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白龙马的故事》作者:三川贤夫 |
正文 | (一)厌弃菩萨生活 传说西海龙王敖润的三太子,先因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继而又纵火焚烧玉帝所赐明珠,触犯天条,犯下死罪,幸亏大慈大悲的南海观世音菩萨相救,才免其死罪,被贬到蛇盘山鹰愁涧思过。后又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再度被观世音菩萨点化变作白龙马,驮负唐僧去西天取经,任劳任怨,功成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恢复其龙身原貌盘绕在灵山山门擎天华表柱上,终日聆听如来佛祖讲经说法。这样枯燥的生活才过了三个多月,八部天龙广力就不太安心了。虽然这灵山仙境风景秀丽,奇花异草芳香扑鼻,但是八部天龙广力有些厌弃菩萨生活了,他很想回到西海去过从前龙太子的生活;又回想起驮负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十多年戎马生涯,虽然历经数万里长途跋涉之艰辛,却是饱览了无数山川之奇险、天下风光之迥异,广开眼界,趣味无穷矣。而今盘绕在这石柱上不能离开半步,毫无人身自由,失去了到处驰骋的欢乐生活…… 机会终于来了,一日如来佛祖动身前往其它名山佛庙视察。听说如来佛祖每年春季都要离开灵山视察一次天下所有的佛教寺庙,每次出门视察少则半月,多则两三个月才返回灵山。如来佛祖动身的第二天清晨,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就悄悄地从擎天华表柱上溜下地来仍然化作白龙马,找出驮负唐僧取经用过的马鞍背在背上跑出了灵山…… (二)白马堰寻欢 相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在灵山仙界生活了三个多月,人间已是历经千余年之久,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已从唐太宗时代滚入了大清时代。这一年的阴历三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八部天龙广力化作白龙马从灵山跑出来后,撒开四蹄日夜兼程狂奔了三天三夜后,来到了安州地界时,感到四肢十分疲乏,见路边一处万丈壁岩下有个“金霞洞”,就进洞内歇息了。次日太阳初升,朝霞映亮了洞口金光闪闪,白龙马走出“金霞洞”看见河流对岸是一片狭长的开阔地带,便游过河去见是一片水草肥美之地,白龙马十分喜欢,便在此处悠闲地饮水啃草,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餐。 这片水草丰盛的开阔地带就是安州的“白马乡”,有一条清澈明净的河流叫“苏宝河”,从北川擂鼓镇流来经“白马乡’流入安昌河。当地百姓为了引河水灌溉农田,就在苏宝河下游筑起一道河堰,名为“白马堰”,苏宝河两岸山峰倒映堰水中绿荫澄碧。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以牧羊牧马为生,其中有一个姓向的大家族牧养了一百多匹白马,引来了远近的商人争相购买……可能安州的“白马乡”、“白马堰”皆因“白马”而得名吧。每年夏天负责牧马的向大爷还常常将白马赶入“白马堰”为白马洗刷全身,久而久之向大爷的那群白马每天吃饱青草后都要跑到“白马堰”来饮水洗澡。这一天向大爷的那群白马来到草地时发现了从灵山跑来的这匹白龙马,先是惊奇,接着发出了询问对方的嘶叫声;白龙马甩甩修长的马尾,也用交友的亲切嘶鸣声作了应答。很快向大爷的那群白马与这匹新来的白龙马就成为好伙伴了,它们相互间如遇故人般亲热地混在一起寻欢作乐了,它们一同吃草,一同嬉戏奔跑,一同到“白马堰”饮水洗澡。这天傍晚向大爷给马添夜草时发现自己的马群中多了一匹英俊的白马,心想:这马也不知是哪家的,先喂着吧,等失主找来再说。春夏过去秋冬来临,向大爷也不见有人来找这匹白马,倒是发现自己的马群中那匹发情的母马恋上了这匹来历不明的、十分俊俏威武的雄性大白马,出去回来都是并首而行,好似一对形影不离的情侣。