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寻踪“烂牛肉”
正文

寻踪“烂牛肉”

苦力/文

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这是县城一个赶场天。

穿着草鞋、背着斗笠、草帽的三个赶场汉子对热闹的场景充耳不闻,而是直奔农贸市场东南角。他们要去寻找的,是香喷喷牛肉汤锅摊子,城里人称之为“烂牛肉”摊子。

看见老顾客来了,“烂牛肉”摊子的老板娘用围腰擦拭着手,笑眯眯的招呼道:来了,请坐!

所谓的摊子,就是一个蜂窝煤炉,四周摆着几个矮板凳或者草凳(稻草编制的圆柱体独凳),旁边有一旧木桌,其上架着煤气炉,那是老板娘炒菜的“厨房”。

其中一个汉子操着标准的满溪方向的口音:老样子哈,一锅烂牛肉,两斤包谷烧,饿了,快点哈!

老板娘麻利炒菜,快语应答:要得!

肉料是早已备好的,哗、哗、哗,那把土法制造的铝锅铲,在滚热的油锅里快速翻转,牛肉和糟辣味、八角、茴香、葱蒜等佐料的味道很快被融合在锅里,妙不可言的鲜香顿时弥漫开来,半瓢水绕锅沿徐徐倒进,只听“呿“的一声,——一锅“烂牛肉”做好了。

倒好包谷酒、拿着筷子的赶场汉子有些等不及了,眼睛直愣愣盯着炒锅,口水在喉咙处直打咕噜……

县城逢三六九赶场, 吃“烂牛肉”是这几个山里汉子赶场的头等事情。一锅“烂牛肉”四五块钱,两斤包谷酒三四块钱,一餐下来不到十块钱。半个小时之间,土碗当酒杯碰得当当响,嘴巴嚼得叭叭香,不时互相礼劝:嗯,好吃,搞哈!直到面红耳赤、袒胸露肚,捡起地上的草帽当扇子,悠哉游哉,正式赶场去了。

这是15年前县城农贸市场赶场天惯见的“烂牛肉”场景,不知今天是否还在?

香喷喷的炒锅牛肉,为何贬称“烂牛肉”呢?这与原料来源有关。

当时,城里人想吃点牛肉,一般都挑精巴巴的廋肉,对于那些零碎或者边角料,几乎嗤之以鼻,因为人们喊叫这些零碎叫“烂牛肉”。

有经营头脑者动起了心机,将这些零碎廉价收购,熬成汤锅或者炒成干锅供赶场人吃。在街边支起一个小摊子,或者在农贸市场租一空地摆上蜂窝路,熬制的汤锅三五毛钱一碗,烹炒的“烂牛肉”四五块钱一小锅。吃汤锅或者干锅的,大多数是乡下的赶场人。由于烹制有方,佐料巧妙,价钱便宜,香喷喷的“烂牛肉”很受乡下赶场客喜欢。

走过路过,“烂牛肉”的香味很是诱人,特别看见穿着草鞋的吃客津津有味、举碗碰杯的忘情样子,不少城里的酒汉子们便忍不住想坐下来尝尝味道,但终因拉不下面子,又特别怕碰到熟人而作罢,因为在他们看来,“烂牛肉”是给乡下人吃的,是上不到台面的,笔者圈内的朋友也曾有此想法。

一晃,多年过去了,由于不经常去逛农贸市场,以及职业和生计原因四处奔走,“烂牛肉”在笔者心中渐渐淡去,若在他乡遇到县城故乡人,偶有提及,那扑鼻的香味又在记忆中萦绕起来。

中秋前夕,笔者回乡采风,与几位好友相约小酌。在选餐馆问题上大费周章,一时形不成共识。猛然,笔者想起了“烂牛肉”,便建议“去农贸市场吃烂牛肉,如何?”。朋友老杨答:要得,但农贸市场早就不准摆了,烂牛肉升级了,现在三元街那面开成了馆子,好几家呢。

傍晚时分,几个老友拎着酒沿着三元街的巷子一路搜寻过去,终于在牛长河边上一处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烂牛肉”,果然是一家餐馆。

嗨,食客还不少呢,据说再晚点就没有位置了。

菜上来了,酒酌好了,大家吃得规规矩矩的,就像在大酒楼用餐一样。

板凳是矮的,不是当年的草凳,而是塑料凳子,偶有几条小木凳,只有这一点,留下了当年农贸市场“烂牛肉”的遗风。除此之外全无昔日“烂牛肉”的样貌。因为,炉子是电磁的,一锅“烂牛肉”少则百十元,酒是瓶装酒,食客们的穿戴多显时尚现代,不乏名牌,绝无草鞋模样,和土碗装酒的气势。

笔者想问,此时此地食客的用餐感觉,赶得上当年农贸市场里背着斗笠、穿着草鞋的赶场客们那份逍遥自在、惬意舒坦的满足劲吗?

2015年9月28日 牛场河畔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6: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