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 |
正文 |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品,这本书是惟一让我看了两遍仍觉扣入心弦的小说。 读起《追风筝的人》是因为书名,“追风筝的人”?为什么追风筝,谁在追风筝?带着疑问我翻开了书,但是随着一页一页的阅读,我心中早已思绪万千,我不再为了寻找一个答案,而被它深深地吸引了。书中的风筝象征着人生一切美好的品质、情感和生活,我仿佛看到我的蓝天中一个美丽的风筝在随风舞动,那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象征着理想和希望,是每个人心中追寻的信念! 本书主要描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气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在打败最后一只风筝后说的话。那时哈桑的表情灿烂无比。那是仆人哈桑对阿米尔的信任。虽然他的身份低微,却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即使阿米尔再如何地怀疑两人之间的友谊,他仍然坚定,坚定自己与阿米尔之间最纯正的友谊,正是阿桑的心让我为之一震,内心不由泛起阵阵感动。 这句话全书共出现三次,第二次是法德里在阿富汗对重伤的阿米尔所说的,这句一样忠诚的话揭开了阿米尔最痛苦的记忆,积累了太多的悲哀,年过三十的他不禁泪流满面。而最后一句却是阿米尔对已经成为孤儿的哈桑之子索拉雅说的,说出这句话已是故事的结局,同样是在追风筝的时候,阿米尔说此话似乎是在赎罪,这么多年,内心的悲伤像这句话一样从心中脱开了。风筝在空中摇曳,阿米尔终于追到了真正的风筝,故事在孩子们的欢笑、尖叫中和阿米尔的感想中结束。我相信阿米尔最终找到了幸福。 书的结尾这样写道:“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小说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当时分明不该这么做,但当时却偏偏这样做了,其后是无尽的后悔与自责。我们总是很难去承认,也很难去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总是善于包装,用华丽的谎言来麻痹自己,顺便欺骗别人,却不敢坦然去面对自己所曾犯下的错误。但终究,有些人是幸运的,就像阿米尔。对于大多数的我们,也许心里的那个秘密空间并非那么大,但我们却得不到那种得到救赎的快乐。那些小小的过错,很多时候,我们淡忘了,当很久后猛然想起,仍有一阵惘然的悔意和感伤。如同洋葱皮,一层又一层地剥开,眼泪一次又一次地流下。 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只是,也许我们心里的那只风筝,还没有机会被放飞。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往哪里,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当风筝再次高高地挂起,当阿米尔跟着风筝追去,我仿佛听到了哈桑的声音,“为你,千千万万遍!”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