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游园惊梦
正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丽娘的爱情涤荡出了人心底无限的哀怅,她是一个驯从、温和、乖巧的富家千金,同时又勇敢地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坚持不懈地与封建制度抗争的离经叛道者。因封建家长制束缚,杜丽娘寻梦不成,因情而病,感病而死,于中秋之夜一病而亡,魂魄来到了阴曹地府。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手捧《牡丹亭》,耳畔是袅娜的昆曲选段。昆曲《牡丹亭》真的就像空谷幽兰一般,是一种美到极致、慢到极致的艺术。其曲调之高雅,唱腔之圆润让人入迷。难怪黛玉听了会为之沉醉,更何况我们这些凡人呢。禁不住想,要是有足够的时间,我会把《牡丹亭》里的唱词用同样精美的小楷写一幅长卷,留给自己。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得意之作,他在牡丹亭的题记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可见杜丽娘真的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

其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等这些经典的唱词在牡丹亭中不胜枚举。欣赏了牡丹亭一些经典的唱段,竟与剧中人物有了一些共鸣,与昆曲有了无法割舍的情缘。昆曲中有山桃红这样一句唱段:

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

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

我欲去还留恋,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行来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云。

文中杜丽娘的性格反映出其内心世界的真善美,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她对爱情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青春的觉醒,但在她那个时代是绝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于是有了惊梦,以此来表达杜丽娘内心对爱情的渴求。游园惊梦后,因寻梦不成,先是思念成疾,接着病入膏肓,香消玉殒;一方面,这体现了杜宝时代“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之深,另一方面,歌颂丽娘的真性情及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其后,多位奇女子因读《牡丹亭》产生共鸣,如:多情才女冯小青读罢赋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上演了一幕幕现实版的“游园惊梦”。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都付与断井颓垣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支曲子以景写情,把杜丽娘入园观景前后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对比,入园前,她心中向往着明媚的春色,伴随着欢愉的心情,入园后,置身美景之中,引起无限思绪,感叹“良辰美景”,却“奈何天”的无奈和“赏心乐事”而不知“谁家院”的惆怅之情。而后因情入梦,由梦生情,对那个时代渴望爱情的丽娘来说,也就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内。另外,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看似荒诞的情节,一方面,体现了当时社会中青年为追求婚姻自由的个性解放与冲破封建礼教的不屈抗争。另一方面,李全夫妇最终没有接受朝廷封赏,出海做了海贼。与杜丽娘、柳梦梅大团圆做了对比,体现出作者对儒道文化取舍的矛盾心理。结合作者坎坷的仕途经历,李全夫妇的生活态度可以看成作者探索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在《寻梦》中,丽娘向丫头春香抱怨“你说为人在世,怎生叫做吃饭?”“睡起无滋味,茶饭怎生咽?”杜宝作为封建家长代表,不关注子女精神世界,不注重子女的精神需求,以自己的理想和道德观念来教育杜丽娘。在严格的闺戒和深闺生活中,丽娘的生活无疑是十分苦闷的,这也为后来丽娘的“至情而死”做了铺垫。丽娘回生后,丽娘向梦梅提出“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要求,理由是“前夕鬼也,今夕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对现实的抗争与妥协就这样集中在她身上,她的反抗带着逃不脱社会要求的无奈。最后“收煞”部分,各种矛盾冲突集中上演,杜氏父女,翁婿间矛盾,陈最良与柳梦梅的矛盾,一波三折。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场游园,春天的美好景致激发了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在园中疲乏时做了一场梦,在梦中寻觅情人与书生柳梦梅欢会,产生一段感情。醒来方知是黄粱一梦,梦中的情人不过是虚幻,现实与梦境的差距让其生不如死。因寻梦不成,杜丽娘日渐憔悴,最终香消玉殒。杜丽娘死后魂入地府,在地府判官的帮助下得以在人间遨游,继续寻找柳梦梅。历经波折,其魂魄得以于与柳梦梅相见。在柳梦梅及石道姑的帮助下,打开墓穴,使杜丽娘死而复生,但情节发展到这一步并未结束。一波未了,一波再起。柳梦梅寻亲找到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但杜宝心生疑心,否认杜丽娘的还魂事实,并认为柳梦梅是盗墓贼,加以拷打,柳梦梅再三辩解也无济于事,最终经皇上调解,两人才得以结成夫妇,有情人终成眷属。人鬼恋情将读者突破时空,带入新奇世界,读来欲罢不能。

以幻写真,虚实相生。幻想的基础还是现实的生活,剧中所描写的真挚感情在丽娘哪个时代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只能寄于梦境及冥界之中。而在冥界,作者对地府的描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胡判官为阴司之吏,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一支笔即可审鬼神,定去处。被认为是正直的官员,免不了诱惑的吸引,照样“要润笔,十锭金、十贯钞,纸陌钱财”,这与明朝重利轻义的社会黑暗现象如出一辙。不难发现,这座鬼哭神号的地府就是阳间黑暗政治的缩影,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及腐败,而胡判官更是人间位高权重的贪官的真实写照。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黑暗的社会现象归结于冥界,通过人界,梦境,及冥界,三界的跨越描写,更能揭露黑暗的现实,带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汤显祖在剧本中用这种虚实相间,以幻写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表现理想,批判社会现实。另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理论基础让该剧作不仅是真情的表现,而且着重表现人间真情,这种至情的境界,在当时的人间难以实现,于是,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写法,展开想象,把平凡的爱情故事,提高到至情的地位,利用鬼神之说来表现超自然爱情的主题。将情寄于梦中,托于鬼神,《牡丹亭》以幻写真之旨显而易见,“真”是《牡丹亭》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幻”只是“真”的手段。

在《闺塾》中,春香与杜丽娘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与老师陈最良的迂腐顽固形成了对照,因进馆迟了招来陈最良的一番训斥,此外,陈最良迂腐地教学,把追求自由爱情的《关雎》当作是宣扬后妃之德的方式,这实际上是封建儒学妄图扼杀少女自然的天性,同时,这也意外地打开了杜丽娘的“情殇”,唤醒了她对青春的渴望。此外,杜丽娘由梦生情,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终得团圆,这是封建礼教对她压制的过程及结果。再看结局,汤显祖为其设计了一个圆满的故事结局,虽然杜、柳两人经历一番挫折,但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此为一喜。然而,这部戏剧的一个有趣的地方即在戏末,杜宝始终没有承认柳梦梅这个状元女婿,从某个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类思想的毒害,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的残酷和罪恶,这也是《牡丹亭》的艺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通览这部戏剧的主题及情节,情节的跌宕起伏和鲜明的主题关联在一起,使这部戏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牡丹亭》所谱写的这首至爱、至情、至美的爱情赞歌是中国戏曲上的经典曲目,其独特的题材,以幻写真的艺术手法,悲喜交加的艺术风格使其披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外套,具有深远的艺术魅力。

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古老主题,粉碎宋明理学的枷锁的强烈愿景,爱欲的客观合理性,对不合理的“文明”进行强烈批判。卫道士的迂腐与叛道者的激进,卫道者与叛道者的亲情纽带是矛盾的起源也是冲突升级的催化剂。形象化的手法强调了思春之情,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青春觉醒后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4: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