向大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家伙定是良种马,说不定来年会给我添上一两匹小宝马儿呢。果然第二年夏末秋初时,向大爷的那匹母马产下了两匹可爱的小马驹来。小马驹在它们父母的细心呵护下,在向大爷的精心饲养下,一天天地成长壮实起来。 不知不觉中白龙马已在这“白马乡”的“白马堰”边,欢乐地度过了幸福快活的三个春秋。这年冬季正当白龙马与向大爷的这群白马天天寻欢作乐时,听说清军杀入四川来了,有一支农民起义军正在四川招兵买马抵抗清军。为了保卫“白马乡”及向大爷的这群白马的平静生活,白龙马决定前往参战协助农民起义军击退清军。这个决定当然不能让向大爷知道,因为向大爷肯定舍不得让它去的。这天晚上等向大爷睡了后,白龙马告别了马群,飞快地跑出了“白马乡”…… (后来向大爷去世了,因草地枯竭都开垦为农田了,“白马乡”逐渐以种植业取代了畜牧业。新中国建立后的“土改”时期,安州更名为安县。没有人养马了,“白马乡”也撤销了,以“白马堰”为界,上游地区并入了安县永安镇,下游地区划归安县城关镇,后来城关镇又更名为安昌镇。再后来“白马堰”被洪水冲毁了,为了方便苏宝河两岸人民来往,就在原“白马堰”附近河段修建了“白马堰大桥”。) (三)马鞍落地成山 白龙马跑了,那两匹小白马要去追赶它们的父亲,小马的母亲要去追赶她的“夫君”。于是,母马带着两匹小儿马嘶鸣三声算是道谢主人的饲养之恩,然后朝着白龙马跑走的方向奔驰而去。马群见有自己的同伴跑走,一起长声地嘶叫起来向主人报信。当时向大爷并未睡熟,听见自己马群大声长啸,以为是狼群或盗贼来了,急忙起床来到马棚察看后,立即骑上他那匹头马朝院外紧追而去,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呼唤着他的母马和儿马。 白龙马听到了后面母马和儿马的呼叫声,也听见了向大爷的呼唤声,跑得更快了。白龙马撒开四蹄飞奔起来,渡过河流,跃过小溪,横跨九座山梁,穿越九条峡沟,跑至一条绵延数十里的山脉(即现在的方水乡宝珠村八社与圆门村一社交界处)时,白龙马背上的马鞍滑落到地上,白龙马为了不被向大爷追上,也顾不得去拾取滑落在地的马鞍了,沿着山下河岸向下游狂奔而去,出“永镇场”,过“龙门坝”,终身跳下了涪江河……其实向大爷追了五六公里后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心想:跑就跑了,由它们去吧,便勒转马头早回“白马乡”去了。 后来白龙马滑落在山脉上的马鞍化作了一座凹形的山岭,状如一个巨大的马鞍,当地老百姓就叫这山为“马鞍山”。传说白龙马的马鞍化作山岭后,每到黄昏时附近的老百姓能看到“马鞍山”发出晚霞似的红光,还隐隐约约听见马儿的嘶鸣声,有人说是金马鞍才会发出红光,有人说是神马之鞍显灵,应该在此修建一座庙宇,说不定能保佑这里的后生考起武状元呢。于是当地百姓便筹资在这“马鞍山”的“马鞍”正中修建了一座“马鞍寺”。 (现在这里的“马鞍寺”,既是佛教信徒念诵佛经的场所,又是方水乡圆门村的“爱国老托所”,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就有很多佛教信奉者和部分老年人来此寺庙开展活动。) (四)马儿累死化为石马 白龙马穿过“龙门坝”慌不择路跳下了涪江河,奋力向对岸游去,爬上河岸跑了不到三百米远,却听得耳后传来了马儿的呼救声。白龙马跑回河岸低头一看,见是自己在“白马乡”的“白马堰”结识的“爱妻”母马正在河中挣扎着,对岸河堤上站立着两匹儿马正在引颈长鸣、声嘶力竭地向自己呼叫:“父亲大人,快下河来救救母亲吧,我们跟着你跑了这么远,已经累得不行了啊!”白龙马在亲情的感召下立即纵身跳下涪江河,两匹儿马见父马来救也一起跳下涪江河向母马游过去。白龙马将母马救上岸来后,又转身两次下河将两匹儿马驮上河岸。由于母马及俩儿马紧追白龙马,疾速长途奔波,早已耗尽体力,加之大汗淋漓时又被冰冷的江水所呛,半夜时分母子三马气血虚脱而死。白龙马经过这番折腾也是精疲力尽,又见“妻儿”为追随自己而劳累致死,顿时悲痛欲绝,岂能独自苟活于世?想到此,白龙马两只前腿一曲,跪在母马头前,嚼舌而亡。白龙马对母马的情爱之深丝毫不亚于热恋中的痴男痴女们,正所谓“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日死”啊!白龙马及“妻儿”四口为亲情而死在一起的感人场景,正被外出视察佛庙路过此地的如来佛祖所目睹。