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回顾毛主席的“五?七”指示 |
正文 | 回顾毛主席的“五?七”指示 刘昌思 五?七指示是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审阅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致林彪的信。信的原文是这样的: 林彪同志: 你在5月6日寄来的总后勤部的报告,收到了。我看这个计划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将这个报告发到各军区,请他们召集军、师两级干部在一起讨论一下,以其意见上告军委,然后报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军作出适当指示。请你酌定。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能从事农副业生产,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 毛泽东 1966年5月7日 1966年初,毛主席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他认为,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而落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手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央有,省里有,地区一级有,县一级有,公社一级有,甚至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一级也有。而且,从面上看,工厂、机关、学校、部队里面,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随着毛主席这一认识的形成,他对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更加感到迫切了。他看到过去中央光是号召干部参加劳动,但各地执行的情况很不一样。许多地方流于形式,走过场。 正当毛主席认真考虑这一问题时,1966年5月2日林彪给毛主席寄来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这份报告说,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军队搞生产确实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恢复了我军的老传统; (二)可以为国家开垦一批农田; (三)可以为国家提供一批粮食; (四)全生产的部队仍可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 (五)边疆部队搞生产,可以同发展边疆经济、建设国防结合起来,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总的想法是:假如军队在战备时期多搞点生产,在三五年内为国家提供四五十亿斤粮食,这就等于准备好了大约七八百万人一年的军粮。这是战备的物资条件之一。 毛主席看了这个报告后,肯定了报告中提出的五条做法和总的想法。但毛主席考虑问题的思路,却不限于军队生产的范围。他考虑得更深更远。他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正好与他1958年所设想的办人民公社的初期思路相合。 基于这一考虑,毛主席于1966年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也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 信中说,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既能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信中以此为基础,做了广泛的类推,“工人也是这样”,“农民(包括林、牧、副、渔)以农为主,也要兼……”,并且谈到对教育革命的设想:“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信的论述,远远超越了对部队农副业生产作批示的范围,而对军队的社会角色和功能(预示着军队统摄全局的社会稳定作用),甚至对范围更为广泛的社会模式、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有构思宏大的设计。如果说《给江青的一封信》、《五?一六通知》是毛主席之于文革“破”的纲领,《五?七指示》就是“立”的纲领。 1966年8月1日,正是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幕的当天,《五?七指示》的基本精神在《人民日报》社论《全国都应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中向全国公布。全国各大小报刊都转载了这篇社论。社论评价说:“毛泽东同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种经验,研究了十月革命以来国际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各种经验,特别是吸取了苏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实行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教训,创造性地对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证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答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思想,就是我们的纲领。” “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把各行各业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口号风行全国,走“五?七”道路成了一种时髦。全国各地到处办起五?七工厂、五?七农场、五?七饲养厂、五?七大学、五?七中学、五?七干校、五?七医院等等。没有贴“五?七”标签的单位,也在走“五?七”道路。《五?七指示》在当时确实成了治军、治民、治国的纲领。 中共中央在1966年5月15日批转“五七指示”时指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划时代的新发展。”从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中可以看出,毛主席此时已经把办军队式的“大学校”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联系起来,认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要这样做。此时,他的思路已经向把干部集中起来办“大学校”转变了。在这个“大学校”里,不光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把生产劳动与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批判资产阶级联系起来。但是,毛主席的这一思路,只是初步的。他也只是在提到工人、农民、解放军、学校都办这种“大学校”的同时,提了一下干部。 按照《五?七指示》的设想,我们国家将形成如下的社会: 第一,建立一个逐步消灭分工的社会。按《五七指示》来做,每个单位都有工、有农、有学、有兵,从而可以自成体系,自给自足,社会各行业之间的专业区别将消失。毛主席逝世后,以走资派为代表的一小撮人错误认为,这是用自然经济的思想来改造社会,同社会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背道而驰。其实,这完全是以走资派为代表的一小撮人陌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大外行所表述的陈词滥调。 第二,建立一个逐步消灭商品的社会。《五七指示》提出的“大学校”是把人民公社办成一个“小社会”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毛主席设想由军队带头,在各条战线搞起来。但人民公社内部工、农、商、学、兵五业俱全,而“大学校”里只有工、农、学、兵,砍掉了商业。这是毛主席的疏忽吗?不是。这是毛主席经过60年代初期的几年探索和研究之后,下决心要逐步消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制度。办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大学校”,是他设想消灭商品和商品观念的途径。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够让商品意识来冲淡人的思想和灵魂呢?如果整个社会都充满着商品意识,一事当前,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和得失,充满着拜金主义和铜臭味,人的思想和精神必然走向堕落。 第三,建立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毛主席提出消灭社会分工和商品制度,目的是要消灭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三大差别,实现人们在劳动、教育、物质生活方面的平等。以走资派为代表的一小撮人错误认为,毛主席不是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条件下来消灭三大差别,而是用平均主义的办法消灭三大差别。这是以走资派为代表的一小撮人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窍不通的外行评论。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按与毛泽东思想相反的方向实践了40多年,不仅把人民已经获得的读书、住房、住院、就业、养老福利都取消了,而且还变本加厉地向人民征收、甚至高额征收这些费用,不断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人民群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不是有目共睹吗? 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在全国执行之后,全国的各类学校都摆脱了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束缚,实行半工半读,勤功俭学,人民的学校人民办,不要国家的任何资金资助,人民群众的子女读书都是免费或者低费:中学学段,每人每期都是5元以上10元以下的学费;小学学段,每人每期只是1.5元钱以下的学费;大中专包括技校,都是免费,还有奖学金、助学金。 这个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年龄都在20岁以下,能文能武、能说能干、能上能下,综合素质十分过硬,走出校门就是一个合格的生产者、技术员、工程师,而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啃爹仔。比如我们现在担任总书记的习近平,能有如此高的素质,连他自己都承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都是无法取代的。现在当旺的一大批领导人都是当年的知青。 从1989年到现在为止,中国社会各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是畸形的。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对中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学生不感兴趣?为什么中国几所顶尖级名牌大学学生到美国及其西方发达国家留学几年后大多数人不肯回国服务?这是中央高层领导和全国基层人民需要深思的重大社会问题!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