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评说好声音 |
正文 | 评说好声音 昨晚,一家三口一起看了《中国好声音》的比赛,每每此时,涵今总会问我的偏好,尤其四位导师。女儿如今的年纪,到了慢慢会追星的萌芽状态,她已有了自己内心对人、对事、对文、对歌等等方面的小主见,这本是成长中的必然,不是世界观、人生观,而是自己自觉自发的朦胧的审美感觉。 看这类节目,对我们三人来说,都是纯粹的消遣。我自己无艺术细胞,也从来不是追星的人,曾经握锄头的手,这辈子自然难以拿起话筒、画笔类的艺术之器具,至今唱歌走调、写字“狗爬”似的,写文章拟的原稿,有时自己回头就不认得究竟写的什么。 人往往这样,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表面的冷漠掩盖不了内心似无还有的一丝遗憾。当初刚入大学,迎新晚会上,看到学友歌舞弹诵,热闹人群的角落里,内心是酸酸的寥落。而所有的人都知道,当初的校园,手抱吉他,头披长发的男生意味着什么。夸张一点,无论体育或文艺的特长,很大程度上是增强了年轻学子内心的骄傲与自信,校园歌手、校园球星、校园诗人,是教人侧目的自然优选。 那时,校园每年一届的歌手大奖赛,煞是热闹,老乡、同学都有参加,耳濡目染,自己也慢慢地听一听磁带,看一看报纸、杂志的娱乐版,知道了谭咏麟、张国荣、姜育恒、齐秦、周华健等港台艺人(之前只知道张明敏),那时对港台明星的崇拜较之如今要汹涌澎湃许多,国内好像唯有刘欢在引领潮头。大三时,突然冒出一个郑智化,结果满校园都是“水手”在“星星点灯”找寻“堕落天使”,如今想来,也还算经典。 我不会唱歌,对所有这些仅仅凑凑热闹,作为宿舍里卧谈会或其他场合的一点谈资。 这些年来,也经常酒后到歌厅潇洒走一回,同时,各种媒体充斥了太多的娱乐因素,或者说娱乐快餐,耳朵怕有些茧子了,也可能由于生活历练中沉淀了更多的情感体味,也偶尔会认真地、选择性地倾听一些歌曲。 说实在的,如今年青一代的歌手,我知之甚少,新的歌曲也听的较少,一些奇奇怪怪的所谓星星甚至少许厌恶。我感觉流行歌曲的黄金岁月似乎已经过去了,就像唐诗、宋词,属于特定的年代,后人不乏好的作品,但终究不能复制那个时代,这个比喻有些不恰当,只是表达一种感觉。 另一方面,或许自己真的老了的缘故,不自觉地会生活于一种怀旧的念想中。 齐秦是我大学时代当红的艺人之一,清楚记得与学友讨论同时当红的另一位台湾艺人姜育恒,两人谁更好一点,当时的结论是,姜更深沉厚重一些,齐好像更个性洒脱、狂放不羁,显得略轻飘,如何得出的结论,大概是以声取人、以貌取人、以表取人了。 我再次专门听齐秦的歌是很久以后了。女儿一岁左右时,我在车上放了刘欢的歌曲碟子,所有歌者中,我尤其一直尊崇的便是刘欢。我发现其中刘欢翻唱了几首齐秦的歌曲,有些意外,所以便又买了齐秦的碟片。慢慢地听久了,有了体味,与其他歌手有了一定的对比,对齐秦的歌唱便越来越认同,也改变了曾经存于脑际的对他的“浪子”的感觉,愈来愈喜欢。 齐秦的歌,像是忧郁的询问、沧桑的回忆、娓娓的倾诉,也像是婉转地抒发、倾心地交流、殷殷的嘱咐,有伤无悲、有愁无怨,加之其声音的质感纯净,特别让人走心,不铿锵、不卖弄、不嘶吼,就是一种诉说一般。 今天,我又特意上网搜索了一番他翻唱的老歌,《我只在乎你》、《城市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云知道》等,他举重若轻的演唱的确有一种深情而苍凉的美,让人有无语泪先流的感觉。 我也看了网上许多对他的溢美之辞,但那不是我的感觉。去年在北京东四环的CBD球场,曾偶遇他,擦肩而过,下次谋面,应该找这哥们聊一下。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