如来佛祖双手合十随口念道:“此马与凡马爱之真切,坚贞如石,四马尸首尽皆化作石马,永不腐朽也。阿弥陀佛!” 第二天,当地百姓来到田坝干活时,见距离河岸不足十米远的田里卧着四匹白马,近前一摸竟是冰凉的石头,以为是天上的神马下凡为他们守护庄稼。于是集资在此建修了一座一丈见方的能遮雨的凉亭,将四匹石马供奉于凉亭内,称作“石马凉亭”。此后这片田坝便被老百姓叫做“石马坝”,“石马坝”所在的这个乡就命名为“石马乡”了(即现在的绵阳游仙区“石马镇”)。 “石马凉亭”建起后逐渐有人前来给石马敬香烧纸。开始时是一些读书人的父母在科考前总要到“石马凉亭”来燃香跪拜,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马到成功”金榜题名;后来一些经商之人也来“石马凉亭”敬香磕头,希望自己在走南闯北的经商生涯中能够“一马平川”马上发财;从此前来烧香敬奉石马的人越来越多了。斗转星移,日月照耀;天长日久,万人朝拜,“石马凉亭”四匹石马中的一匹竟然恢复了生机,在一个圆月之夜跑出凉亭来到河岸跳下涪江,过河后直奔对面山梁而去了…… (新中国建立后“四清运动”期间拆毁了“石马凉亭”,留下的三匹石马又被多事者打烂一匹并推下了涪江河。后来一些百姓悄悄地将仅剩的两匹石马搬运到了几百米远的“东岳庙”里供奉,又请石匠打造了一匹石马也一并安放在“东岳庙”中。再后来,在“反迷信破四旧”的浪潮中,将“东岳庙”内的神像毁掉,把“东岳庙”改建成了“敬老院”。再后来,由于宝成铁路与国道穿越石马镇境内,石马旧镇被拆除,重新规划建设了石马新镇,并在新镇的街心花园塑造了一匹腾空奔驰的骏马——虽然此马英俊威武,但与镇名“石马”显然有些名不副实了。由于石马新镇修建了新的敬老院,原来“东岳庙”改建的那个旧的“敬老院”已经废弃不用了,院内的三匹石马没有了神像和老人的陪伴似乎冷落了许多。可叹的是“石马镇”因“石马”而得名后,石马镇工农业犹如骏马奔腾般迅速发展壮大了,而镇名的标志——“石马”却被遗弃冷落在江岸边了。好在老百姓还没有忘记这几匹“石马”,还常来“石马”这里挂红许愿、烧香跪拜。) (五)石马进了庙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前一节故事讲到:经过老百姓数百年的虔诚膜拜,其中一匹石马在香火的温暖熏陶下,吸收了日月之精华和众人之灵气,竟然活了,在阳春三月一个星光灿烂的圆月之夜,渡过涪江河,穿越青义镇后面的山梁,跑到了青义镇五大队二队一片狭长的山沟里,将刘家一块麦田的麦苗吃了个精光,正要上田埂到别的麦田去,被刘家发现了用火药枪打中马头,马一头栽倒在田埂下一命呜呼,又化作了一匹石马。 于是人们就把石马所困死的这块田叫做“石马田”,石马所跑过的这条狭长的大山沟叫做“石马沟”。 后来该地百姓闻听这“石马”是从游仙区石马坝渡河跑来,是曾经有过生命的灵性之物,甚至有人还梦见这“石马”托梦,说它是唐僧取经骑过的“白龙马”,如果能进庙宇作为神灵供奉,可以保此地百姓五谷丰登、财丁兴旺。于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地老百姓便在这山边修建了一座“石马庙”。被火药枪打死在“石马田”里的那匹石马无法移动,就请石匠精心打制了一匹长高约一米多的石马供奉于庙中。为了防止“石马”再跑往别处去,还给石马配上了一个马夫,马夫手中紧紧攥着石马的缰绳。 这青义镇的“石马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被拆毁,现在的“石马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的,香火还比较旺盛,并有专人管理。这“石马沟”和“石马庙”所在地就是现在的绵阳涪城区青义镇大龙村十二社。有人说跑来“石马沟”的这匹石马,比困在石马镇“石马坝”的那三匹石马幸运多了,不再日晒雨淋餐风露宿了,进了遮风挡雨的庙宇,初一十五还要受人敬香跪拜。这“石马沟”虽然僻静了点,这“石马庙”虽然小了点,条件简陋了点,但“白龙马”所化作的“石马”在这里却受到了最高礼遇——被当作主神供奉在庙宇的正中位置!毕竟这马曾经是驮负唐僧取经有过功劳的,晚年有此归宿受此待遇也是它的造化啊! (2014年12月27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