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闲话“刘项不读书” |
正文 | 闲话“刘项不读书” 陈宣章 唐朝有个一生潦倒的诗人章碣(836-905年)。他老爹章孝标考了十年科举,才进士及第,一时得意。李绅(772-846)“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就是讽刺章孝标。章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累试不进。唐?乾符年间,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广东连县人)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章碣怨恨之馀赋《东都望幸》讽刺之:“懒修珠翠上高台,眉目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该诗表达对科举制度的不平,广为人们传诵。不过,章碣于876年终于进士及第。 章碣首创“变体诗”,要求律诗八句,全部押韵。在律诗中,一般通常只需偶句押韵的格律,而“变体诗”要求偶句、奇句平仄声各自为韵。一时赶时髦者竞起效仿。唐?乾符年间,章氏三代,皆以风雅著称,浙中一时传为佳话。有《章碣集》一卷传世;《全唐诗》收录章碣26首诗,最著名的诗为《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此诗究竟是讽刺秦帝业的短命,还是揶揄书生无用?或根据阅历不同各有其他解读?诗的本意无可争议,显然是讽刺秦始皇为永固帝业焚书坑儒,封杀思想,结果推翻他统治的却是不读书的刘邦项羽,一切都做了无用功。 自古最著名评秦始皇者,应是贾谊《过秦论》,代表主流观点,列入“读书人一生必读的100本书”里,想来章碣也读过。章碣“喷”秦始皇的亮点在“原来”两个字。除了主角由陈胜吴广换成刘邦项羽,添加了个人情感,他在思考上并没有超出贾谊的论述。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焚书坑》几乎和《过秦论》直接对应。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把《焚书坑》的意思说开了:想要巩固统治,愚民政策无用,山河险固无用,百万雄师也无用,不施仁义,倒行逆施,最终都难逃灭亡,那些“垂死挣扎”不过是徒留笑柄。 古人爱提“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但今人提此诗可能和“审查”、“维稳”有关。各人读同一首诗,理解不同很正常,那是他们自己的“读后感”,与诗本身是两码事。秦始皇功劳很大,但后人更喜欢议论其过错,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唐?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刘项原来不读书” 的前提是认可刘邦与项羽都是不读书的粗人。问题是:刘项是不是真的不读书?刘邦若不读书,怎能写出流传青史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认为项羽是个不读书的粗人,乃系误解。此误解来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读的是兵书,《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按:“去”字后的标点通常不加)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历史上的项羽不是不学习的无赖子。据文献记载,项羽不但曾认真学习兵法,且颇有心得。成就了一代枭雄。在汉代,项羽甚至还有兵法著作传世。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分四类:1.兵权谋家。2.兵形势家。3.兵阴阳家。4.兵技巧家。兵权谋家概括为“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兵形势家概括为“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兵阴阳家概括为“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兵技巧家概括为“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汉书?艺文志》乃皇家藏书。“兵形势家”之属有“《项王》一篇。”班固自注:“名籍。”“项王”且“名籍”,出自汉代人笔下,只能是项羽。说明,项羽不但熟知兵法,而且有著作传于后世。《焚书坑》。的意思一目了然,不过末句措辞有待商榷。严格讲,把刘邦、项羽换作陈胜、吴广,逻辑更能自洽。后二人农民出身,的确不读书。只是说“陈吴原来不读书”,平仄则不合拍;而且就反秦的号召力与贡献而言,陈吴终究难比刘项。 从汉代人对“兵家”分类可看出,项羽精通的是战争中对战略战术的具体掌握和运用。从《项羽本纪》对其一生事迹的记述来看,项羽对“权谋”的确不够擅长。 按《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后序》:“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朴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可见,源流叙述如此清楚,当无错讹。据上述可知,项羽有关“兵形势”方面著作的真实性应无疑问。 细读《史记》,可知太史公本意,绝非言项王之不学,言其个性而已。以“学剑”而言,据《项羽本纪》所载,项羽在末路之际,犹“溃围,斩将,刈旗”,三挫汉军,大显神威。以此观之,其少时岂为“学剑不成”之人? 章碣写《焚书坑》,意在规劝唐朝统治者。问题是那个起义的黄巢并非不读书之人,只是考进士未中而已。章碣《焚书坑》不可能使唐朝皇帝吸取教训,因为唐末的皇帝仅是太监、权臣、强藩们的傀儡。不过,《焚书坑》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毛泽东一生曾三次抄写此诗,最著名的是第一次。1945年7月1日,为促进国共两党和谈,重庆国民参政会派褚辅成、黄炎培、冷遹、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等六位参政员访问延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到机场迎接。此次访问,主要讲到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对话,就是找到跳出兴亡交替历史周期律的方法。其间,酒席上傅斯年紧挨毛泽东就座,毛风趣地对傅说:“我们是老相识了,在北京大学时我就认得你,你那时名气大得很,被称做孔子以后第一人哩!”傅斯年听罢,手举筷子,张嘴笑说:“毛先生过誉,那是同学们的戏谑之词,何足道哉?”岳南写到“毛泽东听罢傅氏如此得体又使双方皆不失面子的话,心中大为舒畅。”“令傅斯年深感汗颜的是,仅仅十几年间,已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天地改色,老皇历随风飘逝了。转瞬间,当年的北大故旧,穿过历史的隧道,竟跑到陕北的窑洞里再叙短长,纵论天下大势。只是那位原北大图书助理员如今已作为一颗政治巨星,在这块风清月高的黄土高原腾空而起,中国的命运也将由于这个人的一举一动而重新改写。相对于当年气壮山河的高大身躯,今日的傅氏只是作为一可有可无的策士、辩才,或媒婆一样的‘中间人’出现在光芒四射的超级巨星面前,并笼罩在毛泽东的巨大阴影之下。”毛泽东称赞傅斯年在五四运动时期的贡献,傅斯年答道:“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随后向毛泽东求字。