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诸葛亮的深情
正文

诸葛亮一生信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对他的一生史学批评者认为做了一件“不可为而为之”之事,最终积劳成疾,悲壮辞世于渭滨(五丈原),他给历代文人志士留下了无尽的伤感悲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表》表露诸葛亮的忠肝义胆,抒写他的深情厚意,其情震撼天地,贯通今古。

强烈的责任与深沉的爱国之情

《出师表》写成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形势对蜀汉政权十分不利,223年蜀国战败,刘备兵败忧愤而辞世于白帝城。天下形势已三分鼎立,因连年战争而益州兵源,物力缺乏,面对这种形势诸葛亮心急如焚,深感责任重大,他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正确执行联东吴和西戎的策略。他掌管国事,励精图治,国力恢复《表》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三军,北定中原”。伐魏时机臻于成熟,为了争取时机,在《表》中分析形势时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从当时形势看,曹魏兵多将广,其势甚盛,孙吴富庶险峻,而蜀汉最弱,此种局面下,诸葛亮应稳定中求发展,但他采用寻求机会的办法。因此《表》中分析蜀汉的安危,是对“托孤”责任,“兴汉”使命的思考,可谓其用心深,其情表露迫切,这就明确表露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此他犯言直谏刘禅,提出广开言路、公正执法、正确用人三项建议。其恳切之情感人肺腑,其忠诚之心感慨后世,从历史看“从谏如流”的帝王唯有李世民,如其者何人?向君王冒死纳谏者不多,而谏者留下忠诚之名,生前却悲剧惨痛,故历来大臣明哲保身。诸葛亮作为百官的典范,他不记后果,不避人言,不畏谗言,从政权兴衰,国家兴盛的高度严肃阐理告诫刘禅,其言表对症下药,即启发后主,又批评后主。其语严正,其辞委婉,其情深曲激昂,细切动人,恒、灵二帝之过失,“未尝不叹息痛恨”。这是对历史成败的透视,一片叹息方显思考,一片痛心方显责任,其语感刘禅,其情悲后世。忠贞之臣坚信,“忠贞无好死,好死不忠诚”。诸葛亮《表》中写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托臣以讨贼兴汉之效,不效则治臣之最”。其忠贞让百官慨叹。

深情的忠君之情

诸葛亮一生一片丹心,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山之后以身许国,决心“北定中原”,“还与旧都”以兴隆汉室为己任,表其忠心,《出师表》中凡十三次言称“先帝”,表达对刘备无比怀念之情,他欲报答知遇之恩,而刘备早逝,只能“报之于陛下”。公元223年刘备兵败猇亭,归回白帝城,在忧愤之下一病不起,病重之时托孤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君可自取。”托孤使他大受感动,君王的无比信任,使他深感责任重大,为此可见托孤激励了他的责任,同时也唤起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更深思考。历史评论家指出“诸葛亮在失去时机后逆天时”而动。“这就注定消去国力、人力,灭己而亡”。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蜀汉消耗殆尽,无人可用,在灯枯油尽的情况下凄然而悲壮辞世,他的一生,他的辞世,向后人正确诠释了忠君的真正内涵,从当时形势客观分析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实不合时宜,但从诸葛亮自身出发分析,他不能等待机会,通过战争寻求机会,他要忠诚刘备就不能忘却“托孤”之责,时间和生命对他来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有限的生命里只能违天时而奋斗,只有这样表现他对刘备的忠诚,才能表现他忠君爱国的深情。其爱国建立在忠君之上,忠君与爱国完美统一。《表》中诸葛亮写道:“故临崩臣以大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日渡泸,平定西南……”,“今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其言表达了诸葛亮的决心和职责,多纯洁的君王之忠,多高尚的祖国之爱,其情如同日明光照千古,其情如深层火山震撼后人。

诸葛亮在《表》中叙述身世,三顾茅庐之事深切动人,表明以身许国的经过,二十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不遗余力,其表的深忠曲意,勤于国事之心表露无遗,《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只想尽“庶竭努钝,镶除奸雄”鞠躬尽瘁的忠心,而不闻达于诸侯,以其忠诚的志虑,献智于君王,以其真情去感动后主,使他认识到创业的艰难,激励其发奋图强,确立君王威信,树立帝王威仪,其情在《表》中感慨深沉,动人心魄,对刘备有着无限的怀念,对刘禅有着无比的依恋,忠君深情,诸葛亮对这个昏庸之徒以“不亦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循循善诱,以爱子之情打动刘禅在“危急存亡之秋”认识到亡国之险,又以“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鼓励告诫后主,并给其深情淳淳教诲,其情声声热泪,感人至深。

悲剧的人性真情之美

诸葛亮一生有两次可以放弃,而其执着在《表》中表露无遗“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一次可放弃刘备,因为其师司马徽批评徐庶迫使诸葛亮违命而出山,老师要求诸葛亮待天时而动,一举统一天下,建立千秋功绩,他可选择曹魏,但他放弃了,他可选择了刘备,这一点恰恰反映他是儒学教育的结晶,意识中有传统“正统”思想,其忠义,其仁爱由儒家教育决定其个性,因此出身低微的刘备才能以中山靖王之后和诚心感动他而为之。结果一生艰辛,一生悲怆。其忠诚之情《表》中委婉而抒写。第二次可以放弃刘禅,刘备“托孤”之时,因为刘禅昏庸,不是可辅之君。他继位后,不务国政,信黄皓之蛊惑而玩乐丧志,信其谗言而诏撤征师。229年伐魏以失街亭而告终,重要机会已经失去,天时已不可为之。但诸葛亮竭尽忠胆,他为刘备之托,毫不懈怠,以其生命支撑,决不放弃。这是他的大义决定的,这也是儒家教育使然。正因为他的忠仁和大义,所以这种性格才使他不事二主,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在《表》尾忠心尽袒,仁义崩发,所以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每当想到诸葛亮悲情五丈原,他深沉而悲壮的一生让人无限感叹,自古以来评论者曰:“孝以李密《陈情表》为代表,忠则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为典范。”诸葛亮为百官的典范,《袁子》评曰:“何如人也?”袁子曰:“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君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也,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矣。”袁子的评价突出了诸葛亮的责任与国爱,赞颂了他的忠诚与大义。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言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谶而不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帮城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知治之才,管萧之亚匹矣”,司马光之评,以深远的史识,公正的史德,严谨的史才,总结了史家对诸葛亮忠君爱国的高尚忠君之情的评价与肯定,对臣子的人性赞美,是对诸葛亮百代官员典范的讴歌。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6:48:46