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江南古村话文石 |
正文 | 题记:坐落在江西吉安吉州区樟山镇约四公里的文石古村,是一个典型水乡味儿浓重的江南小镇。村里的民居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是典型的江南建筑,质朴天然。以其村中同治元年就出现的十条不文明现象禁令、以及分前三栋,中三栋,后三栋呈“三”字排列的古建筑“九栋屋”和“西平第”祠内6根直通瓦楞的红米石石柱而闻名。由于岁月的侵蚀,当年镏金雕花,彩绘贴画已繁华落尽,但当年古老端庄的气势却依然留存。 江南古村话文石 作者 李柳生 不是巧合,应是机缘。 初冬时节,当太阳还懒懒地半探出头,我们便踏上了离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东北方向约4公里(距城区20公里)处被香樟、竹丛、藤蔓包围的,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古村——文石村。 记不起这是第几次造访了,但每一次亲近她,总有不同的收获和感触。渐近古村,远远地,传来了狗吠、鸡鸣声……古村就在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脚步声中,醒了! 热情好客而憨厚淳朴的村民见有客人到来,倒茶、让座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有二百余户村民皆为李姓的村子,“叙伦堂”是村中惟一的一座总祠,随行的村民李老伯介绍说“叙伦堂”是文石古村的形象标志,也是文石人敬祖的神圣殿堂。为三进式建筑,面积近一千平方米。门廊三开,红石狮庄严威武的守侯着的古村落,捍卫着近千名“西平王”的后裔。“西平第”祠内雕梁画栋,六根红米石石柱直通瓦楞,据李老伯讲解:红米石石柱直通瓦楞有武将上通天子、直达乾坤之说。廊柱上有6对石刻楹联;大殿上方摆有长225公分、高126公分、宽60公分的红石刻花条案;同治六年木制的李氏族规匾额,至今仍高悬堂上,让人叫绝的是“叙伦堂”前石柱上的嵌字联(嵌字联是文石楹联的一大特色)。上联:“叙渊源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根基牢固”,下联:“伦大小子孝孙贤事业有成人才辈出”。上联嵌“叙”字,下联嵌“伦”字。总祠外看巍峨高大,内部雕龙画凤,工艺精湛。虽历经岁月磨砺,至今仍光彩焕发,彰显着家族无限荣耀。 文石古村,文风鼎盛。见证古村先人的文化底蕴,我们从文石村村名的传说中便不难看出。据说:文石在宋朝时赣江就绕村庄而过,不管春夏秋冬村民们过河只能涉水,有一天一位神仙想帮助村民,扮着一凡人的模样与村民一同过河,走到江中心时,这位仙人用手在河中央一指道:河上怎么横着石头?经他这么一点化,一块石头立即横在了河中央。于是这个村庄便取名为“横石”,后来有人嫌“横”字不文雅,将“横”字改谐音为“文”,便有了今天的“文石”村。从村中古建筑中的楹联和门额中也处处可见古村先人的文华:“大夫第”楹联“杰栋霭丹霞江山萃秀,祥光腾紫气门闾含辉”;“忠武第”楹联:“仙李盘根开田地,篁竹劲节盛文明”;“九栋屋”后门有一石刻联:“峰耸螺山迎爽气,门环鹭水引薰风”,还有“书可读田可耕我祖考曾遗传家之训,凤斯鸣马斯倚汝子孙莫负报国之忱”华美俊朗的联语,让我们犹如穿过了时空隧道,走进了古儒书院,耳边回响着“之乎者也”的朗朗话语。 文石的民居,清一色的青砖灰瓦,为典型的江南建筑。然村上最有名的古建筑当属“九栋屋”。 “九栋屋”即九栋房屋分前三栋,中三栋,后三栋,呈“三”字排列,庄重典雅,院落总面积万余平方米,而且九栋房子大小均均在144平方米。只是由于岁月的侵蚀,当年镏金雕花,彩绘贴画已繁华落尽,但当年古老端庄的气势却依然留存。沿着九栋屋的青石板及卵石路面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幽深巷道,我们徜徉在如同置身迷宫的古村中穿巷而行,细细品味着古文石人的聪明睿智和今天文石人后裔的淳朴勤劳,尽情地享受着千年古樟和青青翠竹所夹杂着的特有神韵。文石人不仅崇尚诗书礼仪,更是推崇功名进取。诸如“同治元年禁嫖赌、游娼等不文明现象的十条禁令”、“传家之训” 、“安民告示”等谨遵家训,恪守传统道德,仁义孝悌、忠贞节烈等格言警句,在堂前屋后,比比皆是。 出得村落,忽闻前方流水潺潺、船橹声交织。不知不觉已来到往昔繁华的古桃花渡码头,虽奢华已尽,但落日的余辉依旧把赣江上的点点船只和岸边悠然自得的村民点缀得别有一番风韵。山水依旧,世事无常,古村一如怀春少女,期待你的爱恋。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