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白乐宫 |
正文 | 白乐宫 白乐宫是一个小村庄,因村里有一座道观白乐宫而得名。说是村庄,其实只有十一户人家,散布在道观周围,据说是道士后代。为便于管理,解放后,作为第二生产队,被编入一箭之地的朝阳村,隶属于长葛市石固镇,距县城八公里之遥。 白乐宫始建于唐朝末年,当地百姓敬仰白居易的德行和才学,慷慨筹资修此道观,后得到皇帝认可并“赐额”,遂称白乐宫。当时道观规模宏大,除了现存的大殿和小祠堂,还有白乐宫、白玉楼、三清殿等。小时候,我曾见过大殿上方唐朝皇帝敕封的匾额,祠堂内惟妙惟肖的侍女图彩绘,大殿前散落的残缺不全的石碑、石马、石羊,约略猜出其鼎盛时期的繁华。 白乐宫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村前有一条小河,常年流水淙淙,河边种植了大面积芦苇,是鸟儿的天堂。村后有一坡土岗,北高南低,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中间耸立一座古色古香的道观,白居易晚年在这里禅修养性、读书赋诗的故事,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和历史厚重,令人向往。 机缘巧合,我与白乐宫结下不解之缘,也与这位远逝的文学大师“惺惺相惜”。 我和双胞胎弟弟出生于四月初一,迷信说命硬,于是母亲便把我和弟弟认给一户刘姓人家当干儿子。干娘家紧挨着白乐宫,院子大,很干净。干娘一家人品好,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干哥懂医术,用蛇皮、龟壳之类的土法治疮,不收钱,远近闻名。十二岁之前,每年生日我们都要来“穿锁子”,于是就有很多机会接触白乐宫。小时候关心的不是瞻仰大师,而是满足好奇心和“馋欲”。干娘家墙外有一棵杏树,又高又大,麦黄时节,黄澄澄的金杏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们偷偷向树上投一块石子,哗啦啦落下一片杏子,匆忙捡了,躲到隐蔽处享用。另一种美食是桑葚,长熟的桑葚紫红色,咬一口,酸中带甜,叫人回味无穷。最开心的还是叫上伙伴们,在白公桥附近玩耍,一会儿冲进芦苇荡里捉迷藏、掏鸟蛋,一会儿下到河里抓小鱼、找螃蟹,虽然成果寥寥无几,但那“嬉笑怒骂”的快乐经历,至今难忘。 小时候听过很多传说,给这座道观蒙上了诡异而神秘的色彩,常常不敢近前。一种传说是上天降服了一条恶贯满盈的巨龙,囚禁在这里。白乐宫后面的高台压着龙头,东边几里外的土岗压着龙尾。“四清”的时候,有人爬上高台拆祠堂,结果刚一动土,那人就从高台上摔下来,口吐鲜血,一命呜呼,祠堂得以保存。另一种传说是有一穷书生,流浪到此,宫中老道收留了他。晚上仙人托梦,说写完十八缸墨汁,方成大器。第二天,高台后面冒出来满满十八缸墨汁。书生不敢懈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日笔耕不辍,苦练数载,十八缸墨汁滴水不剩,终成一代大师。这个传说跟白居易少年时刻苦读书,练得口生疮,手生茧,头发全白不谋而合。只是故事的杜撰者不懂诗文,把“写诗”误传为了“习字”。 长大后,我喜爱上文学,对这位大师级“老乡”钦佩之至,每年春节都去白乐宫瞻仰,心中涌起许多感慨。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外公为长葛人,“德星”陈寔的后代,十一二岁之前常随母亲来往于两地之间。他晚年笃信佛教,尤其向往远古帝王葛天氏开创的和谐社会,便在少年时畅游的地方筑屋而居,修行赋诗,过上了“袒跣北窗下,葛天之遗民,一日亦自足,况得以终身。”(《不出门》)的生活。民间还有一种传说,白居易死后,留下遗嘱“明葬香山、暗葬青岗”。青岗就是白乐宫后面的高岗,墓冢尚在。墓冢的真实性缺乏考证,但大师与白乐宫的渊源毋庸置疑,半个“老乡”也算说得过去。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是一位天才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十六岁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惊世之作。三十五岁写出了叙事长诗《长恨歌》,成为唐代歌行体长诗的典范。中年倡导新乐府运动,他的《新乐府》五十首,率先改革附庸风雅的文风。晚年写的《花非花》开创了朦胧诗的先河。他撑起了晚唐诗歌灿烂的天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 沿着居易路南行,距白公桥不足百米,向西三十米,步入白乐宫。这里破旧的殿堂已重修一新,大殿前新建几间房屋,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院内立两通石碑。一通石碑上记载白居易的生平,碑文出自河大大学历史系教授刘锡辰之手,他是白乐宫唯一的学者。另一通石碑上刻有白居易画像,两旁刻有著名书法家楚图南书写的对联:“心存兼济世、进退情依然”。大殿门开着,除了几位道士的身影,平时少有人来。 纷纷攘攘的人世间,总有一片净土,能够安放诗人的灵魂。逝者如斯,诗文永存! (作者:张留周)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