毛泽东便写了“唐人咏史一首”,即章碣《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一句,“冷”字写成了“烬”字。此外还有一封短信:“孟真先生,遵嘱写了数字,不像样子,聊作纪念。今日闻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故述唐人诗以广之,敬颂旅安。毛泽东上 七月五日。”其义不言自明。指向的就是当时的国民党。四年之后,傅斯年随国民党败退台湾。近五十年后的2005年,在纪念傅斯年百年诞辰的展览上,这幅字作为展品出现在世人面前,诉说着一段曾经的往事。 此故事意味深长。在“天下苦秦久矣”的语境之下,陈胜、吴广点燃第一把火,随后火种传到项羽、刘邦手上,终成烈焰,把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烧成灰烬。傅斯年自比前者,而以毛泽东为后者,一半是礼数,一半正契合五四以来的历史走向。毛泽东更绝,那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不仅回应了傅斯年的赞词,还宣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与阶级意志。 说到项羽,典雅一点是英雄,难听一点是莽夫。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认为,项羽称霸于乱世,不仅凭借武力,也有一套政治构想与建国计划。秦始皇以帝王君临天下,项羽则以霸主制天下。秦亡后,他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义帝,自封西楚霸王,将反秦的各路英雄分封为十八个诸侯王,如: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等,这是封建制;而基层继承秦朝的郡县制。项羽的新型国家,乃是封建制与郡县制相结合。这一政治创意,为刘邦建汉之时直接抄袭。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针对长达千年的封建与郡县之争,试图折中、兼容,取两者所长,郡县制为主体,封建制为补充,名曰“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项羽的思路及此后刘邦的思路,则以封建制为主体,郡县制为补充。这叫“寓郡县之意于封建之中”。姑且不论其成败,能有这般创见,足以证明项羽绝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勇之夫。 再说刘邦,《史记》并无记载其读书经历。据说,他病危时写信给儿子刘盈,后世称为《手敕太子文》,开头便道:“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从时间上讲,这句话经不起推敲:其立意,应指青年时期的读书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刘邦已年过四十,如果还能自喜,未免太不成器。重要的是后文:“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其意是,当皇帝之后,他才开始读书,以此反观过去,发现自己种种不足。后面还说:“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此信的主题,可谓诫子,刘邦的言传身教,则领略了他的读书观,与从不读书到读书一生。 由此可知,“刘项原来不读书”不能成立。项羽读过书;“山东乱”时刘邦不读书,后来却读书一生。《焚书坑》有两个误区: 1.造反者往往不读书。唐元鹏《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职业调查》:“按理说,农民起义应该由农民领导,但实际上大多数的起义领袖并非农民,‘农民起义’确切说是因为起义主体是农民而得名。”中国古代12次农民起义依次是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共35位领袖,其中吏员9人,商人8人,军人4人,农民3人,没落贵族3人,地主2人。读书人比例大于不读书者。不读书者还有朱元璋这一种,一面造反,一面读书,造反成功,诗书满腹,已经有资格删削《孟子》。 2.读书人之于造反,往往都是负资产,正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纵观古今,造反者中,读书人比例不大;读书人中,造反者亦非主流。读书人之于造反,不是领袖,就是幕僚、军师,如项羽麾下的范增,刘邦麾下的萧何、张良。人数少,未必等于作用小。造反能不能成功,一大因素即取决于造反者怎么对待读书人?儒生陆贾常在刘邦面前谈论诗书,刘邦骂道:“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则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治天下需要“文武并用”,其实打天下何尝不是如此呢!刘邦能用萧何、张良、郦食其等,项羽却不能用范增、陈平,以致范增走、陈平叛,正关乎各自成败。 再说“坑灰未冷山东乱”。秦始皇以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便可弱天下之民;以为焚烧诗书,坑杀读书人,异议便可禁绝;以为凭借这些强硬的手段,大秦帝国便可“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这是权力者一厢情愿的幻想。对暴政的反抗发自人的本性,与知识多寡关系不大;对知识的治理,最愚蠢的办法是禁止,恰恰说明权力者的恐惧与无能,同时证成知识的力量。 章碣有个朋友罗隐,诗名更盛,也写过一首《焚书坑》,讽刺秦始皇(即“祖龙”)的政策:“千载遗踪一窖尘,路旁耕者亦伤神。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读书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托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有人说,现今社会喜欢“读书”者不多,人们闲聊、打扑克、打麻将、玩网游、刷微博、看视频,手机不离手。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世界的距离,点新闻、点八卦、网购物等等。其实,互联网也是“读书”的重要途径。查资料、引文献、发言论等等,怎么不是“读书”?问题是,读书为了什么?读些什么书?怎么读书?有一句话很重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也就是自我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管是什么方式的读书,必须防止人云亦云和本本主义,当然更应该注意“别传播谣言”。转发别人的文章,一般是同意其观点,也可以是提供参考。所以,应该有转发者自己的观点。问题是,许多人害怕说自己的观点,怕被批评。其中也有社会环境的压力。 《互动百科》:“撒谎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没有一个人可以保证说一生没有撒过谎。康乃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夫汉考克研究发现,大学生四分之一的人际交往含有撒谎行为,撒谎最频繁的是在电话里,而电子邮件撒谎的比例最低,原因很简单,电子邮件留下记录,撒谎者不喜欢留下记录,所以倾向于在电话里撒谎。这个四分之一是日常生活所为,如果在特定的有目的性的场合,撒谎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借别人的文章说违心的话(甚至撒谎),也是一种生活技巧,至少可以避免负文责。这也是一种读书法。2018.11.25.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