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宋词故事 |
正文 | ○ 浣溪沙 卷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鱼竿。棹向碧波深处去,儿重滩。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掩良贤。所以将身岩蔽下,不朝天。 ○ 在苍茫的江水边,一位读书人卷起手中的诗书,登上渔船,身上披着蓑笠,举棹划船,向那碧深处行去。江水广阔深远,行船途中经过了几重险滩。他原本是一位读书人而非钓者,只是由于朝政黑暗,后直不辨忠奸,贤良之才都被埋没,自己的才能不得施展,于是便到这江边隐居,不再涉足俗世。 ○ 苏舜钦生性豪迈,酒量也很大。年轻时,他住在外舅祁国公杜衍家里读书,每天要喝一斗酒,却不要任何下酒菜。杜衍对此很是疑惑,便暗中派子弟秘密察看。这些人到了他的居所偷探,只听得他在高声朗读《汉书·张良传》,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一句时,他拍着书桌大声叹惜道:“可惜呀,没能击中!”于是满饮一大杯。当地读到“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一句时,又拍案说:“君臣相遇,其难竟如此!”然后又喝一大杯酒。闻者将这些告诉杜衍,杜衍听后,欣然神会,大笑道:“有这样的下酒菜,喝一斗酒实在是不算多啊!”于是,苏舜钦“汉书下酒”的故事便传为佳话了。 ○ 黄庭坚自幼聪颖,5岁时就已熟读五经。一天,他问老师:“人们都说六经,为什么我只读了五经?”老师说:“《春秋》不值得读。”黄庭坚说:“既然是经典,怎能不读?”十日后他即能背诵,一字也不遗漏。父亲黄庶想让他参加科举考试,黄庭坚听说后笑道:“科举有什么用处?”8岁时,黄庭坚写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 晁补之天资聪颖,并且博闻强识,从小就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他17岁的时候,跟随父亲一同到了杭州。一次他和父亲一起外出游玩。一看到杭州那天堂一样的美景,他高兴不已,马上,撰写了一篇《七述》,并把它呈献给当时担任通判一职的苏轼,恳求苏轼给予指点。苏轼当时原本也有写作这一类文章的打算,但是在读了晁补之的文章后,便打消了这具念头,并感叹道:“原本我也是想写此类题材的文章的,如今你已经把它写得如此好了,我就没有再去动笔的必要了。”可见其文采之妙。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晁补之的文名便一下子震动了整个杭州城。 ○ 很多文人都有赠伎诗或词,布衣刘过也不例外。当年刘过重游武昌时,和友人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等人一同聚会于安远楼,也就是武昌的南楼。席间有歌女佐酒,其中有一个美貌女子黄姬专门向刘过乞词,于是刘过就写下了《唐多令》。这一类的风流韵事还不止一桩。另有记载说,刘过的好友吴平仲有一爱妾名盼儿,才貌双全,温柔娴淑,很得吴平仲的喜爱。刘过见了以后也是惊为天人,对此女念念不忘,并且专门为她写了一首词相赠。佳人向来爱才子,于是盼儿也倾心于刘过,惹得吴平仲醋意大发,持刀与刘过。后来官府追究起来,把他们两人一并关入了监牢。 ○ 吴伟业是一个风流才子,曾和秦淮河上的名妓卞赛,顿时为之失魂落魄,连写给兄长的送别词也都变成了自己思慕佳人的心曲。卞赛听了以后,自然一下子就明白了吴伟业的心思。卞赛平日里见惯了达官贵人,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却对风流儒雅、才华出众的吴伟业颇有好感。当时她一改昔日的矜持,悄悄走到吴伟业的身边,轻声问意中人道:“亦有意乎?”但面对卞赛大胆的表白,吴伟业却不知如何应对。后来由于各种世俗的压力,吴伟业和卞赛有缘无分,终究还是没能在一起。 ○ 陈维崧和江南名伶徐紫云有过一段 生死相牵的缠绵情事。据说陈维崧对徐紫云一见倾心,当时正值梅花盛开时节,两人便时常在那梅花的暗香疏影之间流连。徐紫云为其婉转歌唱,陈维崧也为他写下了不少缠绵之作。其中有很多是爱到发痴的臆语。陈维崧还请来名画家给徐紫云画肖像,然后在画上题诗词,并且邀请其他文士名流一起赏画题诗。陈维崧家原本就有妻妾子女,后来徐紫云也娶妻成家,但二人依然往来亲密。徐紫云病逝后,陈维崧为他写了大量的深情怀念之作。 ○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待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便邀客来家,先启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 ○ 相传,李璟年轻的时候,向往于庐山风景的秀丽,便来到鹤鸣峰下,买了一块地,筑起了读书台,每日攻读诗文。一天下午,李璟读书疲倦了,独自出来散步,在山花烂漫、高峰入云之处遇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老人感其读书刻苦,风流文雅,决定把小女漱玉许配给他。待女扶漱玉出来,只见她身穿红袍,怀抱瑶琴,婷婷袅袅,顾盼生姿。李璟当下被她的美丽惊呆了。两人一见倾心,当晚便结为伉俪。这以后,郎才女貌,夫唱妇随。春宵秋夜,其乐融融。可是好景不长,三年过去,李璟父亲病危,要李璟回京继位。临别的那天,春雨霏霏,落红满地,漱玉忍泪敛眉,抚琴唱起昨晚李璟为她新填的词《山花子》:“手卷真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唱到这里,漱玉情不自恃,泪流满面。李璟轻轻地接过琴来,与漱玉一同唱了下去:“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唱毕,二人抱头大哭,在场的人都被感染了,不禁洒下了同情的泪水。 ○ 林逋出生于儒学世家,年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他性格孤高自好,喜欢恬淡,不趋名利。长大后,他曾经漫游江淮间,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常驾小舟遍游西湖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有客,叫门童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划着小舟归来。由于林逋以植梅养鹤为乐,又传说他终生未娶,遂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 ○ 柳永一生坎坷。首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了。按说,勤加用功,完全可以金榜题名。可不服办理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的《鹤冲天》。柳永只图一时痛快,没有想到《鹤冲天》却铸就了他一生的辛酸。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吟咏,越读越不是滋味。