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哈工大奇人刘耳教授(文:赵威) |
正文 | ![]() 文:赵威 刘耳教授至今依然是故乡的传奇人物 刘耳这个名字,还是在懵懂不知事的时候就听故乡的老人们讲起过,黄初荫老人是个老革命,早年就读盘县一中,后参加滇黔桂边纵,解放后在故乡的多所学校任过教师和校长。他的大儿子黄兆一老师和刘耳的哥哥刘斗同在盘县二中教书。都是盘县的名师。年幼时我经常去黄初荫老人家去玩耍。因此,早年听说过刘耳的事情。记得,黄初荫老人说,现在哈尔宾工业大学的刘耳教授早年读书的时候,在自己家的墙壁上挂上一幅座右铭:南瓜稀饭,稀饭南瓜。那时,刚好是改革之初,生活还比较艰苦。以此来鼓励自己勤奋学习。 八十年代,刚恢复高考不久,刘耳以高分考取很不错的学校,在故乡比较封闭的山城小县来说是比较轰动的,加上后来在哈工大上学不久后取得赴美留学的机会,更是作为故乡人茶余饭后不可多得的谈资。很多的家长经常会提起他以鼓励自己家的孩子好好的上学学习。 从哈工大到美国的传奇经历 刘耳教授,高考的时候是盘县的第一名,因眼睛高度近视,没有被四川大学录取,后来转报了哈工大技术物理专业,并顺利被录取。当时,正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不久,美国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学校已在积极争取中国留学生。 “然而,国家当时派遣的留学生主要是研究生 (如通过由李政道发起的CUSPEA计划派出的学生),而基本上没有本科生。”但美国麻省的菲利普斯学校却通过一位哈工大校友联系到哈工大,希望双方能建立长期的交流关系。菲利普斯学校是一所享有盛名的私立高中,以高质量且富有特色的教学著称。哈工大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遇,从1980年起,每年从大一新生中选拔3名优秀学生送往该校。1982年新生入学时,哈工大也从中选拔了3名学生派往了美国,不过新入学的刘耳当时对此一无所知。由于贵州的录取分数线相比于教育发达的省份的要差不少,以刘耳的高考成绩是完全无缘于这样的机会的。不过,刘耳入学后安心求学,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却成了全专业第一。这时,机遇再一次倾向了刘耳。菲利普斯发现哈工大从新生中派出的学生到美国后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哈工大从学过一年的学生中选拔交流学生。这样,82级的学生就多了一次机会。基础部推举了刘耳,跟来自其他系的6名同学一起参加考核。考核的形式是用英语进行的面试,一下子难倒了一些同学,而刘耳却从中脱颖而出。就连面试的老师都很诧异他怎么会用英语说出“水浒传”这个词。原来,从中学起,刘耳便对英语下了很大功夫,除了课堂知识外,他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看了一些英语课外读物。就这样,从7名学生中选出的3名中就有了刘耳,他们于1983年9月被送往美国菲利普斯学校,踏上了异国留学的征程。 来自哈工大的3名学生是以高四即高中最后一个学年的学生身份进入菲利普斯学校的。美国的教育体制比较灵活,可以照顾到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在菲利普斯学校,有不少课程相当于大一或大二的课程。学生学了这些课程,再通过一定的考试,上大学后就可以免修。由于基础较好,刘耳很快就跟上了数理化方面的课程。生物、历史、文学课要难一些,但他也通过了各科考试。高考后,他顺利地被芝加哥大学物理学专业录取。在芝加哥大学古老而又美丽的校园中,或背着书包健步如飞地奔向课堂,或在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中刻苦钻研,或是坐在宿舍外的草坪上细细品味自己喜欢的书……直到现在,4年的本科学习生活片段刘耳仍历历在目。本科毕业后,刘耳紧接着又读取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学硕士。当被问及读本及读研的费用时,奖学金加上业余打工赚的钱足够支付他本科与读研的各项费用了。毕业后,刘耳又将求学目光投向了社会学这一综合性学科。由纯理科转向社会学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不仅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以应付GRE考试,还需要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拓展。同时,生计也是他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刘耳在美国教育促进中心找到了一份办公室职员的工作。