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余荫山房
正文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十月一天的下午三点,我们来到这里。四周低平的山岗将山房环围着,与其它几处岭南名园都建于闹市截然不同,人车之喧确实难闻,弥漫在空气中的悠缓的筝声,为这片洼地平添了一丝古雅之趣。

我们从新建的牌楼斗拱式北大门进入,方形广场向东展开,左手是放生池,右手是青灰高大祠堂。最先经过的所谓潜居邬公祠,原是新建筑。紧邻的善言邬公祠,建筑年代还在余荫山房之先。再往前正对的就是新建的后花园了。我们不禁疑惑:余荫山房却在那里呢?顺着路标所指,从夹角处一扇石门进入小巷,行不过上十步,再左拐钻入一条狭窄的甬道,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跨进了山房东北角的后门,右边山墙所围的就是卧瓢庐 。

卧瓢庐并不大,只是一个小小的套间。原是客人暂居的处所。陈设只一面茶几,两把木椅,后窗设置百叶窗帘,前窗正对山房中心,菱形的窗玻璃,蓝白相间,真是简陋而平淡得很。凑近蓝色玻璃望外一看,满园石木所幻化成的奇景,却让人惊讶不已。这里的窗户是左右开合的,开时透过单层套色的玻璃望出去,窗外的叠石,于悠蓝中透着冰雪般的洁白,待到窗户合起时,近处的绿色灌木叶好似被秋染了一般,这便是秋染红叶了。大有“琉璃世界白雪红叶”般的诗境。不远处的旧建筑也被这漏石与佳木掩映着,若隐若现的更觉悠深难测。

出卧瓢庐正门拐几步,便立足于浣红跨绿的小巧廊桥之上了,从廊桥环顾四周,庭园并不大,园主人曾用三步之遥来形容它。东西向的水池仿佛一把钥匙状,东手边跨绿的是圆形的池,圆池中央是体型巨大的水榭,水榭与岸边相距不过咫尺之水,西手边是方形水池,方池南侧是主人吟诗作画的临池别馆,北侧是山房主体建筑深柳堂。堂前是炮仗花的花架,花开时节,满方池漂浮的火红花瓣,便是浣红美景了,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没有欣赏到那“落红成阵”的场景,可池里遍布的红鲤鱼,成群的在浮萍间穿梭来去,又何尝不是另类浣红景致呢?

下桥沿池边绕行,穿假山,过翠竹,我们进入了敞亮的玲珑水榭,水榭绣球窗棂全敞开着,环顾四围,榭呈八角,八方景物扑面而来,所谓“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一一尽收眼底。赞叹之余,不得不佩服前人的修养与胸襟。

过榭桥,转回廊,我们来到深柳堂。深柳堂三开间,中间是客堂,两旁是居室,客堂与居室之间,用雕花镂空的碧纱橱隔断。据说里面有许多清末名家手迹,可惜我们对书法实在是疏远得很,倒是居室里的一面红毛镜吸引了我们,其名红毛,想是外国泊来之物,方形、高三尺余,静立于墙角。我们立于镜前,前后不停挪动着,镜子里面却始终能看见我们全身的影。更离奇的是:在镜前点燃打火机,镜子里的火焰居然分岔为三缕。看来园主人善与国际接轨,当时真可谓与时具进了。

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出了园门。岭南现代仍保存的旧式私家园林,号称有四大名园,先后我都一一拜访过了。可有的旧园几乎全毁,只余三两老建筑,名园几乎是在原址重建,确实当不得真的,有的看似面积很大,细究起来,新建部分占其十之八九,也是很遗憾的事情,而余荫山房是其中保存得最完整,最值得一看的地方,更何况这里仍属偏僻之地,心,也自然是远远的了。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7: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