“一条路”上新加铁索、增劈石阶、加添护栏,使“一条路”更加安全、稳妥。 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华山“一条路”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整修,并针对新的发展趋势,制定了新的规划,部分规划已经陆续付诸实施。据说,有人建议在华山修建索道,以满足更多的人不用再费太大的力气游览华山。人们在期待着。 1981年5月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