两年的时间内,他一边工作,一边大量读书,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那时候他租别人的房子住,房东的儿子在一家社区大学上学,却不爱读书,图书卡从来不用。这就便宜了他:房东的儿子交学费,他却在晚上和周末用房东家儿子的图书卡去泡图书馆,免费读了不少书。”1991年,刘耳被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专业所录取,并于1996年毕业回哈工大任教。1996年回国后,刘耳又读完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细读他的各类作品可以发现,他的研究中体现着对社会、对人文、对环境等现象与问题的深刻思索。 刘耳教授,毫无疑问是故乡走出去的佼佼者。在八十年代能够出国留学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故乡出国留学较早的应该是解放前的张道藩和高溪樵等,刘耳教授应该是盘县解放后接受新式教育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比较早的人。无论是在故乡还是在贵州甚至全国来说都是比较早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留学的比较多,特别是进入两千年后,有留学英国的夏雪,有留学澳大利亚的现在德佳公司的副董事长黄勇和曾经在六盘水市师范学院任教的黄成。有现在在国家环保总局工作的黄丰丰等。 同事印象,唐魁玉教授的诗,我的同事刘耳 我的同事刘耳 文:唐魁玉 一 我的同事刘耳 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 记得他刚从大西洋彼岸回来的时候 连续两次都穿同一件皱巴巴的白衬衫 在我眼里这就如同又踏入了同一条河流 他是一个如此不同寻常的人 以至于我觉得他是大于诗的事物 二 我的同事刘耳 也写诗。或许他早已搁笔了 然而这本身并没有什么损失 重要的是他曾经写过一首抒情短诗 中的一个句子后来蝶化出了她女儿的名字 阅云——就是阅读云彩的意思 很多年以后他一脸严肃地对我说 三 我的同事刘耳 没有一般人花天酒地虚度光阴的毛病 他除了刚开始回来时爱吃祖国的肘子肉以外 烟酒不好,包括对那些有性别感的浮游生物 有一次九点半下晚课时跟他同行很晚才回宿舍 的一名貌似膜拜他的女生偷偷地告诉我 她就喜欢刘老师酷酷的,谁也不在乎的样子 四 我的同事刘耳 从前曾是我在马家沟附近的复华小区高层住宅 里的邻居,用我们的行话说属于一个街角社区 他的906和我的1506垂直距离不足20米 在电梯间不期而遇时估计趋近于电影中的8厘米 由于欢喜他我每回见到他都主动地笑脸相迎 可是他却跟他那副高度近视眼镜一样一声不吭 或者只“嗯”一声 五 我的同事刘耳 跟我一样也是一只无可救药的书虫 自芝加哥、哥伦比亚到普林斯顿 每个故事里都留有丁香般的东西方典籍味道 仅仅是在他的书房拿起一本牛津版的书来 就已经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秋风吹动 谁还敢像轻视纯洁爱情那样轻视他高深莫测的学问 六 我的同事刘耳 简直就是陈寅恪钱钟书那代游学生的新版本 他爱好学问却视各种证书如草芥 (至于他后来被老婆逼迫用《金瓶梅的考据》 换了个文学博士学位则纯属偶然) 在他看来,食物也许比只能装潢门面的证书更重要 其实我这样说他已是不忍,因为他的可贵之处 就在于什么也不说 七 我的同事刘耳 在永恒的事情上也会遇见一些坎坷 当然这只是我随意猜测 关于他的八卦最好还是就此打住 因为无论我怎么说他或许曾经也是个情种 不远万里就为了途中与一个心仪的女孩相见 谁会相信我这不是替《非诚勿扰》节目做海外广告呢 八 我的同事刘耳 不是法国小说中的那个于勒 虽然我的学生同时也是他的弟子 背地里跟他叫“耳叔” 几个小女生在考人类学时怕极了他 但是趁他不注意还会冲着他的影子窃笑不已 心想再也没有什么比补考的事情更让她们难堪了 九 我的同事刘耳 一九九六年春天从美国回来时 副:刘耳教授的简单简介和唐魁玉教授的简介如下: 刘耳教授,贵州省盘县人。1982年毕业于盘县二中,同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83年被选派到美国学习,通过坚韧的毅力,他先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博士。 唐魁玉 男,吉林省辉南县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并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研究会及黑龙江省社会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副主编。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