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千年造纸,该由谁保护 |
正文 | 像蔡伦一样的造纸你见过吗,这样的造纸技术产生在一个神秘又传统的乡村,让你体验蔡伦一下的造纸术吧。 宁化,一个大家都不熟悉的小县城!只有毛泽东那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让你认识了宁化,但这里也是世界客家祖地,更是红军长征出发点。 很荣幸我在这诞生了,但更荣幸的让我见过像蔡伦一样的造纸术,还记得很小的时候,祖父经常对我们几兄弟说:“你们的父辈很小就得去剥竹麻(长成不久的小毛竹),十一岁的人,一个人得走20、30里的路,给我们送大米。我们那是山区,都是是山,并且都是小路,路上又很危险,不熟悉的人会迷路的。 “砍料,浸塘,剥青,踏料,轰槽,撇槽,做纸,榨坨,牵纸,烘焙,裁边……”怕我们难记,祖父在一张纸里写下了玉扣纸的工序,数数,共有28道之多。 “当年蔡伦怎么造纸,现在我们就怎么造。”祖父总是这么说的,竹纸作坊开工后,最少要8个工人同时生产。他们两两成对,分工明确,一对剥竹麻,一对踏竹麻,一对抄纸、钳纸,一对焙纸,8位师傅每天生产至少要生产10刀纸,也就是2000张。不过一天的工作时常却有12个小时多,因为这样才有钱挣,生产少了,除去工人的工资就没钱挣了,如果按10刀来算一个人一天工资是34块,11刀纸就是38。4块(注:现在的价格)因为是流水作业,少一个工人,下一道工序就没办法进行。中国纸业门户想和我们合作,因为我们制作出来的玉扣纸全用嫩竹制造,质地良好,具有纤维细长,光滑柔韧,拉力强,摩擦不起毛茸,张片均匀,色泽洁白,莹润如玉,卫生无毒,清晰透度,书写易干,墨迹不褪,经久不被蛀蚀等特色。是绝佳的书画用纸。这些产品可以远销东南亚。 祖父和我们讲起纸作坊是一座古朴的土坯房,屋内有些暗。踏竹麻、捞纸浆、焙纸等几道工序在这里进行。“要做出地道的玉扣纸,竹麻必须用脚踩,这样踩出的竹浆纤维没有受到破坏,做出的纸才有韧性。”在造纸整个工序中,可称得上师傅的有三人,其中一个就是踏料师傅。另外两位是捞纸浆师傅和烘纸师傅,生产高质量的玉扣纸,需要这三个师傅的精诚合作才行。 竹浆经过师傅的踏踩后,搬到盛有水的纸槽中,注入一种“蓝水”拌匀。“蓝水”取自山上的一种植物,《天工开物》中称为“纸药”。纸浆注入“蓝水”,可以使纸浆均匀地铺开。两个工人在纸浆池里熟练地捞纸浆然后双手抬起,在浆槽中前后晃荡几下,“哗、哗、哗”几声水响,再端帘出水时,一层纸浆便挂于帘上了。揭起帘子,一张湿漉漉的、呈透明状的纸便呈现在眼前。 “纸的均匀、厚薄全靠手感和经验。”这道工序是造纸流程中最需要功力的环节,讲究的是两人的配合。纸浆经过捞纸这道工序后已经形成雏形,叠起大约50厘米的厚度之后,再用榨纸机挤出湿纸的水分。榨干水的湿纸须用钳子从纸头处一张张钳开,“钳纸的技术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就钳烂了,至少要干3年以上才能熟练。 最后,把纸送入焙烤房烘干。因为温度高,焙纸师傅都光着膀子干活。焙纸工用刷子把墙刷湿,分开湿纸,按顺序一张张贴在焙壁上,当他回到第一张纸前,湿纸正好蒸去水分,变成干纸,一张张揭下。如此往复循环,一天下来,两人刚好能把10刀纸烘干,如果多做一刀的话可以多挣些钱!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靠纸业吃饭的,但是伴随着打工大潮,村里的年轻人们纷纷背起行囊,去寻找大山以外的财富梦想。劳动力的缺乏,以及机械造纸的冲击,使得宁化盛极一时的手工造纸急转而下。 “纸作坊由原来的200多家锐减到目前仅存的2、3家,且大多采用半机器化生产。用机器打浆确是提高了效率,只是生产不出玉扣纸了,只能造一些草纸和冥纸。 “在机器造纸的冲击下,传统的手工造纸行业迟早要被市场淘汰。我特别担心有一天,这个手艺会断送在我们的手里,那就太遗憾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