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张说《论语》·连载307 |
正文 | 张说《论语》·连载307 14.3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释——辟世:隐居不干预政事。辟,同“避”,避开。) (白话)孔子说:“贤良的人避世隐居,次一等的做法是离开混乱的地方到别处去,再次一等是避开对自己不好的人,再次是避开恶言。”孔子又说:“这样做的人已经有七位了。” (张说)这段话说明,孔子认为他那个时代是个无可救药的时代,因为这段话的主题只有四个字:“逃之夭夭”。 逃的方式还分四等。第一等,彻底隐居,远离尘世。第二等,搬家。这个地方不好,搬到稍好的地方去。第三等,躲人。这个家伙对我不好,我就躲得远远的。街上遇见,那就低头走过。最后一等是不听坏话。听到对我不利的话,只当没听见。 孔子还说,目前为止,已经有7位高人选择“辟世”。哪7位?孔夫子没说,我们也就不猜了。 本节说明,孔子对推行自己的学说已经绝望,因为社会环境太糟糕。糟糕到孔子只能选择躲开,不再“当仁不让”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气、锐气荡然无存,诚可叹也。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石门:鲁国都城(曲阜)外城的城门。奚自:即自奚,从哪里来。与:同“欤”。) (白话)子路在石门睡了一夜。早晨守门人问:“你从哪儿来呀?”子路说:“从孔家来。”门人说:“是那位明知做不成却偏要去做的人吗?” (张说)本节点明孔子的学说是行不通的,因为全国人民都知道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他人对孔子的评语为什么要收录在《论语》里?很可能孔子的学生也都这么认为的。 问题来了。既然孔子的一生都在做无用功,“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什么后世把他奉为圣人?为什么《论语》还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孔子的政治主张虽然行不通,但他的伦理学说却具有根本的合理性,是正常的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动能,而他的伦理主张与政治主张在那个时代是与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于是出现了“和氏泣血”的悲剧。 明知不可而为之,既是孔门弟子的一种自我认识,也是他们的自豪。明知不可而为之,体现出一种勇气,是一种势利之徒不能理解的大勇。正是这种精神,孕育了中华特有的英雄:文天祥、海瑞、谭嗣同等。这是儒家的自豪。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