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更是令宋 仁宗不悦。三年后,柳永又一次赶考,好不容易过了关,最后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傍。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簿上看到“柳三变”三字时,龙颜大怒,恨恨地抹去了他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 柳永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中。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把她葬在柳永的墓旁。 ○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后还没动筷子,一地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一盘鱼。“秦玉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走了马肉。“苏子卿北海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切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这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个举人呆若木鸡。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十年,跨越时空的是怎样的距离?无尽的思念又是怎样的刻骨铭心,难以忘怀?那时起,你成了一座荒冢,孤居于此地,音容难再!洁白的瑞雪映照着你的墓碑,冰冷的墓碑下,掩埋着你倔犟的灵魂。千里孤坟,却无处诉说凄凉!你的一生,是那样短暂,却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永远清晰的印痕。 ○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炎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 追忆往昔,有多少蓬莱旧事萦绕胸际。再次回首时,这无限旧事竟如眼前弥漫于水面的烟雾一般,既分明在目,又纷乱而不能理出头绪,迷茫而不可追怀。往事不堪回首,那别后各自的前程呢?但见夕阳下,寒鸦悲鸣,流水环绕孤寂的小村庄,自有一番天涯沦落,前途未卜的苍凉。秦观心神恍惚,想起别离时的情景。男子暗解香囊赠给女子,女子轻轻地拆开同心结,从此别离,天涯相隔,望相互还记得对方。词人此时已年过而立之年,是功名未就,徒然在青楼留得自己的姓名。临别时,知道相见无期,泪满襟袖,感到无限辛酸。时已黄昏,极目远望,高城已远,唯有一片灯火在远处闪烁。 ○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 作者只身乘坐归吴的船只,虽经过了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还很遥远。他担忧前程的遥远,寄归梦于吴樯,希望船行顺利,能够迅速归吴。作者设想在傍晚夕阳中船抵武昌,系缆于洲边上,必然能看见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时的情景。自叹年老,年已五十四岁。追思曾为朝官,离开朝廷已经很久了。这次东归,是奉孝宗的召命,念旧思今,一样是前程难卜,感情复杂,滋味当然不好受。久别回乡,故旧多死亡、离散的变化,怕比客居他乡所引起的寂寞与伤感更大。故旧死亡离散,这样的伤感会更加深切,痛断人肠! ○ 姜夔少年丧父,曾跟随姐姐生活。经亲友介绍,他就学于诗词名流萧德藻,并得其赏识,娶了萧德藻的侄女为妻。姜夔自青年时期起,就广为交游,往返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诗词和音乐的创作水平。 ○ 姜夔为人清高,荦荦不羁。曾与抗金主战的大臣名将张浚之孙张鉴结为至交,并长期得到他的资助。张鉴死后,姜夔生计困难,但仍然清贫自守,不肯屈节以谋求高官厚禄。晚年多旅食在嘉湖之间。当他寓居武康时,与白石洞天为邻,有潘转翁者称他为“白石道人”。姜夔还曾作诗赠答:“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嘲自己清苦的生活。他在饱经颠沛转徙的困顿生活后,病逝于临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馆旅邸。友人捐资将他就近安葬。 ○ 张纯修字子敏,号见阳,又号敬斋,祖籍河北丰润,出生于奉天辽阳,隶满洲正白旗,为内务府包衣。后以进士第授江华县令,官至庐州知府。张见阳与纳兰性德相交甚厚,甚至结为异姓兄弟。纳兰性德翰墨传世不多,所能见到者,唯张见阳集与其往来尺牍(自康熙十六年至十九年间)装订成册,它是目前唯一研究纳兰笔札的珍贵资料。自张纯修结识纳兰性德以后,他将一部分藏品转赠给纳兰性德。足见二人志趣相投,爱好相从,品性相尚。纳兰性德也曾在给张纯修的信中说道:“一人知己,可以无恨,余与张子,有同心矣。” ○ 纳兰性德去世后,张纯修为其辑刻《饮水诗词集》并作序,称其“所以为诗词者,依然容若自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而词中这幅栩栩如生的《风兰图》,正是张纯修为纳兰性德所画。此时,张见阳任湖南江华县令,因此词中才有“第一湘江雨”之句,称道其所画之风兰堪称画中第一。 ○ 曹子清即曹寅,先世汉族,自其祖父起为满洲贵族的包衣,隶尾于正白旗。曹寅16岁时入宫为康熙御前待卫,一说曾做过康熙伴读,曹寅与康熙这对少年君卧在幼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一生深得康熙信任。曹寅与纳兰性德同为康熙帝待卫8年,交谊很深。曹寅描述纳兰性德时曾这样说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枷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而纳兰性德的骑术、剑术、武艺、文章在当时皆是一流的。而纳兰性德对曹寅也不吝赞美之词,这首《满江红》就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护驾南巡到江宁时所作。可见二人的交情和对彼此的仰慕。 ○ 到了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时依然延续,和坤将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奉吴乾隆皇帝,弘历阅读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难怪俞樾在《小桴梅闲话》中据此说贾宝玉就是纳兰性德,开了《红楼梦》研究中索隐派先河。 ○ 诗人落拓不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